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道德經37-45講
2010/05/13 12:42:46瀏覽79|回應0|推薦0

人民的自然歸化(第三十七講)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無名之樸,亦將不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正。

道雖然是無為的,但是因為他的無為,反而使他無所不為,例如五行金、木、水、火、土之變遷,四季之調配,沒有一樣不是它的造化,沒有一樣不是從它的懷裡生長出來,所以是無為而無所不為。因此假使一位君主,能夠守住無為之道,萬物自然就歸向於他。但是在萬物歸順之後,難免還有一些惡人使出欺詐的作為。如果為君主的人能善於挽救的話,只要以無為的道理去開導他,人民自然好清好靜而無爭奪。倘若人民好清好靜無爭奪的話,則他們自然歸化於清靜自正了。

道德為上,仁義次之(第三十八講)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為之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仍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也;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也。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處其薄;居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最有道德的人,他做了許多善事,可是他心地善良,不想去佔有這份榮譽,這才是最有道德的人。

可是沒有道德的人,就不同了,他一旦做了善事,恐怕別人不知道,所以就道處宣揚。

因此有道德的人,他對人的犧牲與奉獻,是出自無為的,他就是做了許多好事、善事,還以為自己沒有做一樣。

但是沒有道德的人,他一旦做了一些大善事,就銘記在心,像這種人的心,就是未能達到純真,因此對自己所做的善事,就恐怕失去了名譽。

有仁慈的人,他視萬物為一體,觀天地為一身,沒有分別之心,因此忘物、忘我,渾然是無為而為。

可是有義氣的人就不同了,因為他無法出自無為之心,所以在為人處事方面,往往失去仁德之心。

有些人以為自己很有禮貎,但是一旦遇到對方沒有回禮,就很不高興,真恨不得伸出手來,指著對方,強迫對方回禮。

所以萬事的開頭,是先失了大道,然後「德」才失去了,失去了德之後,「仁」也就開始失去了,失去了仁之後,「義」也開始失去了,失去了義之後,「禮」也開始失去了。

因此「禮」,只不過是「忠信」之心最薄的一種,到了這個時候,禍亂與災變,可以說,就要開始了。從這個時候,知識就開始競爭了,就像花一樣,只擁有華麗的外表,一切就更顯得虛偽,這種虛偽的開始,等於是愚昧的開端,等到這個時候,大家都愚蠢與盲從了。

所以大丈夫做人處事,應該以道德為上,仁義次之。然後講求實質的意義,不要追求虛偽浮華的作為。

道的根本 (第三十九講)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其致之,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發,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貴高將恐蹶。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稱孤﹑寡﹑不穀。此非以賤為本邪﹖非乎﹖故致數輿無輿。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大道是清淨無為的,它的本體是精一無二的,所以「道」又稱為「一」。

自古以來天如果得到「一」的話,就顯得很清明。地如果得到「一」的話,就顯得安祥寧靜。神得到「一」的話,就玄妙靈敏。人得到「一」的話,就明理清靜。山谷如果得到「一」的話,就充足滿盈。萬物如果得到「一」的話,就能生化成長,君王如果得到「一」的話,就安定自足。

否則天不清明的話,就會崩裂。地得不到安寧靜,恐怕就會發生天災地變。神得不到靈妙,恐怕就會衰頹消失。山谷得不到充盈,恐怕就會乾涸竭盡了。萬物得不到生化的話,恐怕就要滅絕了。在上位的人,如果不以正道去治理天下,恐怕就要遭到顛簸坎坷了。

所以說尊貴的人,要以低賊為根本。高尚要以低下為根基。這樣的話,才能契合萬機,沒有分別之心,才能和合。

因此侯王尚且要自謙稱「孤王、寡人」。這些名稱,不都是以低賤為本嗎?

所以說高貴的人,不要將自己看成寶玉一樣,那麼的尊貴,不要將他人看成石頭一樣,那麼的低賤。因為這樣已失去道的根本了。

無生有(第四十講)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萬物皆在生生化化反覆的運轉著,但是它無論怎樣的運轉變化,也是從道的本體中而發,可是它雖然反覆的運行,到最後還是要歸於柔弱與寧靜,就好像一障風吧!它雖然很強勁,但不久便要歸於平靜,又好比一陣雨吧!它雖然下得很大,但是下不了多久,還是要歸於平靜。

所以說天下萬物皆從「有」(大極)之中而生,可是這個「有」(太極)還是從「無」之中生化而來的。

道的尊貴 (第四十一講)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類,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直若渝,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聲希,大象無形。夫惟道,善貸且成。

上等的賢人,因為根基深厚,見識超群,志量廣大,所以一聽到「道」,就志與道合,努力的去實踐。

中等根智的人,因為見識不足,對道的認識不清,所以雖然有緣聽到道,也有慕道之心,但是道心總不能長久。

下等愚頑的人,因為見識淺薄,不知「道」為何物,而且本性迷昧,貪享慾樂,所一聽到「道」就哈哈大笑。

哈哈!如果這些愚昧的下等人,不笑的話,還不知「道」的尊在於何處。

所以在古時候,有些先見之明的人,立下了一些含有哲理的言詞,如下:

一、明白大道的人,他的作為必是機智全無,意念清淨,這種人因為大智

若愚,所以從外表看來,好像很愚昧的樣子。

二、行道的人,因為不作有為之事,不逞勞心勞力之能,事事讓人三分,

不敢先進於人。

三、有道德的人,因為心與道合,不作衿異之舉,不說衿奇之言,不分富

貴貧賤,很平實感。

四、上等道德的人,心量廣大,涵受一切,如空谷一般。

五、心裡潔淨的人,像明月當空,像蓮花出於污泥一樣,然他們純真貞潔,

可是他們仍不計較得失是非,好像受辱的樣子。

六、有廣大德行的人,他常常不自以為有德,所以仍然很謙虛。

七、建立廣大功德的人,他常常不向人誇耀他的功德,暗地裡去做,不想

讓別人知道。

  所以說,聖人的心量,是廣大無邊的。

  世上要完成一件大器物,必須經過很長很長的時間才能完成。

要成為一個偉人,也是一樣,必經時間與人格的考驗,才能得到真正

的成就。

道的造化(第四十二講)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冲氣以為和。人之所惡,孤、寡、不榖,而王公以為稱。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

道的造化總原理,是這樣的──道為萬物之本,但是道本無名,強名為「一」,由一而分為二,則是有了陰陽,有了陰陽,自然天地定位。就是「二」的數,有了「二」數之後,開始有了對待,有對待必有兩端,如善惡分別,有兩端必有中間的中心處,所以「二」就開始成為「三」數。所以易經的數理就以「三」為生數,而演變的。

萬物造化有生生化化之妙,以人身比喻之,如眼有虛靈而能視,耳有虛洞而能聽,鼻有虛孔而能嗅,口有虛空而能吃,意有虛魂而能思,心有虛竅而能應。

因此表面上看來是受損的,實際上是得益的,在表面上看來是得益的,實際上是受損的,如國君以「孤王、寡人」自稱是損的,反而得到天下人民的歸心,如果國君以驕傲自滿來誇視天下的話,反而會受到天下人民的眾叛親離。如桀紂將天下視為己有,驕滿自大,雖有天下,而天下反叛之,就是一個借鏡了。

這是古代聖人所教導的遺訓,我也就拿這個來教導別人。也就是人生在世,應體悟大道而行,不可仗恃自己的力量,稱強霸道,向人誇耀,否則會得到不到善終的。

所以我將以上這些巧妙的道理,當成父親教導我一樣,永遠的記住它。

柔勝剛(第四十三講)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於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天下最柔弱的東西,就是「水」,可是它雖然很柔弱,反而能夠穿山透地。

又和「無形之炁(氣)」為比喻吧!它能載運各種星球,所以這些無形柔弱的力量,往往能勝過有形剛健的物體。

又好比聖人是柔弱的,祂常以身作則,身體力行,這種身教勝於言教的無言之教,反而勝過其它的教育。

又比喻天下的母親是柔弱的,可是世人無不是從母親的懷裡生長出來的。

所以無形柔弱的力量,外表看來是不中用的,但是它是最偉大的。

身與名(第四十四講)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身外的聲名,與身內真我的生命,那一樣應該親近呢?

身內真我實質的生命與身外多餘的物質,那一樣應該重視呢?

得到身外的聲名,與失去真我永恆的生命,兩者之間比起來,那一樣貴重呢?

所以說,過分的貪求物質與名利慾望的人,必定要勞心勞力,大費精神,而失去越大。

貪財利祿的人,必定喜愛寶貴的珍品,但是珍品藏得越多,反而招人嫉妒怨恨,身遭橫禍。所以知足的人,他的心就減少貪求,身心自然超於無憂無慮之間,如此的話,更遠離了羞辱侮蔑之事了。

清靜自然 (第四十五講)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躁勝寒,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大有成就的人,反而謙虛待人,這樣的謙虛作為,在凡人的眼光中,就好像尚未完滿的樣子,所以看起來好像有點缺失,其實這種人,才是大有成就的人啊!

但是能夠達到這種境界的人,有些人看來好像不值得學習,可是他的一切功用反而沒有絲毫的破壞,因為別人反而會更尊敬他,更崇拜他,更擁護他,更聽從他。

因此在聖人的眼中,能夠達到功德大盈滿的人,心境就像虛無一樣,心裡反而什麼也沒有得到。可是他的作用,反而生生化化,沒有窮盡啊!就好像正直的人,反而能包容一切,所以有時在外表看起來,就好像受委屈一樣。而巧妙的人呢?就好比聖人的心,根本毫無貪得的機心,也沒有多餘的做作與行為,但以凡人眼光看來,就好像他們都是很笨拙的人一樣。

所以說,對宇宙萬物有深深體悟的人,此種人,應該是最有辯解的人,但是反而悟在心中難以言喻,就是有時候他講出來的大道理,別人也不知道他在講什麼,因此大辯論的人,反倒像不多說話的人。

人在急躁生氣的時候,只有幾分鐘的時間,不能長久,就像大風大雨一樣,雨過仍然天晴,風過仍然平靜,所以平靜還是勝過急躁的。

所以說清靜無為,才是天下人民所應該追循的目標,因為這樣能使萬物各得其所,人民各得其歸,天下自然就太平清正了。

( 知識學習檔案分享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