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道德經28-36講
2010/05/13 12:44:01瀏覽136|回應0|推薦0

剛強與柔順(第二十八講)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谿。為天下谿,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朴。朴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制不割。

如果知道什麼叫做「剛強之道」的人,他反而會守住溫和柔順的謙虛。為什麼呢?因為能夠這樣的人,就好像叢山之間的水溝,以卑下自處,自然成為眾流之所歸。能夠像眾流之所歸的人,他更不敢離開他的德性。就好像回歸到嬰兒的時代,那樣的無知,那樣的純真。

如果知道什麼是「真正潔白光明」的人,他反而會像一位昏昧無知的傻人一樣。為什麼呢?因為他有內在的涵養,與眾人打成一片,又沒有自傲的表現。這才是天下人的榜樣。一人能夠做為天下人的榜樣,他的德性便不會差錯了。那麼這種人的心境是什麼呢?他的心境就是回復到原始之前,那樣的無知無識,好像渾然忘我的境界。

如果知道什麼是「真正光榮的人」他反而會守住低下賤卑之道。為什麼?因為能夠這樣的人,就好像是山谷一樣能夠虛受一切,自然使人歸服。但是他的德性反而比別人充足。就好像回復到木頭未割開以前的純樸無華,那麼的真實,那麼的完全。但是木頭割開以後,只能成為一種器具使用。所以聖人守住,這無為的樸,就能包涵一切器具的長處,不像成的裁成的器具之後,只能有一種用處。所以它不就成為一切器具的主人翁嗎?因此大有作為的聖人,他寧願守住純真、樸素、無華。不願意像木頭割開製成器具之後,滿身粉飾,而且又帶著虛偽的外表。

不要違背天意(第二十九講)

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為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凡物或行或隨,或呴或吹,或強或羸,或載或隳。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

如果有人為了滿足私慾,去奪取天下,吾的看法是不可能的。因為天下是一種很神聖的東西,不是有強暴武力的人,就可以去控制它。也不是聰明自用的人,就可以佔有它。

因此如果想以武力去控制它的人,最後都會得到失敗的後果。如果想以私慾去佔有它的人最後都會嚐到失望的痛苦。

因為,人雖然是萬物之靈,可是也離不了物體的原理。譬如說,當你想走在前面,結果還是有人走在你的前面。當你想走在人的後面,結果後面還是有人跟隨。當你張開口慢慢的呼一口暖和之氣,後面就有一陣風將你的暖氣吹散。當你想成為最強的人,總是還有人比你更強,因為人的身體總會有衰弱的一天。如某你想扛載重物,不久你就累了,你又要將所扛載的東西放下來。

所以聖人知道這些道理之後,他就不想去做過份的事,也不想去做誇大與不實在的事,更不想去做不必要的事。

不可仗勢兵強力壯(第三十講)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還。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後,必有凶年。故善者果而已矣,不敢以取強。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驕,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強。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

知曉用「道」去輔佐國君的人,是不會仗恃自己的兵力,而去逞強天下的。因為用兵去殺人的事,對方一定不服氣,一旦有機會,對方也會想盡辦法來報復殺人洩恨的。而且兩軍戰鬥所到的地方,農夫不能順利耕耘,都讓雜草到處叢生。等到戰鬥之後,人死的死,逃的逃,病的病,這些都是造成凶荒之年的主要原因。

因此,善於用兵的人,是為了不使殘害國的事繼續漫延,是為了討伐侵侮橫行的行為才用兵,他是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才用兵,只是求得平息亂世而已。所以,善於用兵的人,不敢仗恃自己的兵力,就去侵犯鄰邦。

而且善於用兵的人,他等到戰事平息之後,就不再炫耀自己的能力。也不誇耀自己的功勞。更不以驕傲的眼光去看待別人。因為,他認為戰爭之事,是不得已才戰的呀!所以等到戰事平定之後,就不再逞強兵力了。因為逞強不是長久之道,譬如萬物,它是循著自然軌道行走的,它由成長而壯大,由壯大而衰老,由衰老而死亡。所以仗恃逞強的行為,是不合乎大道的!既然知道,不合乎大道,就要趕快停止好強、好勝、好戰之心了。

用兵之道 (第三十一講)

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是以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勝而不美;而美之者,是樂殺人也。夫樂殺人者,不可得志於天下矣。故吉事尚左,凶事尚右。是以偏將軍處左,上將軍處右,以喪禮處之。殺人之眾多,以悲哀泣之。戰勝,以喪禮處之。

你看!勇猛的精兵,銳利的兵器,精巧的戰艦,都是最好的兵器,可是它們都是殺人甚速的武器。也就是說:它們都是不吉祥的東西。連一些動物、植物或許都討厭它。

所以有道的君子,是不輕易去用它的。因為有道的君子,平時都注重-心平氣和。只有在用兵的時候,才使用「陰謀的殺機」。

由此可見,兵器,就是一種不吉祥的東西。非有道之君子,使用的東西。

所以有道之人,只有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才會使用它。但是也要以心平氣和,為首要的條件,就是戰勝了,也不以為,那是一件光彩的事。因為,如果你認為那是一件光彩的事,就是你的心裡,很喜歡殺人。喜歡殺人的人,就難以得到天下之人的歸服,所以在治理天下時就難以順利了。

所以說,喜慶的事,都以左邊為尊上。只有遇到不吉利的凶事,才以右邊為尊上。

因此,兵家以偏將軍站在左邊,表示他不是主將,人殺得不多。而上將軍呢?要站在古邊,表示他是主將,雖然他居於上勢,可是在他的主權之下,殺人眾多,要以凶事的喪亂來看待之。這就是說,殺人殺多了,要以悲哀的心情去哭泣。戰爭勝利了,要以喪禮的心情去慶祝。

知止之道(第三十二講)

道常無名。朴雖小,天下不敢臣。候王若能守,萬物將自賓。天地相合,以降甘露,人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所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由川谷之於江海。

未有天地之前,本來就沒有名字可言,可是雖然沒有名字,卻是造化萬物,養育萬物的根源,所以說,凡是有名字的,必定會變遷,凡是有名相的皆是不實在的,因此道是常久存在的,因為它本來就沒有名字。「樸」是無名的比喻,好比本頭尚未分割前的名字叫做「樸」,若割開做成器具後,便有了名字,因此「樸」字的意思,就是表示未有天地之前與「道」一樣的形像,以雖然是小小的名字,但是天地萬物,無不是從此無名之「樸」生化而來,因此天地之源是尊貴無比的,就好比一位國王,有誰敢以「宰相」去稱呼呢?因此如果侯王能夠守住這種渾全的「樸」,就是無為之治了。萬物就自然了,百姓以可以和樂相助,安居樂業了。

不信你看,天地必先和合這個陰陽之氣,陰陽之氣能夠調合,氤氳之氣自然也就調和了,氤氳之氣既然調合,甘露之水未有不降的。

因此,上天如果降下這祥瑞的甘露,去滋潤萬物的話,也根本不需要人們去指揮它,或是去分配它,它就會很自然平均的降下來。

但是當國家還沒有安定的時候,不能不製造一些有名的器具,來治理天下,但是有了器具,能夠達到和平之後,就應該知道止了。因為知道知止,就是歸道,歸於道,就沒有危險的禍患了。就好比天地的運轉順著軌道而行,又好像河川與溪水流入大海一樣,有了歸宿。有德的仁君,這樣去治理天下,就成為天下人的歸宿。

真正的永生(第三十三講)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能夠洞察人的善惡與賢愚,能夠分別人的是非與作為,這些都是智的表現。

能夠反省自己的過錯,知道自己的不對,這就是明白自己心性的表現。

能夠戰勝別人,打敗別人,這是表示你有力量,有能力。可是你有力量,有能力去戰勝別人去打敗別人,並不表示你就是一位堅強的人,更非永恆之道,因為今天你有力量去戰勝別人,待以時日,別人也一定千方百計想辦法來打敗你,所以,這就不是永恆之道了。

所以說,只有戰勝自己的人,克服自己的人,才是最堅強的人。因為人的力量不過百斤,但是若能守住「仁德」之心,才能真正的戰勝一切,達到永恆。

所以能夠知足的人,他的心裡反而沒有欠缺,沒有欠缺,就是不窮,不窮,就是富有的人。

假使勉強去做事的人,就須要靠志氣,因為沒有這個志氣,他就好像一位半途而的失敗者。

所以說,一個人做事應該不要失去立身處事的原則,如果能夠做到不失去立身處事的原則,去處理事務,才是長久之道。就是肉體死了之後,他的精神還是永留人間,他的靈性就上升天堂,像這種人,才是真正的永生,真正的長壽了。

天地的胸襟(第三十四講)

大道汎兮,其可左右。萬物視之以生而不辭,功成不名有。愛養萬物而不為主,常無欲,可名於小;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於大。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

天與地之間的能源,是非常充沛的,可以任其自然的要往左邊就左邊,要往右邊就右邊。甚至於萬物依賴著它生長,它都不會推辭。而且它還在滋潤萬物與培養萬物之後,就是成功了,也不想去爭功、爭名、爭利。它甚至於以博愛的心去養育萬物,就好像父母關懷子女一樣的愛護著,可是它還是不以為自己就是天地萬物的主人翁,像這種胸襟是何等的偉大呀!

它無所慾望,也不居功,就好像它很微小一樣。萬物生化以後,都歸向於它,它還不知來當主人翁。因為它能虛受一切,所以這種才是真正的偉大啊!就好像聖人一樣,他總是不以為自己很大,這才是真正的偉大,更成就他的偉大。

道的玄妙(第三十五講)

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樂與餌,過客止。道之出口,淡乎無味,視之不可見,聽之不可聞,用之不可既。

大道之體是沒有形象的,就是因為沒有形象,所以天地萬物無所不包,無所不容,人的心如果能像大道之體一樣,無所不包的話,那麼天下之人,沒有一個不歸從他的。如果天下的人,都歸從他,這是最好不過了,因為天下將要太平了。

可是等到太平安樂之後,也不可一味貪求享受,因為享受就像作客一般的短暫,是不能長久的。

只有「道」的顯現,瀰漫在虛空之中,它是那麼的淡薄,那麼的毫無味道。你想要去看它,又看不到它,你想要去聽它,又聽不到它,可是當你要用它的時候,卻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呀!這不就是「道」的玄妙嗎?

物極必反(第三十六講)

將欲翕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柔勝剛弱勝強。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天下之物,物極必反,陽極必陰,陰極必陽。譬如月缺之後圓,圓了之後必缺,由此可見收歛隱藏之後,必定張明。就好比秦始皇作長城,想鞏固自己的霸業,但是這種作法,違反了自然的天意,反而得不到民心的擁護。如猶太人奪了耶穌的生命,反而使耶穌揚名於後世,而且自古以來,忠臣孝子,英雄烈女,皆是奉獻犠牲了自己,但是奉獻犧牲自己,反而使他們的聲名,俱存流傳千古。像這種道理看起來,好像很隱微,其實是很明顯的,只是你們沒有去注意到而已。

所以說不能小看一些外表顯得柔弱的人,其實柔弱才能真正的勝過剛強,如聖人處事,他常以卑下柔弱自處,反而成就他萬古流芳。人一離開道,就被氣數所困,反而失去了目標,就好像汽車脫離了軌道,必然發生車禍;船沒有指南針,必然失去方向;魚一旦離開水面,必然死去。所以說國家傷人的利器,不可隨便誇示於人,一旦誇示於人,就很可能危害了自己,因為他國也一定要製造更厲害的武器來威脅你,如此戰爭之事,就更難以避免了。

( 知識學習檔案分享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