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道德經10-18講
2010/05/13 12:46:00瀏覽140|回應0|推薦0

修道難易 (第十講)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滌除玄覽,能無疵乎?愛民治國,能無為乎?天門開闔,能無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修道說容易也容易,說困難也困難,因為心一外馳,魂就與魄相離,那麼你們能夠保持神不外遊,意不散亂嗎?

你能夠專守先天的元氣,如嬰兒赤子一樣,保全天真柔合的本性嗎?

你能洗除貪執之心,自淨其意,使心靈清淨澄澈而毫無瑕疪嗎?

你能在愛國家,愛民族,或治理國政的時候,保持一種天真博愛自然無為之心嗎?

人心為一身之主,那麼你的一心之主,在喜、怒、衰、樂出入動靜的時候,是不是經常守住安樂柔弱呢?

你們能夠在事物完全明白之後,還能保持不以聰明為驕傲,而守住無見、無聞、無為、無欲的境界嗎?

以上這些道理,其實都是要你們學習天地一般,因為天地雖生長萬物,養育萬物,但是它仍然不把它當成自己的。

它生育萬物,養育萬物,做了天下的事,仍然還不自仗恃自己的才能。長養萬物還不認為自己是主人翁。像天地這種作為,便可稱為最深、最厚、最高、最遠,更難以立名的德行了!

「無」的用處 (第十一講)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車輪要三十支徑木,插入中間的軸心,這個車輪才有作用。

製造盛物的器具,要留個中空的地方,這些器具才能盛物。

建造房屋,開鑿門窗,要留個空間才能住人。

所以說,有形的柬西是給人方便使用的,無形的空間,才是活動的地方,如天地之間是中空的,可是中空才能讓萬物來去無阻,通行無礙。如天與地之間,沒有這個中空的地方,萬物就沒有活動與生化的餘地了。

(所以太上道祖在這章是要我們去體悟「有」與「無」的妙處,造化天地與育化萬物的妙用。)

追求外在的人 (第十二講)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追求外在的形色,將離去本性的靈明,譬如-聲色貨利本是身外之物,但是受到眼睛物物慾的影響,就會流逸奔馳,因此,五色使人的本性趨於迷盲,就是這個原因。

貪求外在的聲色,也會使人本性蒙蔽,一旦蒙蔽了本性,正法的聲音就難以聽入心靈之中,像這種人不是好像耳聾的人嗎?

人一旦貪求食物的滋味,本性便被味覺所感,所以五味常使人的本性流逸奔放,而不知本性之中,淡中有味,如子曰:「飯疏食飲水,而樂在其中」此就是真味也。

如果人無所事事,每天騎著馬追逐鳥獸,打獵競技,像這種人將會使自己瘋狂於鬥爭之心,導致身心不寧,而迷失天賦之本性。

擁有珍貴寶物的人,常使自己行動受到妨礙,而且過份追求虛榮的人,往往會不顧節操,而身敗名裂。

因此聖人知道物慾之害,所以在為人處事方面,就不去強求物質的享受,一心一意,常養性中之腹飽,不受外物而亂心,就是這個原因呀!

寵愛與羞辱(第十三講)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故貴以身為天下者,則可以寄於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者,乃可以託於天下。

世人皆注重於寵愛與羞辱的的差別,所以一旦遇有外來的寵愛或是羞辱,就感到驚慌而不知所措。而聖人就不同了,祂對於別人的寵愛,就好像我們有這個身體一樣的禍患,因為人身是四大(水、火、風、土)假合。為什麼不想受人寵愛呢?因為寵愛就好像功名富貴,有一天恐怕又要失去;而羞辱就好像被辭職的人,將要受人嘲笑。又為什麼有身體是禍患呢?因為人生在世,有了此身便有生、老、病、死之苦,所以聖人更將這個身體當做禍患,因此他將別人的寵愛與羞辱,就當成我們有這個身體一樣的禍患。

所以有道的人,他雖然得到尊榮的地位,但是他不視為自己的榮耀,因為他認為自己的尊貴,就是天下人的尊貴,自己的榮耀,就是天下人的榮耀,像這種有道之人,我們才可以把天下交給他。

因此如果有人,貴重自己的身體,但並不是為了貪享榮華富貴,而是為了拯救天下眾生的大任務,像這種人,我們也可以將天下託負給他。

無相、無聲、無形(第十四講)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繩繩兮不可名,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象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名道紀。

看不出什麼東西,就叫做「無相」。聽不出是什麼聲音,就叫做「無聲」。模不著的東西,就叫做「無形」。以上三樣,無相、無聲、無形,就是道體的微妙,以世人是看不見,聽不到又模不著,因此道體是不可思議的。

雖然「無相、無聲、無形」的理論可以分開來說,可是它的本體,其實還是混合的。而有形的世界就不同了,凡是有一邊明的,就有一邊暗的,如上面是明的,下面就是暗的,而道體的微妙就不同了,它上面不是明的,下面也不是暗的。它綿綿不絕充塞於天地、宇宙之間,似乎是有個物體,又難以立言。因為它畢竟是非常虛無的東西,雖然它生長了萬物,但又好像不是它生長的。這就是沒有形狀的「形狀」,沒有物體的「物體」。

所以有人說道體為恍惚不定的,是好像有,又好像沒有的。為什麼會這樣子呢?因為如果你想在前面去迎接道體的話,根本也看不到它的前頭。你要是想在道體後面跟著它,你還是看不到它的尾巴。

因此聖人就是秉持著,這古始以來就存在的道,去治理世間的一切。所以我說能夠知道古始之道的人,就能知道「道」的系統的人。因為這個系統,就是道的綱紀呀!

古代的有道之士(第十五講)

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惟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若冰之將釋,孰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渾兮其若濁。孰能濁以澄靜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動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惟不盈,故能敝不新成。

古時候的有道之士,他們的靈性是微細奧妙的,他的本性是永遠通達的。這都是外人難以窺測,難以了解的玄機。就是這樣難以窺測他的玄機,如果要去描述古時有道之士的話,也只能勉強形容而已。

比如牠們在處理事物方面的行動,絕對不會急迫衝動,就好像古時候的「猶獸」一樣,一定要等到冬天河水的冰結凍了,才敢走過,否則未等到河水結冰,就魯莽走過去,不是等於自己去送死嗎?

他慎獨的工夫,就好像古時後的「猶獸」要下山一樣的謹慎,不敢擾動山下村莊的百姓,否則牠的生命就危險了。

因此古代的有道之士,他為人恭敬的樣子,就好像身為主人禮遇貴賓一樣的謹慎,不敢輕舉妄動。

在心性清靜方面,他對一切外緣的干擾心不染著,就好像春天的冰,自然的解凍散開一樣。

因此他心中淳厚的本性,就好像一塊木頭尚未雕琢一樣的樸實無華。心胸的開闊,就好像空曠中的山谷,能夠虛受一切,涵容萬物。並且他有大智若愚的美德,將自己混合在汚濁的水中一樣。這就是聖人不自以為聖人,所以才成為聖人,凡人自命不凡,所以才越像一個凡人的道理呀!

因此能夠保持以上這章道理的人,他一定是虛心知足的人,不自滿,不自傲的人。就是因為他不自滿,不自傲,只為了世人著想,反而使自己得到永生之道。

致知的極點(第十六講)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夫物芸芸,各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如果人能夠致知,達到虛無妙境,虛空妙有的時後,便可達到大智慧的極點,又能誠心誠意的守靜達到最高的止境時後。那麼萬物的生長、孕育、死亡,我們就能夠從無形的氣胞,觀察到有形的物體;又從有形的物體,觀察到無形的氣胞,這些生生化化的過程,我們不難去發現它,週而復始,循環不息的奧妙。

因然萬物是眾多的,但是最後還是要回歸到生命的根源。所以萬物回到自己生命根源的,就叫做「靜」,靜也就是回復到自己真我的生命。回復到真我的生命,才是真正的長生。知道什麼是長生的人,可說是明白什麼是「假我」,什麼是「真我」的人。如果不明白靈性不滅的人,大多是,胡思亂想,或是異想天開的人,因此容易輕舉妄,往往就要招來災了。

因此想珍惜真我的人,他能容受一切,無所不包,所以這種人的心胸開朗,更是大公無私的人。像這樣至公無私的人,就會將挽救蒼生視為己任,這就是聖人了。所以聖人也稱為「王」,既然是王,必然是順天行事了。能夠順天行事,就合乎真常之道了。能夠合乎真常之道的人,就是假我的肉體死了,也就不會墮入六道輪迴了。

國君的治世(第十七講)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猶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上古時後,有德的聖君,行不言之教,處無為之事,使天下百姓不知不覺的自化,如此人民暗受聖君的恩賜,仍然不知道有聖君的存在。

再其次的賢明國君,雖然不能像上古的聖君一樣淳樸無為,但尚能以德教化百姓,親近百姓,如此仁德的國君,還能得到天下百姓的讚頌揚。

再其次的時期,再其次的國君,他教化百姓,就以刑政與賞罰去治理人民,這時候的人民,就知道畏懼國君了。

最差一等的國君,就無道無德了,他只會偶權術愚弄人民,所以人民也就開始輕視國君了,這是什麼原因呢?就是因為這種國君本身的誠信不足,以人民也就不相信他呀!

因此想要達到上古淳樸的治世風氣,首先必要先尊重他的號令,誠信他的語言,使人民都能安居樂業,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人人都能順利將自己的事做好,這種國君的治世,才可算是大功告成了。可大功告成之後,人民還是不曉得這是國君的功勞,反而說:「這是很自然的事嗎?」所以這種國君的治世,才是最上等無為的國君呀!

仁義與孝慈(第十八講)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很多事情是很巧妙的,不相信你看,當大道難行於世的時候,才能顯出仁義的可貴,大道普行的時後,反現不出仁義在什麼地方,也不知道什麼叫做「仁義」。就好像上古時代,人心純樸,順天行事,大道普行,到中古時代,大就漸漸難行於世了,因此至聖孔子看到大道就要廢棄的時候,便大力提倡「仁義」。這也就是大道廢棄以後,才出現的「仁義」呀!一旦到了科學越發達,社會越文有的時後,人心越奸巧虛偽,到那個時後,人民也不守仁道德了,因此,投機取巧,欺詐攻訐的事,也就層出不窮了。

當六親和的時候,然有孝慈的人,但因為六親祥和,就顯不出有什麼孝慈。而且因為人人孝慈,則不知誰是孝慈,一旦在六親不和的情況下,倘若有人還能行孝慈的事,就難能可貴了,而且更能顯出這個人的孝慈。

有忠臣必有奸臣,但是在天下太平的時候,就顯不出誰是忠臣,誰是奸臣,一旦到國家戰亂的時後,奸臣則賣國求榮,臣便盡其無私之心,捨身報國。成為萬古不朽的忠臣之名。因此是「國家昏亂,有忠臣」。

( 知識學習檔案分享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