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2/18 22:21:15瀏覽227|回應0|推薦0 | |
「瑪麗之歌」是我對二次大戰歐陸戰場上這首著名歌曲的稱呼,大多數人都依電影的中文譯名「莉莉瑪蓮」(Lili Marleen)來稱呼它,但「莉莉瑪蓮」的稱呼比起張百青介紹的「莉莉梅林」,又晚了幾年。現在是再也不會引起什麼爭議了,因為它畢竟祇是一首德文歌曲而已,要說有什麼特別感觸,不過是個別的因素罷了。 台灣人最早聽到「瑪麗之歌」是1950年代末期的事,它以德國土風舞的身份來到台北萬華的青年會,由美國國務院指派前來台灣指導土風舞教學的李凱荷頓(Rickey Holden),把它介紹給國人認識。而當時所謂的認識,不過是「知道」有這麼一首曲子罷了,誰也不知道它真實的身份,直到張百青在「名曲背後的故事」中揭露出來,立即引起名作家羅蘭和電台主持人凌晨的注意。正當大家才要開始瞭解「張百青」這個人的背景時,卻聽到他在學校宿舍心臟病突發遽逝的消息。於是,一個才剛冒出頭的名字,很快又在時間的流失中蒸發了。
從第一次聽到「瑪麗之歌」的那一刻起,便想知道那是誰演唱的版本,要一直等到將近三十年後,經由網路的傳播,證實正是不折不扣的蕾兒。安德生小姐(Lale Andersen 1905-1972,中文譯名採用張百青的版本)本尊的演唱版。雖不至於熱淚盈眶,百感交集卻是事實,因為這可是一個過了五十歲的中年男子的親身經歷。 繼安德生小姐之後演唱「瑪麗之歌」,而為全球熟知的歌手,則是有「德國妖姬」之稱的瑪蓮德黛(Marlene Dietrich 1901-1992,譯名也是張百青版)。瑪蓮德黛不僅比安德生年長,還比安德生長壽得多,生活經歷和演藝成績更是遠遠超越過安德生,贏得名符其實的「妖姬」稱號。 假如新的傳播科技沒有突破,蕾兒。安德生的名字隨著時間的消逝,說不定永遠從人間蒸發,被人徹底遺忘,但網路科技改變了一切,還給安德生清白和應有的榮耀,讓人們有機會從網路資訊中重新認識他們遺忘已久的美聲。 還有一家餐廳也記錄著安德生的事蹟,那是位於慕尼黑市三區(Maxvorstadt)Tuerkenstrasse街57號的「老辛波餐廳」(Alter Simpl),那曾是當年安德生常來消費的知名餐廳,開始於1903年,2003年滿了百歲大壽,也推出網站供人查詢,網址:www.altersimpl.de。我們於2000年九月慕尼黑啤酒節期間,專程前往探訪,祇見鎮日座無虛席,不愧名店魅力。他們的商標是隻紅色大狼狗,聽說當年常被店主指派咬著竹籃子到郵局寄信,深受店主和該地區人士的信任和喜愛。 |
|
( 在地生活|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