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回首瑪麗之歌 2 重新想起「玛丽之歌」
2011/02/18 22:14:13瀏覽286|回應0|推薦1

「瑪麗之歌」(Lili Marleen)堪稱這輩子對我影響最大的一首歌曲,我第一次聽到「瑪麗之歌」是在62年春假的土風舞研習會中,然後我花了二十多個年頭追查它的德文歌詞。 

 第一個答案來自資深民歌手潘麗莉的錄音帶,未結束營業前的新格唱片為潘麗莉出版三張專輯「大地之愛1」、「大地之愛2」和「花戒指」,「瑪麗之歌」安排在第三輯的「花戒指」之中,命名為「莉莉瑪蓮」,也許是國內唯一曾灌錄這首歌曲的歌手。 

 新格唱片之後,我在專門出版歐洲語文教材的中央圖書出版社,找到他們早在 77年就發行的「歌曲之旅」(Liederreise),「瑪麗之歌」收錄在「愛之歌」(Liebeslieder)的系列中,登載了完整的五段德文歌詞,和我所熟知的「瑪麗之歌」完全一樣。 

第三次發現就是網際網路上驚人的論述資料,時間上卻已經走到1997年。張百青教授發表第一篇「名曲背後的故事-莉莉梅林」,是民國66年的一月,文章刊出佳評如潮,但沒有幾個人知道張百青是誰,正當大家還在猜測之際,又忽然驚聞清華大學數學系教授張百青,因心臟病突發在學校宿舍病逝。整個故事似真似幻,我卻是當年極少數主動去他家造訪,親自請教過他的人。他的父親張之珍先生後來自費出版「眾口鑠金」,於1981914贈送給我當紀念品,卻也是我最後一次見到他們夫婦兩人。不久之後他們移民澳洲,和小兒子居住,永遠離開臺灣。 

文壇耆老黃文范先生寫了二篇關於「瑪麗之歌」的故事,剛好都被我看到,每次都會讓我重新想起這一段故事。每一首歌對於每一個人的意義都是不一樣的,而我們祇能記得自己的故事。網際網路出現以後,我們才有機會跟全世界關心這些曲子的人分享自己的經驗。

「瑪麗之歌」是漢斯萊普(Hans Leip)早在1915年便發表的情詩,直到1938年才由諾伯特舒徹(Norbert Schultze)譜曲,由當時還默默無聞的蕾兒安德生(Lale Andersen),開始在柏林的夜總會演唱,直到1941年這首歌曲才在歐陸戰場上發飆,大紅大紫。諾伯特舒徹生於1911126,逝於20021014,享年91歲。他曾創作過許多歌曲,獲得許多大獎,卻沒有一首曲子的名氣贏過「瑪麗之歌」。 

1981年德國名導演法斯賓德(Rainer Werner Fassbinder)邀請名伶漢娜徐古拉(Hanna Schygulla),將「瑪麗之歌」拍成電影,曾在臺北上映。2001年德國科隆電影公司Lichtfilm,邀請Wolfgang Bermann擔任製片,Irene Langemann 擔任導演,拍了「蕾兒安德生-莉莉瑪蓮之聲」(Lale AndersenThe Voice of Lili Marleen),獲得保加利亞的國際電影大獎(Grand Prix Plovdiv 2001),再為「瑪麗之歌」的傳奇記上一筆。【End

( 在地生活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hersbruck2010&aid=4899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