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8/09/25 13:12:28瀏覽5248|回應0|推薦17 | |
(圖片來源:https://stocksnap.io/photo/DWOHZLHHIP) 作者: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我遇過不少懷有遠大抱負的年輕人,無奈地抱怨:「我的父母就是不願意支持我!」。雖說沒家人支持仍然應該勇敢追夢,但夢想得不到家人祝福,內在往往少了一份往前衝的動力。 然而,要說服自己的家人改變立場,還真費勁,每回想要認真溝通,卻又會上演劍拔弩張、不歡而散的戲碼。 改變人們對於某事的態度,通常不容易,特別是面對我們的家人。當一個人對某事心有定見時,真會是八風吹不動。最近閱讀《關鍵行銷:消費心理學大師的10大黃金行銷課》(遠流出版)這本結合廣告行銷與心理學的新書,我發現,或許有一些解方,值得去試試。 實際行動帶來態度的改變 心理學家研究如何促發人類外顯行為與內在思維的改變,已有許多成果,其中,影響一個人的行為或態度改變的關鍵,常常是這個人「怎麼做」,而不是他「怎麼想」(這個概念是《關鍵行銷》一書中的核心思想)。 也就是,我們的外顯行為表現,會影響我們內在對某事所抱持的態度。這是來自於我們總是希望擁有一致的自我形象,當內在衝突時,就會傾向於自我調整以獲得一致的自我觀感。 美國史丹佛大學的社會心理學家強納森.費里德曼(Jonathan Freedman)和史考特.弗雷澤(Scott Fraser)曾做過一個相當知名的研究。研究人員到一個小鎮上假扮為交通安全宣導的義工,找到一群住家,挨家詢問是否可以在他們的庭院裡豎立一個寫有「小心駕駛」的巨型看板,以提醒用路人注意安全。因為這個看板可不是普通的大,放在庭院裡確實有礙觀瞻,於是只有17%的住戶同意。 研究人員接著進行第二階段研究,找了小鎮中的另一群住戶,登門拜訪,詢問是否可以在其窗邊張貼一個寫有「當個安全駕駛」的小型告示,由於尺寸不大,幾乎所有的住戶都同意了。兩個禮拜後,研究人員再度前往敲門,請求可否在院子裡豎立「小心駕駛」的巨型告示,這一次,竟然有76%的住戶同意,明顯比第一階段研究時,住戶同意的比率大出許多。 這個經典實驗所得到的結論被稱為「登門檻效應」(foot in the door effect),用在行銷上又稱為「得寸進尺法」。意思是,當你答應對方一個請求,會提高你下一次再度答應對方請求的可能性。換句話說,如果你希望獲得某人的幫助,就先請對方幫你個小忙吧! 乍看之下似乎有違常理,因為,每一次的決定都是獨立事件,不該互相干擾才對。然而,我們的內在總是渴望對自己保有一致的形象,那些第一次答應研究人員張貼小型告示的用戶,已經在心中有了熱心助人或熱心公益之類的自我觀感,於是,當第二次被問到,是否願意在院子裡豎立巨型告示時,為了能讓外在行為與自我形象繼續保持一致,於是傾向於答應研究人員的要求。 因此,如何讓他人對我們的看法表示支持?或許,只要能讓他人為我們的觀點做出一些微不足道的小貢獻,小到對方根本沒有察覺他們正在支持我們的觀點,接下來,他們繼續對我們表現出支持的可能性,就會逐漸增加了。 重點是,我們如何創造這樣的機會,讓對方實際做出支持我們立場的舉動呢? 創造機會讓家人參與你的夢想與計畫 你可以設法讓反對你的夢想的家人,有機會實際接觸或參與你正想從事的工作,當然,務必從容易做得到的開始。 例如,你想要走向藝術創作這條路,但家人大力反對。你可以邀請你的家人與你一起去參加藝術創作的展覽與成果發表會;一起去與這個領域的典範人物見面、用餐與閒聊;或者以遊玩的心情到藝術創作的學習場域或工作環境走走。 如果要他們做到這些還是太難的話,就降低難度,選擇更容易參與的開始。像是,在與家人一起看電視時,刻意(或假裝不經意)轉到與藝術創作有關的節目;在家人常出沒的生活空間中,放置與藝術創作有關的書籍、雜誌或成品。 或者,當你在做與藝術創作有關的作品時,請家人幫個小忙:「家裡有不要的報紙嗎?可以幫我找幾張來嗎?謝謝!」、「可以幫我捧一下這個東西嗎?我等一下馬上用到,謝謝!」 只要他們是主動參與這些活動,像是,實際幫助你解決困難、拿起雜誌翻閱一下、拿起作品端詳一番,或者,接受邀約參加活動等,他們的內在就會開始發酵。 當他們這麼做時,內心裡便會產生認知與行為上的衝突(「不允許我的孩子從事藝術創作」與「我實際幫助了我的孩子從事藝術創作活動」兩者的衝突),於是會設法為特定行為找到合理的動機(「其實藝術創作領域好像也蠻有意思的」),以解釋這個行為發生的原因,來減低內心的衝突感,於是傾向於改變態度來支持已經發生的行為。 一旦認知改變了,行為的改變便會繼續維持。 因此,要促成反對你的家人態度改變最好的做法,不是對你的夢想避而不談,而是,創造機會讓他們實際接觸。 被拒絕,就再降低難度 然而,你可以想像得到,當你邀請你的家人主動投入一些你充滿熱情的活動時,會被嚴正拒絕,吃閉門羹是正常的。那麼,你得發揮巧思,讓他們更容易接觸一些。 我曾經聽一個朋友提到,他在大學三年級時,決定轉換跑道,但家人不同意。他靠自己打工存了一筆補習費,並在暑假時間密集地到補習班上課。大部分的時候,他都自己搭公車前往補習班,但偶而則會拜託家人接送。 對家人來說,做個接送的動作並非難事。但在這過程中,他卻能明顯觀察到,家人在接送時,從一開始嘴上總是碎碎念,數落他轉換跑道並不明智,到後來,會開始關心他上課的情形,考試的內容,以及是否遇到困難。 顯然,家人的態度有了些許的轉變。 強化家人的參與及支持行為 當原來反對你追尋夢想的家人,表現出實際參與或者支持(或不反對)的態度或行為時,請立即指出並給予肯定。 問題是,他們通常是成人,用什麼做為肯定的媒介才好呢?究竟是金錢、禮物、大餐,還是「你好棒」的口頭讚美? 最好的肯定媒介,就是讓家人感受到來自於你的情感連結。請讓他們知道你在乎他們這麼做、你喜歡他們這麼做、你感激他們這麼做;而當他們這麼做時,你感覺到自己得到充分的愛與支持。 這是因為,人們都希望自己在他人面前是有貢獻與價值的。特別是,那是一群本來就十分關心你的人,只是原本他們關心你的方式,是反對你的夢想。現在,你要讓他們知道,他們的態度從反對到支持,正是讓你感覺到被關愛的表現。 所以,請記得在他們做出實際參與和你夢想有關的行動時,露出燦爛的笑容,向前給他們大大的擁抱(若他們習慣這樣的表達方式的話);同時,帶著撒嬌的口吻說著: 「謝謝你這麼做,我感受到你真的很關心我。」 「我好喜歡你與我討論這件事情的感覺。」 「當你傾聽我分享我在工作上的事情時,我感到很幸福!」 「看到你花時間來參加這個活動,我超感動的啦!」 這樣的話語,比起時常生氣地對他們說:「你們都不願意支持我!」「你們一定不愛我!」「我很懷疑我是不是你們親生的!」之類的話語,肯定更能被接受吧! (本文撰寫於2018年9月25日) 作者 陳志恆 /諮商心理師、作家,為長期與青少年孩子工作的心理助人者。 小時候立志當上教育部長,長大後只想開個快樂電力公司。喜歡與人相處,卻患有權威恐懼症,常以正經嚴肅的形象見人,卻被學生視為諧星。內心住著不安分的靈魂,不學無術,愛湊熱鬧,寫作、演講、工作坊......什麼都來。 在經歷將近十年的學校輔導教師生涯後,決定離開校園,走入廣大的社區,服務更多的群眾,偉大的助人夢正要展開! 演講/課程/工作坊邀約申請連結:https://goo.gl/FxHc7i E-mail:heng711@hotmail.com FB粉絲專頁:陳志恆諮商心理師(https://www.facebook.com/ALguidance) 著作: 《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圓神出版,2017) 《此人進廠維修中!:為心靈放個小假、安頓複雜的情緒》(究竟出版,2016) |
|
( 心情隨筆|工作職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