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為什麼,我總是受不了那些幼稚的孩子們?
2018/06/30 21:14:20瀏覽5931|回應0|推薦10

作者: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美安老師是國中的英文老師,已有20年的教職資歷了,卻對班級經營感到力不從心。在一次機緣下,我們有機會聊上幾句。

「我帶過幾輪的班級,總覺得有些孩子讓我特別感到頭痛。隨著年資加深,照理說,應該要更得心應手才是,但我仍然對孩子們層出不窮的問題無力招架。我想,或許不是孩子難教,是我自己有問題。」

美安老師是個對教學工作十分投入,自我要求極高的人;即使年資漸深,該堅持的也絕不馬虎。而從她的一番話裡,我感覺得出來她亟欲尋求突破。

--

我請她描述一個在班級中令她頭痛的場景:

「上課時,常會有幾位同學發出怪聲、起鬨、胡亂回應,干擾上課秩序,我總會苦口婆心地勸說。規勸了一個,另一個人又作怪,勸阻了另一個,又有下一個人發作。我忙著一一處理,又不時拉高嗓門管秩序,班上同學則好像在看戲,堂課秩序總是一團亂。」

「這些孩子都不壞,出了課堂卻也是大小問題不斷,輔導了半天也沒成效!都國中了,為什麼還可以如此幼稚呢!」

美安老師曾請教過前輩及同儕,她說:「很多老師都熱心提供我一些方法,我覺得不錯,但是,我常使不上力呀!。」

「是因為理智線斷了吧!」我笑著說:「人們一旦理智線斷了,就只會用那最慣常也最無效的方式去因應困境,也就是『走老路』。」

我知道,有許多老師或家長,面對孩子一再發生的脫序行為,總是用怒吼或責備的方式應對,明知無效卻又無法跳脫,因為那是條「老路」。他們不是沒有其他選擇,而是在大腦被憤怒情緒夾持時,往往限縮了個人判斷與選擇的空間:「那就走老路吧!」。

而我們的情緒因應模式,又往往與家庭及成長經驗有關。

--

聊到美安老師的原生家庭,她回憶起母親,是個堅強又充滿韌性的女性。當初嫁給父親,是聽從家人安排,一直心有不甘。怎知,另一半還是一個遊手好閒、嗜賭如命的敗家子,散盡家財,負債累累。全靠母親一人辛苦掙錢,撐起半邊天,幫忙還債,還把三個孩子拉拔長大。

美安老師是家裡的老大。印象中,母親對孩子的要求嚴格,而她從小就是個循規蹈矩的孩子,乖巧聽話,用心向學,從不太需要母親操煩。

「妳對父親的感覺呢?」我問。

「印象中,父親常不在家,偶而回來,常是帶著濃濃的酒氣。父親對我們蠻好的,出手大方,總會買禮物回來給我們。但我母親說,那是父親為了籠絡我們的感情才這麼做的。」

「我對父親的印象不深,都是從母親那邊得來的。反正,在母親眼裡,父親就是一個不負責任的人,因此,我對他的印象也沒多好。」

--

如果你問我,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有多大,我會告訴你,大到不可思議!但一般人卻難以自覺。

我漸漸理解,美安老師這輩子努力的,就是活出母親期待中的樣貌,也不知不覺地複製了母親那嚴謹、高度自制與自我要求的性格。另一方面,在美安老師心裡頭,也努力排拒著另一個樣貌——來自父親那無所事事、不負責任、隨性任性,還會為別人帶來麻煩的形象。

我問:「如果,用一個詞來形容父親,會是什麼?」

「幼稚吧!」她幾乎不假思索地脫口而出。我點點頭:「我注意到,妳提到班上那幾位愛胡鬧的同學,用的也是相同的形容詞『幼稚』。」

美安老師張大了眼,若有所思地說:「啊…..好像真的是如此…..

幼稚,是一種未能成熟的樣貌。對美安老師而言,父親一直以來就有著不成熟的大人的形象——層出不窮的亂子,需要身旁的人為他善後、擦屁股。而那個付出最多的人,就是她的母親。

 「看起來,妳似乎在那些不知分寸的孩子身上,看到了父親的樣子。」

「我好像有點懂了,為什麼我如此受不了那些孩子,特別是他們表現出來幼稚的一面。」美安老師臉上露出了恍然大悟的神情:「這可是點中了我的死穴呀!」

不論是來自成長過程中的觀察,或者母親的言語描述,美安老師不自覺地在心裡面否定了父親的人格。人生中最有趣的事情之一,便是那些你憎惡、迴避與最不願意接受的部分,總會在生活中以各種形式的挑戰反覆出現,就像是你的功課一樣,逼著你得去面對。

「而妳面對與處理這些孩子的方式,會不會,也有如妳的母親『上身』一般?」

美安老師笑了出來:「哈!坐我對面的一位數學老師,我看他處理學生問題,總是老神在在。而他一直不懂我怎麼可以忙成這樣?我也不懂,為什麼他就可以如此沈著穩定呢?」

「是疲於奔命的感覺吧!」我說。美安老師用力地點點頭:「疲於奔命,對!就是這種感覺!」

「這也是妳的母親年輕時,多數時間的感覺。妳認同母親,也不自覺地承接了母親的思維與感受,於是你總是高度自我要求,卻又忙碌不堪。不只在學校裡,在家裡,面對孩子或另一半,也是如此吧?」

她確實覺得自己每天都像上戰場,疲於奔命。

--

那天,我們還聊了很多,她說:「或許,是該為自己做點不同的事情了。」我很欣賞美安老師高度自我覺察的意願;一位老師,要能做到這樣,真是不容易。當我們在教養孩子或教育學生上,遇到了瓶頸,正是提醒著我們回頭反思自己的生命經驗,帶著覺知持續改變。否則,我們永遠只會在理智線斷裂時,死守著無效的教養方式,同時一再抱怨:「現在的孩子很難教!」

透過原生家庭生活經驗的探索,往往能幫助一個人洞悉那些反覆出現的行為模式,是如何受到父母或家庭成員互動的影響。

看懂了,就要設法跳脫,而不是迴避,更不是毫無招架地繼續受到家庭複製的擺佈。我們需要在內心裡接納這一切,帶著一份尊重去看見它們;也需要真切地知道:「我可以不用重複那些無效的情感或行為模式,我是有選擇的!」

當然,改變的路總是很漫長。只要我們願意帶著覺知前行,大人改變了,孩子就改變了!

(本文撰寫於2018年6月30日,文中案例之情節及背景已經充分改編)


作者

陳志恆 /諮商心理師、作家,為長期與青少年孩子工作的心理助人者。

小時候立志當上教育部長,長大後只想開個快樂電力公司。喜歡與人相處,卻患有權威恐懼症,常以正經嚴肅的形象見人,卻被學生視為諧星。內心住著不安分的靈魂,不學無術,愛湊熱鬧,寫作、演講、工作坊......什麼都來。

在經歷將近十年的學校輔導教師生涯後,決定離開校園,走入廣大的社區,服務更多的群眾,偉大的助人夢正要展開!

107年演講/課程/工作坊邀約申請連結:https://goo.gl/FxHc7i

E-mail:heng711@hotmail.com

FB粉絲專頁:陳志恆諮商心理師(https://www.facebook.com/ALguidance

著作:

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圓神出版,2017)

《此人進廠維修中!:為心靈放個小假、安頓複雜的情緒》(究竟出版,2016)

( 心情隨筆心靈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heng711&aid=1129486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