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理性、感性,一堆的性混在一起就是亂性
2010/01/11 00:45:21瀏覽738|回應0|推薦8

總覺得,歷史最累也最有趣的地方就是不斷重複。

有人提出「你講理性,我就能提感性」的說法,這在我「繁簡並存」文章中已經提過。我不能說錯,但也無法給這樣說法的人掌聲。

有的人喜歡跟人鬥嘴,講不贏就詭辯,扯到一個極端的爭議讓對方無法一時間講清楚,以為這樣就「贏了」。其實任何事扯到「男女性別議題」、「種族議題」、「哲學辯證」,就很難在短時間講出個準。往往還會吵到各執一詞。

以上的每個議題用兩萬篇論文都不見得塞得滿,所以當一個爭吵被貼上「歧視女性」、「歧視有色人種」,「理性與感性」時,要從這種標籤說清楚,恐怕沒那麼容易。這就是繁簡並存世界的麻煩,當想要討論一件事情時,你講現象面,一定有人來搗亂,跟你談感受面。

這有點像是「質化」或「量化」的問題。

質好還是量好?講到這個就有兩派學者出來吵架,還有一派叫你質量並重。我不能說誰對或錯,只能說要看研究的對象是什麼,再決定哪個適用。

比方「美學」是一種主觀的認證,用量化比較適合用在建構數據標準(如黃金比例),但把「視覺的美」分成0~100分就沒有意義了。

在學問裡有很多種模式:如詮釋學、行為主義、批判主義,認知心理學.....等等,都可以用來檢視一件事,但學問這個東西是「鑽牛角尖、以小論大」的,我們不是沒有遇過發表論文時,就專門有人在鬧場說「你為何引述這個,不引述那個?」「為何用質不用量?」

其實我不能說他錯,但也無法給掌聲。

如果今天的題目是:「從心理學看廣告」,現場有人說:「為何不用社會學去看?」這就是標準的在「亂」。

我們經常在blog裡看見網友鄉民批評人也是一樣。

當我以「理性」討論一個「傳播現象」時,他來亂「感性」的「認同」,我不能說不對,但也無法給稱讚和掌聲,因為文不對題。一個是新聞學;一個是心理學,這就像是考心理學研究所,結果用一堆社會學的理論去答題,我想老師也一樣會回答您:我不能說你錯,不過實在沒辦法給你分數。

也像警察偷拍事件一樣,你說於情於理他們已經拿了納稅人的錢,就不該再從納稅人身上搶錢、再者,測速只是為了防止車速過快的車禍,不是為了警方的業績和升遷,怎麼講警察都不該本末倒置把偷拍測速合理化。

但對警方而言,無論你講啥,他們都會拿法條來壓你,讓你啞口無言,我不能說錯,但也無法給他們掌聲。真要達到公平正義,就把「業績」的問題取消,也罰幾個自己人違規來看看,這樣才比較「公平」吧,難道警察都守法不超速?不違規?少來了吧。

不論如何,總之,學問的討論或議題的討論總是有一個「主題」,寫文章的人如果有一個脈絡在討論,要罵人、要不爽也至少該尊重一下他在寫什麼,用什麼角度去探討,如果所有事都流之於情緒,那社會就不需要真理啦。

感性要建立在理性之上,你可以同情人,但要適可而止,看見一個人可憐就把錢全給他,請問給他以後你自己要怎麼活?這就是感性中要有理性,是吧。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heavencts&aid=3661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