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論語-八佾第十七
2014/07/27 10:58:14瀏覽675|回應0|推薦4

子貢欲去告朔之餼羊。

子曰「賜也!爾愛其羊,我愛其禮。」

[白話]

子貢想要廢除每個月初一因舉行告朔之禮,所以必須宰殺祭典時所供奉的羊。

孔子說:「賜啊!你有仁慈的心不宰殺用來供奉的羊,而我擔心的是漸漸被忽略而不舉行的告朔之禮。」

(一) 每月初一,諸侯親自到太廟祭告,稱之為告朔之禮。假使告朔之禮不舉行,不上朝主持政事,就會各自

      為政,問題叢生。周朝在幽王、厲王時不舉行告朔之禮,後來混亂而亡了國。

(二) 孔子讚賞子貢有慈悲心,不忍羊被宰殺。然而孔子更看重君主不主國政後的無道。正所謂「有道明君,

      無道昏君。」

[讀後心得]

    我們現在民間所流傳下來的習俗是每月初一、十五都要拜家中的神明與祖先,稟告家中的一切。這跟古代諸侯每月初一,到太廟祭告的道理是ㄧ樣的,藉由這樣的方式,來約束自己的行為。正所謂的「舉頭三尺有神明,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每個月定期的跟神明祖先自我反省檢討,就不會生歹念。現代人不是很信鬼神,也不會在初一、十五拜拜,因此做壞事的人就越來越多了。

    古代我們定每個月的初一稱之為朔,十五為望。另外還有一個就是月暗為晦。在當時舉行告朔之禮一定要宰羊,餼羊指的是蒸過的羊,就像是現在拜拜,放在桌上的牲禮,其實都還沒完全炊熟,這樣才不會完全腐爛。餼羊就是這樣的做法。子貢當時就想為什麼每次拜拜要犧牲無辜的羊,因此就主張廢除廢除告朔時需用餼羊的制度。孔子的意思是不主張去除掉,孔子也知道這只是一個形式,祭朔主要是發自自己的內心誠懇,而不是靠外在的貢品。但因為在當時,諸侯們誠心都發不起來,加上象徵性制度又廢除,沒有遵照先人所傳承下的禮儀去做,那麼這個制度就會逐漸的消失。

    由此可知,每個制度的修廢都需要慎重的考慮,要知道當時為什麼要這樣制定,要修定的話是否會造成其他的影響都要考慮清楚,不能只是看到某一點的不便就輕易的下決定,造成更嚴重的後果。而任何事都有解決的方法,只要是對的事情,就不要輕言放棄,就本文而言,一定有更好的方法可以取代準備餼羊做祭祀的貢品,且可以保留住告朔原有的精神。因為屠殺動物真的是非常不好的行為,不管出發點是什麼。

    我們常會看到介紹大陸風光民情的節目,遊牧民族就比較會有整個村舉辦祭祀的活動,羊就常被選用為祭祀的貢品,每一個人都非常高興的舉辦祭祀的慶典活動,這隻要祭祀的羊被綁住,成了主角接受各種慶典,最後終於將這隻羊無情的宰殺了,然後人們都洋溢著歡喜的笑容,吃著美味的羊肉。我們一定要想著如果我們是這隻羊,被人綁住然後一堆人歡喜著慶祝著又是什麼樣的心情呢?

    因此從這段章節我們可以學到兩件事情,第一是所有制度的變動都需要謹慎,都有更好的改善空間。第二是對的事情就不要放棄去做。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heart360&aid=1545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