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07/07 00:02:47瀏覽655|回應4|推薦12 | |
台灣還要不要走出去
台灣的大學教授有很多人真的讓人瞧不起,簡單說就是不學無術,只在小小的鳥籠象牙塔作自己的文字夢,如同我上篇文章「太多腦袋不清的作家污染怎麼辦」所述,如今教授也分不清他自身的專業學門是什麼,專愛談非其專業的社會議題,邏輯不通導致命題選擇的錯誤,更進而造成假設與前提的錯誤,如果是錯誤的,那所推論的結果是很容易顛倒是非的。 最近社會財經的大熱門議題是政府推動與大陸依據ECFA後續,洽簽服務貿易協定準備提交立法院審議。原本執政黨認為可為台灣改善島內經濟大大加分的議題,卻讓反對黨批評得一無是處,並找出一堆專家學者來分析得失利弊,如果,台灣出面批評的人發言毫無學理或社會實證依據,只會耍嘴皮搞衝突、島內互鬥,缺乏理性思辨,台灣還能如何教下一代競爭與走出去? 首先,我個人以為經濟學者從經濟面談產業經濟專業,財政專家從財政稅收面談相互開放市場的可能財稅影響,社會學家就從外來人口對社區或產業發展的影響,則多面向與多角度的比較必能讓各方對於開放時,政府該做那些準備或補救產業的法規修改,理性社會自然能幫台灣百姓與從業人口找出幸福之路,否則只見口水之辯,拖延台灣開放與向前看的能力,當全球競爭力大幅提昇而台灣卻勇於內耗,台灣危矣! 我先找出近期檯面上活躍的反對面的學者言論,他們就是我認為用跨越非專長領域進行批評的典型,因為讓大家較完整看到他們的文義,所以以下引用不得不幾乎整段全都露:『在自由時報上,前財政部長及經建會主委劉憶如發表專文表示,兩岸服務貿易協議該考慮的不僅是「整體是否利大於弊」,還要考慮「誰得利,誰受害」,若受害的都是較弱勢的族群,應有適當的輔導及補償;但這次開放的行業遍及觀光旅遊、美容美髮、餐飲業等,且投資三十萬美元就可以三人來台居留,影響層面極廣,卻沒看到政府對於如何照顧受害的人提出規劃,令人憂心。 她強調,國際化是潮流也是「兩面刃」,有些人受傷害、有些人得到好處,因此,必須同時考慮哪些人受傷害?得到的好處能不能轉而補償給受傷害的人?現在的情況是,「少數但聲音大的人,往往順了這些人的意;多數但不容易集中發聲的人,卻常常變成犧牲品」,這次就是少數台商受惠,多數基層服務業從業人員受傷害。 劉憶如說,服貿協議對台商去中國佈局有好處,但受衝擊的是比較弱勢、留在台灣的族群,這些人受到的傷害要怎麼彌補?目前沒有看到這方面的規劃,政府說編列九五二億元,當初ECFA也規劃九百多億元要輔導受損產業,但輔導成效大家都不知道,現在又講九五二億元,不能只談數據,而沒有提出具體輔導策略。 更早於七月一日,台灣大學經濟系主任鄭秀玲接受自由時報星期專訪時強調,我國服務業占GDP的七十%以上,從業人員超過總就業人口的五十八%,服貿協議簽署後引發的資金、技術與人員移動,將嚴重影響我國經濟發展及近五百萬勞工的生計,對台灣經濟不但沒有正面影響,反而將有極大傷害。鄭秀玲更批評,負責簽署服貿協議的官員,未實質評估對我國經濟的衝擊,也缺乏捍衛全民權益的動機及能力,有嚴重的「代理人問題」,這些官員的怠惰行為已違反民主程序,更將使台灣經濟陷入萬劫不復之境。 鄭主任認為受害的是留在本地的弱勢產業,如美容美髮業、汽車維修業等,中資進入後以連鎖店經營,將重演超商消滅雜貨店的情況,弱勢產業將大量倒閉,造成大量失業,而失業增加將使家庭減少開銷,讓更多產業倒閉、百業蕭條。更扯的是,中國廠商製造黑心食品的事件頻傳,中國政府與廠商更有多種摧毀海外就業機會的作法,這是他們產業戰略的重要一環。外國人要把東西賣到中國,需讓中國人成為合夥人,合作生產過程中,除了公然仿冒、盜版等偷竊智慧財產權的行為外,也大規模破壞環境、逃避監督,這些難保在台灣不會重演! 中國企業也多半罔顧工人權益,來台後可能鑽法律漏洞、逃避工安檢查等,且可能採取掠奪性訂價及傾銷,把台灣競爭者先擠出關鍵市場,再以壟斷定價壓榨消費者。何況,中資來台並非單純商業考量,還夾雜政治戰略,因此除了評估相關經濟衝擊外,更應謹慎嚴肅評估開放攸關國家安全的服務業(如通訊服務業、交通運輸業等)對國家安全的影響。 台灣對中國業者(很多是國營企業)開放銀行、保險、證券等金融服務業,將讓其有機會掌控金流市場;開放空運、海運、公路等交通運輸服務業,將讓其有機會掌控物流市場;開放醫院等專業性服務業並允許跨境提供服務,將讓其有機會掌控專業人才市場,並有利於派送中國;開放印刷、娛樂、文化等服務業,將讓其有機會輸入文化、掌控媒體言論等。 中國假證照氾濫,人人都可以買到假證照。因此,這次等於全面開放,各行各業無限制地允許中國人力及資金過來,面臨數百萬中國人壓境,政府也無法負起有效管理責任! 未來中國移民一旦加入健保系統,將排擠健保資源,因此,對於確有需要來台工作的中國人士,建議應比照外國白領規定最低薪資,做為中國人士來台標準,並由雇主負擔保費,且設定個別企業、產業及全國簽證人數上限。』 談服務貿易協定的利弊得失如果經濟專家從個體產業經濟的可能產值、總體經濟的貿易效果,整體社會成本影響,或產業投入產出對所得、薪資水準、就業經濟效益或損失等等影響,而財政專家從總體財政稅收,國民所得與可能的產業損失補貼等等專業內容,那個人就認為恰如其分的正確合理批評,但是,從上述引用文書段落看來卻非如此,針對兩篇文章的看法,個人先提出對鄭主任的意見,因為先前曾任經濟部長與經建會主委的尹啟銘在其專題已先做批判,不妨從尹文的批評談起。 如同尹啟銘http://blog.udn.com/cmyiin/7861742「經濟學已是這樣教、經濟理論已是這樣改寫的嗎?」文中所撰,從自由時報的專訪,可以約略看出來,鄭教授似乎弄不清楚服務貿易協議,也不懂服務業的特性,甚至把黑心食品、偷竊智慧財產權、罔顧工人權益等都搬出來和服貿協議扯上關係。尹文認為鄭主任的邏輯錯誤還有「把開放市場和開放大陸勞工混為一起,這和民進黨故意誇大衝擊、恐嚇人民都犯了同樣的錯誤。我方自2009年6月開放陸資來台,4年來,至2013年5月底,核准陸資來台,僅核准主管及技術人員216人來台,卻雇用我方6,000人以上,顯示未有所謂大量中國人壓境情事,反而創造了近30倍的就業人數。」 同時,尹文認為台灣的服務業多屬傳統性服務業,且多以滿足國內需求為主、市場高度成熟、創新投入低,所創造的附加價值率也相對較低,必須推進結構的改造,而對外開放、開拓海外市場,就是一個重要的方法。 其實,以我所讀鄭主任文章的內容,我覺得尹部長是客氣的批評者,見解中的胡說八道真教人看不下去,通篇毫無針對協議是否公平,是否能有效被執行進行討論,而只用自己的想像把簽訂協議後的可能後果以恐怖訴求來推論簽訂貿易協議帶來的嚴重後果與不可行,如同他推論因為現有升大學辦法可能不週全,造成可能有壞學生會用作弊手法進入台大經濟系,以至讓別有用心的壞學生攪爛台大品質一般,不可笑嗎?台大就算收到壞學生,事後就沒有學期評量與各種管理辦法來管理學生,而讓壞學生胡作非為嗎?想想,如果這社會有各種社會規範與管理機制,那鑽牛角尖的恐怖訴求不就不功自破?如果為台灣好,以經濟系的偉大思考,他還應該建議封閉台幣與人民幣的兌換才對,否則他大可推論如果開放大陸往來,大陸如果無限制加印人民幣並大幅買進所有台灣的土地與商品,那就直接併購台灣不是更快,台大經濟系怎就有如此的主任發言呢,不可笑嗎? 接下來,針對劉前部長的觀點,對於國家整體的發展目標,本來就該汰弱扶強,如此長久下來,台灣的競爭力才能提升,但劉部長的想法卻是該保障弱勢產業與弱勢族群,別人的思維是強強合作逐鹿全球,但臺灣卻是保障弱勢,別做努力與競爭,是耶?非耶?另外,針對弱勢產業的救助,ECFA實施後,台灣誰受了害如果都無法弄清楚,也找不出來,又怎會認為服務貿易協定簽訂後對台灣弱勢者會弊大於利呢? 台灣的產業經濟到底有沒有專家做調查呢?政治人物為何在檯面上與下台後所講的都成了相反的意見呢?到底開放與封閉對整體社會那項會比較有利呢?台灣經濟的區域性與差異化難道毫無競爭力可言?簡單說,高雄六合夜市,台中逢甲夜市、台北饒河夜市及永和樂華夜市四個不同地區,可能連台灣人都不可能輕易在這些地點擺攤都一樣賺到錢,那大陸來人難道就三頭六臂了不成?兩篇文章中對於美容美髮業的見解都太單純化,想想,不夠熟悉的店,誰敢踏進去就讓美容師做頭美容呢?難道劉部長或鄭主任對於自己的頭就那麼隨便處理就可以了嗎?餐飲業、旅遊業也是,在地美食、湯包、牛肉麵沒有台灣味,誰會隨便選呢?至於來台陸資企業可能憑藉其優勢建立了一條龍服務,但一條龍服務也頂多招攬大陸自家客有可能,台灣大家消費的自主性難不成都不見了?我不太願意看到對自己非專業領域都想當然爾似的發言,因為他們的錯誤發言會損害自己的專業形象,反而,譬如證所稅當國人都說不可,但是,讓台灣證交稅少五百億一事,怎不見部長的進一步分析呢? 沒有競爭力,台灣還要不要活下去與走出去呢?許多有前瞻眼光的企業家或學者專家其實都看好因為開放可能對台灣競爭力帶來的好處,只有解除過多以往對台灣創意的限制,解放台灣的活力,台灣才能大步走出去,迎向世界的挑戰並創造新的台灣路,以此文與台灣有活力的企業家共勉之。
|
|
( 時事評論|兩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