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5/07/12 15:45:43瀏覽693|回應4|推薦37 | |
雲高思 朱雲漢教授在今年一月份出了一本書「高思在雲:一個知識份子對二十一世紀的思考」,也是中央研究院院士的胡佛先生為朱教授的這本新書寫序,就指出朱教授的這本大作「在時間上,放眼三百年來的中西歷史,以「『致廣大』的宏觀眼光和『盡精微』的微觀功夫,聚集在社會及價值體系的結構中,站在歷史的高度,鉅細靡遺地觀察政治、經濟、社會及思想等各種因素在互動間,對人類發展所形成的動力」。 朱雲漢是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兼知名政治學者,他長期在亞洲19個國家進行政治價值、政治參以及民主品質等議題的研究,他在《高》書中指過去以西方為中心的世界即將沒落,美國霸權式微,西方民主退潮,資本主義全球化也陷入困境,代之而起的是「非西方世界」的新秩序,經濟上,主要是中國以迅速的發展,「收復」她在世界經濟體系的份額。 沒人討論的書,可能就是一本無足輕重的書,但如果正反意見都有,那就值得吾人用心觀察評論者的心態與觀點了,讀此書,當然我會有自己的觀點,但評論之前,不妨看看網路上看的到的觀點。 ------------------------------------------------------------------------------- 首先張亞中先生在中國時報說: 300多年來,西方的精神思維及器物文明站住了全球的制高點。冷戰結束以後,以美國為核心的單極體系、西方所推動的「第三波民主」、資本主義的全球化的三個制高點開始變化,同時也導致西方為世界中心的第四個變化。這四個「異」與「壞」的現象,朱雲漢稱其為「四個歷史趨勢的反轉」。 這四個歷史的反轉對於台灣而言,的確是值得深思的。如果台灣還未能認清過往的趨勢已經反轉,而仍沉迷於邯鄲學步,亦步亦趨,那麼台灣不僅將不會走路,甚而連爬行的機會都沒有,而在新的歷史浪潮中被快速淹沒。西方講民主與資本主義,冷戰結束以後,市場戰勝了政府,以選舉為依歸的「民治」優先於追求公平正義的「民享」。冷戰後,美國式的民主與資本主義兩股思潮結合在一起,美國稱其為「華盛頓共識」,成為了政經的制高點。由於美國自身民主體制出了問題,利益團體及議會成為貪婪者的工具,其牛仔式的資本主義運作方式也成為一個無法監督的怪獸機制。 「華盛頓共識」為世界帶來災難,在一個認同分歧的社會進行選舉式民主,「民治」很容易就變質為「民粹」。有權力的政客結合了牛仔式資本主義,造成社會的懸殊貧富不均。美國金融泡沫的破裂,西方經濟成長的熄火,弱勢群體要求公平正義的吶喊,選舉無法解決認同分歧等問題一一浮現。台灣必須了解,「第三波民主」無法解決認同問題。一個無法解決國族認同,也就是無法解決兩岸認同問題的台灣,它的民主一定會出現問題。資本主義有其利弊兩面,而當民主出問題時,資本主義必然會呈現它惡魔的一面。 選舉式的民主與美國牛仔式的資本主義沒有給世界帶來和平。台灣如果還在期望用西方的選舉方式來解決台灣的國族認同,放任美國牛仔式資本主義在台的發展,不能以正面的態度面對大陸的崛起,而只是將命運寄託在美國,或還以為選舉式民主是台灣最自豪的制度,那麼台灣的前途將不止是堪慮,而是離盡頭不遠了。 ------------------------------------------------------------------------------- 針對朱文,長期流亡海外的中國民權領袖王丹是有不同的意見與觀點的,王丹說: 在這些所謂的"崛起"背後,中國的發展付出了多麼大的代價,潛伏著多麼深重的危機!當朱雲漢院士拜服於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的時候,他有沒有看到:2012年11月30日,河南農民工劉紅衛凍死在鄭州立交橋下,因為沒有房子住。他的兒子十歲半了,都不記得他的模樣。十二天後,又一名農民工凍死,還是在這座立交橋下,也是因為沒有房子住。而同時,鄭州最近幾年的發展,被人稱之為"不亞於香港",這就是"中國經濟奇蹟"!同時,鄭州市27區的原房管局長翟振峰的女兒,名下就擁有十一套經濟適用房,其中一套280餘平方米!這,就是"中國崛起"!經濟發展是中國,付出的這些代價就不是中國了嗎?當朱雲漢先生為中國的經濟增長傾倒的時候,他有沒有想到,一個國家的發展進步,絕不是只有經濟,還有政治,有教育,有環境等等,這些合在一起,才叫做歷史?如果問問朱先生"中國的政治在進步嗎?""為何最好的一批學生紛紛留學離開中國","創造了八項甲午奇蹟的中國,為何富人紛紛逃難一般地轉移資產到國外",朱先生還會覺得這樣的崛起會創造人類的新歷史嗎?經濟發展是中國,政治倒退就不是中國了嗎? ----------------------------------------------------------------------------- 而到了近日,在自由時報的讀者投書中,林修正(中州科大行銷與流通管理系副教授)也評論了這本書,其中寫道,細究本書幾個重要的分析方式如下:一、凡是提到美國、台灣、香港等,多給予比較負面評價,如所得分配不均、國力嚴重衰退、民主品質不高等等。二、凡提到中國多給予正面評價,並由此推論中國世紀、中國價值等等將逐漸強大,甚至回到傳統中國的歷史位置。例如GDP的成長、管理、決策能力的增強與宏觀、對後進國家的照顧等等。 中國宜信財富與聯辦財經研究院的報告:《2014中國財富報告:展望與策略》提到:「中國家庭資產的分佈非常的不均,最高資產10個百分點的中國家庭擁有63.9%的資產」 另ㄧ個廣受注意的財經調查單位,胡潤百富2013年底公佈的調查結果顯示:「在中國大陸,2013年已經移民、正在申請移民和正考慮移民的富豪比例加起來,比2012年上升了近7%,達到64%,其中,已經移民的億萬富豪已佔到了三分之一。」(finance.qq.com/a/20140611/063360.htm) 將前述資料做粗略估算,擁有中國家庭財富2/3的人,有2/3想要移民,就是想要或已移民的中國富豪,擁有4/9的中國財富。依照社會常態,擁有較多財富的人,也總是主導企業、組織資產的人。所以中國有遠遠超過一半的資產,控制在準備或已經移民國外的人手中。 一、中國貿易盈餘現象 在討論貿易盈餘,多僅涉及貨物進出的貿易帳,沒有討論資本帳。就像我們只討論東西賣給美國所賺到的錢,卻沒有討論我們使用美式產品、在他上面廣告、看好萊塢電影,使用美國卡通商標,也需要付錢給美國一樣。就如同我們僅說工業產品、農業產品運往台北,卻沒有說台北透過資本、管理、技術等,又將利益收回台北。更進一步,我們沒有解析中國貿易盈餘有多少是先進國家的企業的?屬於中國部分的,又至少有一半是「即將移民或已移民國外的國民的財富。且遠遠超過一半以上的管理權是屬於這一群人手中。 二、製造業與研發、行銷的利潤分配: 在台灣,我們知道農民收入低,工人薪資少,控制行銷、品牌的人賺得多。但我們又強調台灣其他縣市的產品輸出多偉大,控制行銷、資本的台北終將沒落。是不是很矛盾?同理,全世界的後進國家多跟先進國家代工生產,如郭台銘替蘋果電腦代工製造iphone,郭台銘賺取的毛利極低,大部分都被蘋果賺走。這種代工者賺取很少錢,行銷者賺很多錢的現象。過去如此,現在也如此。中國發展的模式是代工經濟體制,經濟發展最大利益依舊是美日歐等先進國家。 其次,省視我們幾十年來的生活用品。與美國的關係越來越緊密,不僅手機如此,連google、facebook、U tube等等都是美式企業。可以想見我們生活中被美國產品滲透的狀況多麼嚴重!美國對世界經濟控制的力量越強,利益越多,但我們竟然說美國衰退? 三、中國的國際各項政策調整,如規劃開鑿泰國的克拉地峽、一帶一路政策等。 朱雲漢認為中國在國際上推動高速交通通暢,如一帶一路等,將增進中國經濟利益,讓中國崛起。但他忽略中國這樣的政策,一如高鐵、高速公路讓台灣南北暢通。不僅讓台灣各縣市得到利益,卻也增強台北資本、技術對中南部的影響。更進一步,高鐵固然串連台北與高雄,但獲利較多者,也許會是偏高鐵中點的台中。 就如同中國一帶一路政策,要將中國透過中亞、印度洋,與歐洲聯繫在一起。中國宣稱有多少利益,但最大的獲利者或許是印度或中亞國家,不一定是中國。 從利益分配來看,中國會從此得到新增的利益,但至少有一半以上歸於這些移民中國之外的人取得。 四、所得分配的國內與國際比較: 比較各國所得最高的前百分之十所掌握的財富比例狀況。實行資本主義200年以上的美國是70%,從極端強調財富平均的共產主義轉型為現在這種偏資本主義國家的中國,不到四十年,就出現64%。我不知道怎樣解釋兩國的財富分配不均的惡化狀況,到底是美國比較利害?還是中國比較利害? 國與國之間的所得分配問題。戰後六十年,先進國家與後進國家的平均國民所得,距離是越差越遠。中國的平均國民所得的確提昇,與先進國家的距離,卻是越差越遠。 五、從取得技術、資本角度: 朱雲漢認為中國用龐大市場去交換技術,是中國特大型國家的的發展優勢。但戰後許多後進國家的發展模式與策略,都和中國的方式相同,但幾乎沒有一項打敗先進國家。後進國家或許可以複製產品,但該類產業的高階產品,依舊是先進國家所生產。有哪一個後進國家的工業產品,被先進國家認為精品? 中國會不會是例外?中國發展數十年,有哪一個產品被先進國家國民認為的精品?這是另一個明證。 就市場大的議題。貿易自由化否定中國「大」的規模經濟效益。如小國台灣台塑的石化、台積電的晶圓廠,荷蘭世界級的電器公司PHILIPS,芬蘭的NOKIA,雀巢是瑞士的。他們的生產規模,就是貿易、國際投資的結果,與所屬國家國土大小、人口多寡無關。 六、經濟自由化角度: 攻擊經濟自由化是朱雲漢很重要的論點。但他所推崇的金磚四國中,至少中國、印度與俄國三大國,都是讓經濟更自由化、更資本主義,甚至中國、俄國都幾乎放棄共產主義而走向資本主義國家。 ------------------------------------------------------------------------------ 另外在PTT上,一位COFFEEDAY的作者比較了兩本有關論述中國發展的書,竟發現,切入觀點如此不同,兩本書同時閱讀,思緒相互衝擊,擺盪,激發心中些許不吐不快念頭,彷彿重回研究生時代寫報告的過往曾經。 一本是中研院院士朱雲漢所著《高思在雲--一個知識份子對二十一世紀的思考》,另一則是《紐約客》前駐北京特派員歐逸文(Evan Osnos)寫的《野心時代--在新中國追求財富、真相和信仰》(AGE OF AMBITION- CHASING FORTUNE,TRUTH AND FAITH IN THE NEW CHINA) 一位是國內知名的學院派政治學者,一位是旅居中國多年的駐北京特派員,分別從宏觀全球體系下的大歷史觀,以及微觀的人物事件調查紀實報導,描述他們分別觀察到,認知到的中國。 ●宏觀 VS 微觀 朱雲漢解讀中國興起,開宗明義就明說要置之於「大歷史觀」下,先由全球秩序下「四重歷史趨勢的反轉」,包括1.美國為核心的單極體系式微、2.第三波民主的退潮、3.資本主義全球化陷入困境,4.西方中心世界的沒落,引出一項結論--西方不再主導世界。 那麼,非西方是誰在主導呢?顯而易見,中國接替了這個角色。 書中引用美國《外交政策》與「麥肯錫全球研究院」的研究,顯示2025年最具活力的75個城市中,中國就佔了29個,其中有上海、北京、廣州、武漢不意外的大城市,但當我看到數據顯示2014年人均GDP已達2.2萬美元的深圳時,卻困惑了,因對這座城市的樂觀經濟發展與《落腳城市-最終的人口大遷徙與世界的未來》,裏頭所描寫的深圳--實際上擁有1400萬人口,卻只有15%的210萬人擁有當地的戶籍,被作者稱之為「一座失敗的落腳城市」,差距甚遠。 是否只要一國有巨大的規模經濟、龐大的市場需求,即能放任欠缺公平正義的貧富差距持續擴大蔓延? 《野心時代》榮獲2014年美國國家書卷獎(National Book Award)非小說類獎,與普立茲獎並列美國出版界兩項最高榮譽。乍看書名及副標,或許認為這是從國家層次論述中國改革開放後跨時代的野心謀略,作者卻選擇由小人物故事,串連起,野心時代裡,個人如何白手起家獲得財富,如何尋覓真相,如何建構或瓦解彼此的信任。調查報導的文學書寫,是國家層次外了解中國追求進步背後,更加裸露的真實。 事實上,唸國際關係時幾乎以宏觀視野來看國際社會發展,不論是一帶一路、亞投行所象徵的戰略意義、貨幣同盟形成的東亞區域整合,都是熟悉的理論及思維。但接觸新聞這行後,更明白人物、故事賦予更有溫度的可讀性文章,才是大多數人邊吃早餐邊配的內容。 談論國際金融體系是以美元或人民幣作為強勢貨幣的社論,與盲眼人權律師陳光誠如何與中共對抗,獲得美國庇護故事,你邊享用半熟的班尼迪克蛋之際,會選擇閱讀那篇報導呢? ●「民主」很重要嗎?? 該拿「民主」這個西方標準來理解中國興起嗎?朱雲漢提醒讀者,要避免用自己熟悉的歷史知識和框架理解中國的發展。他拿印度與中國相比,儘管前者被稱作「世上最大的民主國家」,但印度的經濟發展、成人識字率、民眾健康、衛生和平均壽命各種指標,均落後中國甚多。 所以,民主很重要嗎?? 「2011年中國手機使用數量已是美國的3.3倍」 看到此數據,腦海中浮現的並非滿街遍野的低頭族,而是,手上一隻隻智慧型手機,卻無法連上臉書、Google、Twitter、紐約時報等等網站的限制,但也許,對更多中國人來說,手機卻是與遠在數百公里外工作的兒孫取得聯繫的便利工具,能不能連上臉書,是不是使用谷歌,並不重要吧。 身為一位外籍記者,歐逸文介紹中國中宣部(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宣傳部)的「審查制度」如何發揮作用。 這個連地址都不存在的單位,當2008年汶川大地震發生後,能夠讓翌日全國報紙異口同聲報導這場地震--「牽動中國共產黨的心弦」,我比較想知道的,卻是傷亡確切人數,以及地震背後揭露的建築物偷工減料實情,而這些報導,都受到諸多限制。 平時,他的手機時不時嗡嗡響起,傳來以下訊息: 「所有網站不得轉貼標題為『聯合國公布《世界快樂報告》,中國排行一百一十二』的新聞。」 「不准拿中東及我國的政制來比較。當埃及、突尼西亞、利比亞等地領袖的名字出現在我國媒體時,中國領袖的名字不可出現在旁邊。」「所有媒體不得渲染人民解放軍調薪的新聞。」「一切有關韓寒的活動及評論,除了賽車,不准報導。」 ............................. 不禁令人想起《黑暗騎士》裡那套可監控三千萬人的手機聲納設備,一格一格的螢幕上顯示所有人無所遁行的一舉一動,怵目驚心。 或許是仍無法跳脫既有框架來看事物吧!縱使未曾處身於「不自由,毋寧死」般嚮往FREEDOM的愛國年代,始終將開放社會的開放訊息視為理所當然。 對中宣部滴水不漏的審查機制瞠目結舌,無法隨心所欲上網、查閱任何靈光一閃的關鍵字,難以想像。 可以想見,一本談論艾未未、陳光誠、劉曉波、韓寒及中宣部的「審查制度」的作品,誰管他得到美國國家書卷獎!只要作者拒絕刪節,就別想在中國出版。 不過歐逸文訪問年輕人中,有人說,「假如沒有民主,我們依然過好日子,憑甚麼我們該選擇民主?」 來自台灣的林毅夫也曾給貧窮國家忠告, 「它們若想致富,必須延遲政治改革,不然就會落得跟後蘇聯的俄羅斯一樣,紊亂而苦惱。」 對處處存在矛盾的中國,擁有許多問號,對極度自由,卻帶來無窮無盡媒體亂象的台灣,存有更多問號。 我,依然困惑。 ●自由市場經濟很重要嗎? 朱寫到中國的「高效率威權體制」,能夠讓上海只花四年的時間,建設出一條捷運,從規劃、徵收、發包到完工。 「2013年底,中國境內營運中的高鐵總里程已突破一萬公里,比全世界其他高鐵系統加起來都要多。」 而這個國家,是在1990年代末才開始引進高鐵技術的。不僅在其他國家無法想像,光想咱們三環三線需要多久才能實現,這一切就如夢境般匪夷所思。 但當一切對照到歐逸文描述2011年造成40人死亡、192人受傷的溫州高鐵車禍,背後所掀出龐大貪腐的官商利益勾結,只趕著加快通車的興建速度罔顧施工品質、試車缺失、專業建議.......威權體制下的經濟發展,或是自由民主的市場經濟, 孰輕孰重? ●COFFEEDAY的小感 王丹批評《高思在雲》只是朱雲漢"選擇呈現的中國",而非真實的中國。 事實上,不論主觀感受、客觀數據,諸子百家,觀點原本就各異,所謂「學問」, 難道不是學習到的問題,才能引發後續的討論嗎?!每本書都只是作者選擇研究後的一家之言,用一本書輕易地歸類為統派、獨派、親中派、親美派,是否過於武斷?對我而言,《高思在雲》的衝擊不在於作者對中國興起的論點,而在於他論台灣未來的震撼。美國霸權的不復存在與中國興起的廣度速度,或近或遠,都無法取代我對這塊土地的未來該何去何從,更加發人深省,相對也充滿不安及失落。 甚麼時候,我們能產生足夠大的野心,大到能夠翻轉當前的政壇惡鬥、媒體亂象, 大到留住優秀人才,培養具競爭力的下一代,大到追求企業有良心,人民有信心不再只是空談,的那個時代。 你我都需要有野心,追求更美好的時代, because we live here. ---------------------------------------------------------------------------- 末了,看我把找得到的相關評論都列在文中,我覺得在台灣,對於大陸,對於中國,大家的聲音變小了,話語權也沒了,因為中國有些近,卻又彷彿很遙遠,我們的政府也很曖昧,不知該如何表達對於對岸,對於中國,還有對於台灣的未來。過去的豪氣干雲如今都成了雲消霧散。其實,比較台灣與大陸不用多,只要多幾趟從金門進廈門,就可感受人家忙著每天的活,而台灣總是悠閒不知所措,人家不斷劃願景、給希望,而台灣不斷讓資本外逃,連個BOT都要搞到政府、百姓與投資人三輸的局面,看看誰還願意為投資而進來台灣呢?資本外逃卻無關政府的職責,縣市政府拼命借債度日,連員工薪水都快發不出來。又怎一個愁字了得?
|
|
( 心情隨筆|雜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