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令人身心挫敗的音響世界-5
2007/03/15 09:30:22瀏覽209|回應0|推薦0

令人身心挫敗的音響世界-5

        我的經驗

        當我從國外回來以後偶爾會被邀請去在開標前審查規格,然後我發現如果有爭議時,常會有『你憑什麼認定他的規格比我的好?』、『你憑什麼認為我的規格不合呢?』,諸如此類的異議。因此我找了一些產品的目錄來審視細看,在此姑且不論那些數據的真偽、誤差、可信度,就單以廠方公佈的數值而論,某些廠商的規格顯然有異、某些廠商的規格用不同的測試方式、某些廠商的規格沒有列出測試條件,這樣就不清不楚、不明確、不得其法、無以為靠、不太確定、不以為然、不可置信、與不切實際了。

        這讓我回想起在 1970 年代 (民國六十年代) 當時的音響工業。為什麼選這個年代呢?是因為我已經畢業出校門了、當完兵從軍中退役了、開始在工作了,這是民國六十年的時候。當年在專業聲頻的工業方面是沒有什麼大的歧異,因為所有的專業聲頻製造廠商都會依循電子聲學的理論基礎、組織機構的標準規範、並秉持著自家的聲譽與良知的從事新品研發、生產製造、測試標準、銷售推廣。而當時的高傳真 (Hi-Fi High Fidelity) 音響工業雖然大部分的知名大廠有這種理念與稟賦,但是因為在高傳真音響的規格方面各種規格不一,所以令人不可捉摸。
       
就以擴大機的功率輸出的規格為例,當時就有 4Ω Load 8Ω Load 16Ω Load Single Channel Driven Both Channels Driven AES Power Average Power Continuous Power Continuous Program Power Continuous RMS Power Continuous Sine Power EIA Power Long Term Power Max Power Music Power Nominal Power Peak Power Pink Noise Power Program Power RMS Power Short Term Power Sine Power Watts … 等等的標示,令人頭大。

        當今日我們回顧當年的情勢時,能非常的瞭然那些規格是什麼的一回事。但是以消費性的觀點而言,這就好像在對消費者考試、搞迷糊帳、製造煙霧,這樣就有欺矇消費者的嫌疑了。然而但是近幾年來就連製造專業聲頻的製造廠商都有這種類似的傾向,究其原因最終追溯到的是製作與公佈標準源頭的組織機構。為什麼禍源是她們的呢?這個問題你繼續往下看就知道了。  

        中華民國五十年代在臺灣的電子科系

        另外再說個我個人經歷與觀點,在前面說到了「音響工業發展至今起碼有超過 80 年的歷史了」的。我與某些比我年青的比起來,算是「LKK」級的人了,曾經我被某人叫「老賊」的埋怨過。我不是賣老,但從我進入台灣所謂的「音響」行業至今有 30 多年了。我做過音響店員、業務員、業務經理、修護部技術員、系統裝配員、音控師、系統設計師、工程師、合約承包商、音響顧問、顧問工程師……等等許多的工作。

        我在讀書的時候我主修電子科,這是在民國五十六年的時候,這在當時是個熱門的科系。當時電子科是學的什麼你知道嗎?除了國文、數學、物理學、英文、三民主義、等必修的以外,是無線電學、電工原理、電視學、通訊電學、電子儀錶測定、電晶體學、電磁學、電磁測定、載波學、製圖、電子修護、等等。從真空管、電晶體、集成電路 (IC) ,由黑白電視到彩色電視,從載波到調幅 (AM) 到調頻 (FM) 、從類比電路學到數位電路學、等等。你可能會講:『這又怎麼樣,我學的更多。』。但我的意思是,你想想看,在讀書求學的短短幾年之內要讀要學這麼多,很難啊!

        在當年當我信心滿滿的步出校門進入社會踏入音響的行業後,猛然的發現這行業是走在電子科技的尖端,自己在學校求學的時候不是狠K書、超優的學生,出了校門後才知覺肚子中所學的學理與知識並不足以完全的應對工作上的發揮。所以就只有一邊工作一邊學習了,開始時幸運的有雜誌可讀,當年的「音樂與音響」、「音響技術」、「無線電技術」、香港的、美國的、日本的雜誌在技術與理論方面的著墨甚多甚有益於我。 

阿國  

( 知識學習科學百科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