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一葉青春
2011/06/14 23:42:07瀏覽1761|回應0|推薦6

 

 

    學校的大門口正在施工,準備聳立一棟新的行政大樓──一座具有地標意義的建築。這除了讓校園裏人潮流動的動線受到影響外,甚至連帶地附近店家的經營生態也有了極大的轉變。由於大部分的教學活動都集中在教學大樓,每當上下課的時間,就會有許多同學繞著舊行政大樓分流移動,遠遠地看會覺得舊行政大樓像是座島嶼,被海一樣的人潮環繞包圍;但新的行政大樓開始動工之後,舊行政大樓前的路被縮擠成一條逼庂的小道,同學如果選擇這條路行走,必須貼著工地圍牆前進,那是只要兩個稍微壯碩的男同學錯身時便需要禮讓的狹窄道路。

  因此另外一條靠近大草坪的路,便成為較多行走與車行的選擇。

  不管是上課或下課行經這條長約一百公尺的道路,同學們的目光大多會飄向草坪,雖然矮矮的竹圍籬好像限制了我們接近草坪,不過空曠和遼闊的綠總是能夠讓人暫時遠離些什麼。而另一側的舊大樓後門,實在就乏善可陳了。除了破舊且發揮不了作用的布告欄外,水泥圍牆的兩旁還有那種舊式的給水設備--這總是讓我回想到服役時期營區裏的水龍頭,給人一種保守、封建、甚至有點固執的氛圍。所以如果稍微注意一下,會發現人潮比較喜歡貼著草坪的肩線行走,而不喜歡舊大樓的僵硬線條。

  不過,自從我發現地上多了許多類似腳印的樹葉後,我開始願意踩著舊大樓的邊緣行走;那許多尚未被掃進垃圾堆的樹葉,像極了大大小小的蹼足,令我想起許多年前,我大一新鮮人的那些日子。

  那是大一新生註冊的日子,我們頂著小平頭(彼時還有成功嶺的大專集訓)進到了雄偉的大學校門(也沒有想像的「窄」啊),映入眼簾的是,地上有許多紙造的腳印黏貼在地上,標示著「中文人由此走」、「外文人由此入」等等的記號,我們像是要循著麵包屑回家的孩子一樣一路走到系館,開始大學的生涯。現在想起來,我們當時對未來的想法,其實並不比現在的孩子清楚多少,只是那時的我們,有比較多的時間讓我們去摸索、去體驗、去模倣所想像的未來。

  現在回想起來,那些凌亂而無秩序地橫在我們面前的雜沓腳印,幾乎就是我們未來的某種隱喻和象徵--那是多少人踩踏過的路,而我們又必須經歷或複製那個腳印和足跡,才能到達那個想像的未來。

  我在地上撿拾起一片樹葉,拿到教室問同學。「老師,那個是變葉木啦。」景觀系的同學睡眼惺忪、帶點不屑的語氣回答我。原來它叫「變葉木」啊。那像是蹼足的腳印,葉面上有像是被某種液體潑濺到的斑紋印記,原來是從南洋國域移植過來的觀賞植栽,由於它的葉片富於變化,所以稱為「變葉木」。是啊,那不就像是未來嗎,那個一直來一直來的未來,也一直變一直變的未來……

  不知為什麼,我總覺得自從原本校門口的那排烏秋(大卷尾)的棲樹被砍掉之後,校園裏的鳥好像變少了,少了各種鳥叫的校園,是不是也暗示我們失落了什麼東西呢?如果我們在可以容忍的限度內,適度地放任各種樹葉落地不掃,是不是也可以創造出某種氛圍,或者至少,讓同學們可以踩在樹葉上,讓那些沙沙聲,可以成為青春的、成長的,複聲合奏。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hc0429&aid=5325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