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我想我們可以藉由「信靠」的法門到達身心富足之境
2012/09/07 13:20:13瀏覽1412|回應0|推薦2

文 宋具芳

說實在的我既非經濟學家亦不擅長賺錢,充其量只是學習了幾年如何有意義地花錢而已。應千慧之邀為「錢的真相」寫序,一來純為感謝作者相邀的勇氣,二來為有幸先睹新作之舉,因此,就錢的功能略述個人觀點以呼應作者對金錢的觀點與看法。

一直以來,對於顯現在報表上未兌現的金錢財富,總感覺那不過是個數字遊戲。尤其是在做金融投資或產物投資時,呈現在報表上的市值會隨時因任何人為(例如金融政策、政治局勢等)或天災因素而變動,而人們也常在這數字震盪中疲於奔命或心情起伏。就像書中所寫的二位準經濟學博士生在一來一往的吃屎交易中所造就的1萬元GDP收入,除了數字擴增、交易行為發生外,實質上的金額並無變大。但經濟學家卻賦予了累計數字令人興奮的意義,從這例子中看來不禁令人對於只追求數字變化的行徑啞然失笑。但同樣,一個實質可能不變動的金額能如書中所提1000元流轉的功效,亦可在一個出於好意助人的意識中流轉而實際嘉惠一個族群的人。多年前我所服務的基金會開始贊助市立花農足球隊,支持球隊訓練亦包括了對球員學業的輔導,有感於花農足球隊立隊宗旨在於吸引不擅讀書卻有運動天賦的原民少年,藉著踢足球的愛好進入職校,至少可習得一技之長,或者可能因具有足球優勢開創人生的另一片天空。當時,我們對一筆晚自習輔導師資費的要求是「輔導師以大專以上原民生為主」,期望一筆贊助款能在原民受益中達到最大公約數,亦符合作者書中所說的讓錢的運作達到最大的功效與意義。

無論財富是數字還是金錢遊戲,世人喜在其中爭相競逐,鑑於人們賦予金錢的功能與作用,致使它同時也是使鬼推磨的動力,至於這推磨的意義為何端看這股動力的目的作用何處?出於愛的動機便為美,為著貪婪罪惡的目的錢財就成了萬惡之源了。正所謂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因此,數字要透過人的心念轉化成不同的形式存在或事件的進行方能賦予實質的意義。譬如小從個人間的互助大至社福救助、救災資源、各宗教的辦學校、傳法甚至是公益團體善知識的推廣,都需要人力物力的投入,這二者多半少不了用金錢推動,追求奢華的生活亦然。所以,對於追求財富或過多的財富的評價並不在於財富本身,而在於心態、方法及使用目的。

舊約中智者亞古珥在箴言三十章裡祈求上帝二件事,其中一件是(8~9節)「求你使我也不貧窮也不富足;我需用的那份飲食供佮我,免得我飽足了就否認你,說:耶和華是誰?又免得我貧窮就偷竊,以致褻瀆我神的名。」

心理學家馬斯洛(Abraham Maslow)提出的「需求層級」(Hierarchy of Needs)理論(又被稱作金字塔理論),說明人最基層的生理基本需求必須先被滿足,才能漸進至最頂層的自我實現;管仲也說「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一旦過多了卻易「飽暖思淫欲」。智者賢人知道財富的「過與不及」對人來說都是莫大的考驗,明瞭要能做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的高風亮節絕非易事!人生,無論是處在貧窮或富有都有不同的煩惱須面對,因而也有不同的課題要學習與領會,只是要如何在不同的狀態中將生理需求晉升至心靈層面的滿足呢?我想「信靠」會是一條路或一種法門吧!

信靠什麼呢?首先,相信「天」生我我才必有用,相信每個人都有「給予」的能力,這給予是一種在他人的需要(有形或無形)上的付出,更何況「天」無絕人之路,往往聰明人的盡頭才是老天的起頭。如此,即便是窮如只有ㄧ文錢的寡婦也給得出她僅有的全部。故就錢財的支配上來說,個人覺得基督徒每月至少奉獻十分之一所得的原則是個不錯的參考。對於錢財的取捨態度則不妨思考看看路加福音6:38「你們要給人,就必有給你們的……;因為你們用什麼量器量給人,也必用什麼量器量給你們。」的天行原則。再者就是信靠「老天知道我們的需要」。

作者在前言最末說到:「一定有一種生活,不再被時間與金錢壓迫,而回歸人類本質。」我不是要傳福音,但在思索這段話時,不禁讓我想起新約聖經馬太福音第六章裡告訴人們不要為地上的吃喝穿戴憂慮,因為天空的飛鳥既不種也不收、野地裡的百合花不勞苦也不紡線,神尚且顧念他們的吃喝穿戴,更何況祂所愛的世人!「所以不要憂慮,說,我們要吃什麼?喝什麼?披戴什麼?因為這一切都是外邦人(指不信神的人)所急切尋求的,你們的天父原知道你們需要這一切。但你們要先求祂的國和祂的義,這一切就都要加給你們了(31-33)。」求祂的國祂的義,簡單的說就是人在地上行出神的旨意,如聖經裡所有在地上生活、行事為人的教導,並說「如今常存的有信、望、愛。這三樣,其中最大的是愛 」(林前1313)。

地藏王菩薩本願經中有一段文「若有男子女人,在生不修善因,多造眾罪;命終之後,眷屬大小為造福利,一切聖事,七分之中而乃獲一,六分功德,生者自利。」反過來看也就是:生者為往生親人行善祈福乃出於「利他」的初心、愛心,七分之中卻反為自己獲得了六分功德。

根據物理學家牛頓有名的第三運動定律「反作用力」顯示,當一物體受到我作用出去的外力時,我同時會受到相同的反作用力。在上述的宗教經典裡我看到類似的訊息:「不管是什麼,人所作用出去的會再反作用回到自己身上,甚至大於作用出去的,所差者在於反作用回來的時間不同而已。」

向來,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要如天空的鳥、地上的野花那麼放心地生活,對於資本主義社會的人而言是一種學習;儘管,世上有多少所謂的成功人士「教你如何賺錢」,每一件事情成就的因素卻總離不了天時、地利、人和。如果,我們以神的國為重;以利他為先,而非只圖自身的回報而為,試試看操練用這樣的態度生活,是否可以體驗到「這一切就都要加給你們了」甚至於「超出我們的所求所想」好比無心插柳卻成蔭般的獲得而感恩呢?

欣聞千慧第三本書即將出版,藉寫序先行閱覽,見文中觀念與我之所思略有異同,遂將一些生活體驗提出與之呼應,並感謝有此機會和大家分享

( 創作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hanguang&aid=68267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