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02/23 13:34:05瀏覽114|回應0|推薦1 | |
國三的兒子熱愛運動;但對學業就是提不起勁,站在父母的立場希望能給孩子一些實質的協助,在網路上發現這篇令人感動的文章;我們都知道成績不是人生的全部;但在現今的教育體制下,卻無法完全掙脫,如何取得平衡點;需要親子一起來努力。 動動身體 學得快又好 文章出處:國語日報2008/10/21家庭版 文/洪蘭(陽明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 最近有個高三生寫信給我,說越到高三,越知道升學重要,卻越對老師用參考書教學感到厭煩,學習欲望低落,不喜歡的科目也越來越多。她說她不明白,既然多數人都知道運動會增加大腦血流量,使腦神經活化,對學習有益,防止負面情緒產生(運動會產生多巴胺,使心情好),可降低壓力,為什麼反而不讓高三學生去運動,卻把體育課調來上英文、數學? 她說,每天十五個小時坐在書桌前,有讀沒有進,浪費時間。但是,只要站起來動一下,就馬上被老師罵:「已經高三了,還不趕快去念書。」讓她覺得自己好像讀書機器。她問:「當我只剩下動物本能,空洞的活著,像行屍走肉一樣時,活著還有什麼意思?」這封信文情並茂,看得我悚然心驚。我們該怎麼幫助這些可憐的學生呢?我想,或許可以這樣做: 第一,讓學生知道,考上大學,沒人管你念什麼高中;拿到博士,沒人管你念什麼大學。出了社會後,老板在乎的是你真正的能力,學歷或許在開始求職時會有幫助, 但是現在大學大增,加分程度有限。譬如,我們實驗室就喜歡用自己會動手實作的研究生。許多成功人物都不是從明星學校畢業的。 第二,學習須有好情緒和動機,越緊張越讀不下,不如起來走一走、動一動,等心情放鬆了再去念書。在緊張時,人體會產生壓力荷爾蒙,身體運作立刻從原來的副交感神經變為交感神經:心跳加快,血液從大腦流到四肢去發出「準備逃命」警示;當腦中一片空白,讀書就沒效果了。做一件事,如果把成敗掛在心中,事情通常做不好。 第三,運動對即將面臨升學考的學生來說,甚至比數學、英文重要,因為只有身體在最佳狀態,念書才會事半功倍。如果運動可以紓解學生壓力,增進學習成效,老師為什麼不讓學生動一動呢?讀書絕不是坐在書桌前自然就讀得進去。所以,體育課千萬不能挪去上學科或補課,不但不能,還應該讓有大考壓力的學生,每上兩節課就做一下課間操,舒活筋骨,使頭腦清醒。 至於越念越不想念,是因為「飽和」(Satiation)作用:一直看同一本書會感到厭倦,大腦的記憶力會下降。在實驗上,如果一直給學生看花卉名稱,請他們記起來,連看三十幾個以後,回憶效果下降。這時,如果換看家具名稱,他們的記憶力又會好起來。所以,不要一直念同一本書;最好看跟主題相關的課外書,因為殊途同歸是最好的理解方式。從不同角度看同一件事,最能使我們掌握全貌。 另外,學習不一定只在教室進行。雲林有個高職夜間部後段班的老師,為了讓學生學習,想出一些好點子。老師把打瞌睡的全班學生帶到操場,作考卷填寫接力賽:第一個人寫完後,立刻飛奔將考卷和筆交給第二棒作答;第二棒做完後,再交給第三棒,最後比比看哪一組最早到終點、答案最正確,獲勝的由老師請吃披薩。這時,全班學生都醒來不打瞌睡了,他們焦急的解題,快步飛奔,很快就把該學的學會了。所以,對於已經彈性疲乏的學生,老師可以想別的方法來幫忙他們,但是最終還是要告訴孩子:人生很長,沒有輸在起跑點這回事;放寬心,天地自然大!
|
|
( 心情隨筆|心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