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10/26 17:19:59瀏覽810|回應1|推薦2 | |
揚宗珍教授(1919-2000)筆名孟瑤,是我就讀國立中興大學中文系時期的業師。10月29日早上,我到台中市國光路中興大學綜合教學大樓13樓國際會議廳,參加中興大學中文系主辦的「紀念揚宗珍(孟瑤)教授全國學術研討會」。 這個研討會持續一整天,共有一百二十餘位來自全臺的門生、故舊齊聚一堂,發表六篇論文、三場演講。其中羅秀美、張啟超、吉廣輿、余蕙靜、陳大道等教授發表有關揚宗珍學術成就的學術論文;至於國立臺灣文學館館長李瑞騰教授、「雅音小集」負責人郭小莊小姐(前空軍大鵬劇團當家花旦、臺灣著名的國劇演員)、國立中興大學中文系前主任陳器文教授,則分就孟瑤與同齡作家的創作成就、孟瑤參與「雅音小集」對臺灣國劇改革與創新之貢獻、孟瑤生活本色諸方面,展開三場別開生面的主題演講。 吾師揚宗珍教授,民國8年(1919)5月29日出生於漢口,祖籍為湖北武昌青山。少女時代隨父移居南京,在南京女子中學實驗小學及南京女中就讀,中學未畢業,即因父親調職,回到故鄉漢口,然後在漢口市立女子中學完成高中學業。對日戰爭爆發當年,來到重慶沙坪壩就讀中央大學歷史系,在日本敵機的轟炸聲中完成大學學業。 民國三十八(1949)年隨國民政府移居臺灣,先在臺灣嘉義民雄鄉某中學教書,其後執教於臺灣省立台中師範學院。民國五十一年(1962)曾赴新加坡南洋大學講學四年,教授小說、戲曲,並完成《中國小說史》、《中國戲曲史》兩大文學專史。民國五十五年(1966)返臺,受聘為臺灣省立中興大學中文系教授,主講新文藝、史記、中國文學史等課程,受到興大學生極大之歡迎與敬愛。孟瑤師課餘喜票戲,擔任中文系主任時,還創立台中市唯一的崑曲社「興大崑曲社」,延聘戲曲耆宿徐炎之老先生(臺灣國劇名伶徐露的父親)每週到台中教授崑曲。民國六十二年(1973)完成《中國文學史》之作,也正是這「三史」,奠定了她在臺灣地區崇高的學術地位。 揚教授除了是一位學者,更是一位文藝作家。在古典戲曲,尤其是國劇,創作成就更高。從民國四十一年(1952)起以「孟瑤」為筆名,正式寫作,三十六年間一共寫了八十九部書,涵蓋世變、人情、梨園、移民、歷史等類型的小說、散文、與古典戲曲,其總字數據吉廣輿教授統計:共11617000餘字,這一千一百多萬字,使得原本一頭青絲的孟瑤師,換得滿頭的白髮!然而,當孟瑤師於民國八十九年(2000)十月六日辭世前,她幾乎已被臺灣文藝界遺忘;不僅書店找不到孟瑤師的創作,學術界相關的研究也很少,這是一個既奇特又怪異的現象! 她是一個典型「五四的女兒」,在60、70年代的臺灣文壇,論創作力之旺盛,無人可比。所作絕大多數是長篇小說,也有若干小說被改編為電影。但由於題材類型的繁多、寫作體製的龐大、台灣長篇小說市場突然沒落,讀者閱讀習慣巨大轉變,(更怪的是還曾有某出版商控有孟瑤師大量著作版權,卻長期不肯再版)等因素,加上她甘於寂寞的隱者性格、怕麻煩人的處世態度,根本就不曾管理自己的出版品,致使孟瑤師的作品到了2010年代,幾乎成為絕響。 國立臺灣文學館館長李瑞騰教授在會上高度推崇孟瑤的創作成就,戲稱「等這場研討會已經很久」並認為:「這場研討會,將是臺灣學界深入研究孟瑤的開始!」但也有與會的吉廣輿教授,持著比較悲觀的態度。吉廣輿是我在中興大學中文系就讀時的學弟,1998年高雄市立文化中心曾為他出版《孟瑤評傳》,這本書也是迄今為止,學界有關孟瑤唯一的評傳。 據吉廣輿表示,孟瑤師還有若干作品尚未結集。孟瑤師過去作品的版權,已重新獲得授權,他也在大陸與臺灣分別接洽出版商,可能會有全集的整理與出版。我則建議在中興大學成立研究資料中心,結合大陸地方文獻機構如湖北文獻的力量,必可展開新的研究契機。衷心期盼海內外有關孟瑤師的研究,能在不久的將來大幅展開! |
|
( 心情隨筆|雜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