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10/31 06:53:42瀏覽403|回應0|推薦0 | |
上一次,略明眾生與總論苦樂談完了,略明眾生,就是以下下例上上,那就是在講眾生,再來就是娑婆苦樂雜, 一直到不同此土對苦之樂那邊,到第三行,這就是總論苦樂第二小段談完了 現在看第三小段就是別名苦樂,先總論苦樂以後再別說,別說苦樂,別名苦樂分成兩小段,一是正釋四土,一個是點同居妙,正釋四土,就四土來分別苦樂的情形,看十七頁要解文第三行,中間這裡,一往分別,就是一向大略這麼分別,同居是五濁輕,無分斷八苦,但受不老不病,自在遊行,天食天衣,諸善聚會等樂,就這四土來分苦樂,那同居土,四土每一段都是純樂,沒有苦樂,四土都是這麼講,四土意義的分別,他是純樂無苦,同居土好瞭解,他是五濁輕,惑業苦輕了, 極樂淨土五濁輕了,所以他受不病不苦,自在遊行,天食天衣,諸上善人聚會一處等等的樂,這是同居土的情形,他是純樂無苦。 那方便土呢?體觀巧,無沈空滯寂之苦,但受遊戲神通等樂,方便土,極樂世界的方便土,沒有析空?度,體觀,包含通別圓的觀法都叫做體觀,沒有沈空滯寂之苦,只受遊戲神通,見佛聞法等等的樂,因為極樂世界沒有,析空?度,或藏道聲聞的真正小乘的人,因為往生極樂,都是起碼已經回小向大了,縱然是原來習小乘,最後也是回小向大,一聞淨土法門求生極樂,這就別圓教的誓願,這個心願,就是屬於別圓教的誓願,上一次討論過了,所以一往生都是屬於大乘教的根性,屬於別圓教的根性,所以都是屬於體觀,不是析觀,沒有沈空滯寂,只有遊戲身通,極樂世界的神通非常的廣大,各種神通都比其他世界的方便土更廣, 比斷惑的人神通更廣大,在四十八願裡頭,佛的大願大行所成就,所以極樂世界的遊戲神通更廣大,這是非比尋常,再來,這是實報土,實報新觀圓,無隔別不融之苦,但受無礙不思議樂,實報土我們在上次就講過(5:52) 實報土極樂世界四土都是橫超橫證,同等覺受用,同佛受用,抓住這兩句話,差不多所有問題都可迎刃而解,這些文字裡面的義理都看得懂,所以在極樂世界都是心觀圓,因為橫超橫證,這是圓教的心觀,縱有別教往生的,到了極樂,都是橫證橫超,到了極樂世界都是勝境介入,速轉圓根,都是這樣,往生西方,都是數餘聖境階,不是按位階,而且速轉圓根,圓根很快成就,而且,橫證橫超,而且受用同佛,總然還沒聽到通別圓教,也是暫時暫用,事實上到極樂都是橫證橫超,用天台教理就是速轉圓根,自轉形容,所以沒有隔別不融之苦,別教無明習比較重,所以比較愚鈍,所以有隔別不融之苦,極樂所以只受無礙不思議樂,橫證橫超,受用同佛,當然無礙不思議,這是實報土,再來寂光土,寂光究竟等,無法身滲漏真常流注之苦,但受稱性圓滿究竟樂,這裡有幾個名詞比較難解釋,寂光土是究竟等,寂光土是聖眾,他也是一樣,受用同佛,所以究竟等,與同受究竟圓滿之樂,同佛受究竟樂就對了,所以沒有法身滲漏真常流注,這兩句話可說是一樣的意思,法身滲漏,真常流注,這兩句話事實上就是變異生死苦,我們先解釋流注這兩個字,流注就是生滅,事實上佛經這兩個字,就是生滅的意思,因為剎那剎那的前滅後生,前滅後生,前一剎那滅,後一剎那生,相序不斷,就好像水在流注一樣,這流注就是生滅,生滅比喻就像水的流注一樣,所以流注事實上就是生滅,那滲漏呢?就是漏洩,就是洩漏出來了,那就是漏的意思,有漏無漏那個意思,漏也就是流注,漏洩,流注,生滅,都是這個意思,漏就是煩惱,原來有漏無漏的漏就是煩惱的別名,漏,煩惱也叫做漏,漏洩流注也就是滲漏,也就是生滅,那眾生我們常講,有漏無漏三界外,那是就見思惑來講的,見思煩惱煩惱障,就見思煩惱來講的,但是這名詞的用法不是只有煩惱障,他分界內與界外,界外的漏就不是煩惱障了,他是甚麼,界外的漏不是見思煩惱,而是根本無明惑,通常說這個漏,是說眾生有煩惱,所以六根門頭漏洩過患洩漏出這個過患,在生死輪迴當終究流住三界,流轉三界,所以漏就是漏洩,漏洩過患,流注生死的意思,剛才說這不是三界的漏,這是寂光土,寂光土界外的惑是根本無明惑,由根本無明惑感變異生死,所以這裡的法身滲漏真常流注意思是說還沒有滿證法身,滿證真常,還沒有滿證法身真常之前,真常的法性就隨著無明,根本無明煩惱,就是無明惑而流注,而漏洩,還沒有滿證法身真常之前,這個真常的法身就隨著無明(根本無明惑)而漏洩,也就是變異生死,這個法身滲漏,真常流注就是這麼解釋。這個極樂寂光土的菩薩,雖然他還沒有滿證,但是他的受用同佛,事實上,再凡聖同居土就已經是受用同佛了,更何況是常寂光土,所以常寂光土的法身大菩薩,雖然還沒有圓滿的斷惑,還沒有圓滿證道法身,但是他已經受用同佛,他已經同佛一樣受到究竟圓滿之樂,沒有變異生死苦,沒有法身滲漏真常流注之苦,這樣意思知道嗎,就受用上來說,四土都是一樣的,受用同佛,同一生補處,同圓三不退,同佛圓受諸樂,何況是常寂光土,就受用上來講四土都是橫證橫超的,這就是四土別明苦樂,正釋四土談完了。 別名苦樂還有一小節,就是點同居妙 四土分別談完了,最後點出極樂同居土的妙 勝妙超覺,『然同居眾生以善根福德同佛故,圓淨四土,圓受諸樂也』,你看右邊寫著,方是極樂淨土宗旨也。這是說,上面四土各有極樂,這是一往分別,一向這樣分別起來,四土各有他的樂,樂,這樣看起來也是四種層次不同,但是再進一步來說,再往言之,進一層來說,極樂同居一土就已經圓受四土諸樂,四土各種樂在同居這一土就已經全部都具備了,都圓具了,因為同居土事實上就已經是受用同佛了,藕益大師說:同居圓具四土,凡夫例登補處,這道理在導讀裡都講過了,所以同居就圓具四土,所以凡夫就可以跟佛同樣圓受三不退,同樣一生成佛,同樣上三土的力用,一切跟佛一樣,所以同居土就具備各種樂,四土各種土都沒有,四土各種樂都圓具了,同居土都已經是這樣了,那上三土凡聖一例更不用說了,這個就是最後點同居妙,這就是極樂世界才有,其他世界沒有的。所以『方是極樂淨宗』在最重要的地方標示,這些地方都是彌陀要解的眼目,重要點出來的,就是極樂世界的勝妙超覺,但是在要解導讀有談過,就以同居土來講,雖然說勝妙超覺是一樣的,雖說圓淨四土,三不退是一樣的,但是他本身還是可以分九品,乃至千萬品,這一點要時時刻刻回過頭來,把他扣在一起,這樣,我們讀淨土三經,讀淨土三經的註解,在教理上才不會發生問題,要不然,講的都是圓妙勝妙,那為什麼還分那麼多品,這麼多品,還都是在標準之上來分的,就是在同樣的勝妙超覺,無論往生哪一品都有,都具備,同一生同圓三不退,同佛受用等等的這一些,這一些殊勝的力用都有的,在這個標準之下,才來分九品乃是千萬品,這一點論注意,那為什麼要分那麼多品,因為修因不一樣,修因看他是修甚麼方法,還有功夫的淺深,那個導讀67頁那個示意圖,當然以方法來講,從五戒十善到藏通別圓,一直到念自佛,他佛,自他佛,二力法門,念自他佛,持名功同念自他佛,就是以持名與雙念自他佛為最殊勝的觀法,然後,這功夫的淺深究看縱座標,到伏惑、斷惑、全斷惑。 我們時時刻刻要知道極樂世界同居土就已經這麼特別,而在這殊勝特別上還可以分九品乃至千萬品,所以你看要解文來講同居土的勝妙超覺,都是就持名上來講,修因上都是就持名上來講,事實上你修其他法門往生,其勝妙超覺都是一樣,同佛受用,圓受諸樂,圓淨三不退,這些事實上都是一樣的,那要解為何都就持名上來講,因為持名是最殊勝的,持名與雙念自他佛最殊勝,而且持名是這一部經所講的方法,每一部經講的方法都不太一樣,這一部經講修因,都是就持名這個因來講,事實上,不一定持名才能夠往生,不是說持名往生的才有這樣子的受用,這些樂在水準以上都有的,但是在這些水準之上,以持名與雙念自他佛所感來的這個因是最殊勝的,品位是最高的,這樣子來講,淨土三經來讀才不會產生問題。 指歸同居 最後第四小段就是指歸同居,別明四土苦樂,同居妙也點示出來了,最後就是指歸同居,就是經文所講的,佛所要講的極樂的重點是在講同居土,要解文:『復次極樂最勝不在上三土,…..下又可與此土較量,所以凡夫優入而從容,橫超而….佛說苦樂意在於此。』 這個文章好得不得了,每次末學讀到這裡都非常的感動,非常的暢快,你看,極樂最勝不在上三土,這個我們導讀已經講過了,現在順著這個文再講一次就好了,就是說講到極樂世界最勝的不是在上三土,而是在同居土,良以上之則十方同居遜其殊特,因為上三土來講,其他佛土或許也有這麼殊勝的,也有圓具橫超的那個意思,如方便土就具足四土,具足上三土,橫具上二土,也有這個意思,為什麼也有這個殊勝阿?為何其他國土也有可能有這個橫義?答案:上三土是斷見思惑聖賢的境界,所以聖賢的境界,其他佛土就也有可能有這麼殊勝的地方,如果是同居土,那大概就只有極樂世界了,其他土都是有豎沒有橫,豎的,沒有橫的,不能說,凡夫與等覺一樣橫證橫超,上三土與同居力用一樣,不可能,豎的,凡聖非常的懸殊,只有極樂同居土,才是橫的,圓具四土,橫超橫證,凡夫與上三土的佛菩薩都是同樣受用,良以上之,上而言之,他要跟其他同居土比較,十方同居土,遜其殊特,有豎沒有橫,極樂同居土,橫的,橫超橫證,圓具四土,凡聖一例¡,上可以跟十方同居土比較,下又可與此土較量,下而言之,跟我們這個娑婆穢土,來做比較,為何可以跟我們這個穢土做比較,這當然不用比較了,而這句話意思是說,因為同樣都是同居土,這樣的意思,這一點很重要,這個意思要讀出來,這味道才出來,因為極樂同居如此之妙,我們這個娑婆,這個同居穢土才有希望,娑婆穢土的凡夫才有希望,為何?因為我們就是斷不了惑,不出同居土這一關,現在好了,佛告訴我們,極樂同居土是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有這麼一個同居土可以去,不必斷惑就可以去,這樣子才有希望啊,如果講極樂世界是上三土,那是斷惑的聖人才可以去,那跟我們沒有關係,所以佛的重點是在講同居土,十方同居土比不上他,下又可以與我們這個同居土來較量,同樣是同居土,他那裡是那麼勝妙,我們這裡是那麼苦,我們就是出不了這一關,沒關係,現在好了,往生就對了,往生到哪裡仍是同居土,同居土就已經橫超三界了,而且橫超四土了,所以,這話接下去才有意思,『所以凡夫優入而從容,橫超而度越』就是因為同樣都是同居土,不必斷惑就可以去啊,才有真正的希望,所以娑婆世界的凡夫才可以優遊從容的進入極樂世界,因為不用斷惑當然可以優遊從容的進入啊,我們現在要進入極樂同居真的是非常優遊與從容的進入,十念一念,散亂位也可往生,我們這個時代的眾生,如果說一定要一心不亂,得到三昧以上 伏惑以上,那我們有多少人可以做的到,我們大部分的人都是散亂位往生的,你看我們的親友往生的,哪一位是真正得到念佛三昧往生的,但是他還是往生了,往生的瑞相也很好,還是散亂位往生的,信願堅強生的,只要有信願就可以往生了,優遊自在而從容不迫的往生,不是要積極的斷惑,沒有斷惑就沒有希望,不是這麼緊迫盯人的,優入而從容,橫超而度越,一往生到那裡自然就橫超橫越,出三界生死,而且還橫超四土,所以最後兩句話,佛說苦樂,意在於此,佛說,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的那個世界是無苦有樂,是意在於此,這個此指的是甚麼?意義主要在同居土,讓我們興起厭此欣彼的志願,所以佛經講的意義這麼深,祖師闡發的這麼細,這麼深入,這麼妥貼,所以我們要深體佛意,不要辜負佛這一片苦心,從來只有人辜負佛,沒有佛辜負人,約能受用釋解釋完了。 下面約所受用釋 略釋經文 約所受用釋剛才唸過經文,看下面講述備覽48章也是分成三段,一是總釋勝境二是別明淨土,三問答破情,下總釋勝境下又分成兩小段,一略釋經文,二明勝境因緣,七重欄循等第一小段是略釋經文,看要解文18頁,七重是表七科道品,為何用七,七有表法,表七科道品,四寶,周匝圍繞,四寶,表常樂我淨四德,佛經大部分都有表法,可說每一處都有表法,週匝圍繞表佛菩薩等無量住處也, 是說一重重羅網,一重重欄循,一重重行樹,這樣周圍到處圍繞著,叫周匝圍繞,意思是說極樂世界這些人民所居住的地方,到處都是七重欄循七重羅網七重行樹,不但宮殿樓閣是一重重欄循羅網行樹,就是那些園林池澡也是一重重欄循羅網行樹,至於整個極樂世界到處都是這樣的,周匝圍繞著一重重欄循羅網行樹,那這美好的園林是誰來住,下面講,佛菩薩等無量住處也,是人民佛菩薩住的地方,住的地方很多,為什麼,因為人很多,所以極樂同居,是真正的同居,凡夫與聖人永遠住在一起,所以極樂世界佛菩薩住在那裡,所以聖賢遍滿極樂世界,這是略釋經文,略釋完了。 明勝境因緣 下一小節是明勝境因緣,看下面,『皆四寶,則自功德深,周匝繞,則他賢聖遍,此極樂真因緣也。一切都是四寶所成就表示功德很深,也就是說善根福得很深厚,極樂人民的善根福得很深厚,所以性德四寶顯露受用,這是內因很深,善根福得很深,所以那個常樂我淨四寶能顯露作用,所以一切都是四寶所成就,所以表示自己功德很深,內因很深,那周匝繞,則他賢聖遍,處處都是一重一重的欄循羅網行樹圍繞,表示聖賢所住的地方很多,聖賢遍滿極樂世界,佛菩薩等聖賢眾等無量無邊,跟凡夫在一起,表示聖賢很多,遍滿整個極樂世界,佛菩薩等聖賢眾這是,外緣勝,一個是內因勝自己的功德深,一個是外緣勝,這是極樂世界的真因緣,內因外緣都非常的殊勝,這是第一段總釋勝境完了。 別名四土 第二段別名四土 此等莊嚴同居淨土是增上善業所感,亦圓五品觀所感,以緣生勝妙五塵為體,方便淨土是妙真諦……..以妙中諦稱性五塵為體,這是別名四土中下面兩小段的第一小段,明四土因緣,講述備覽48章,同居淨土這些莊嚴,一重一重的欄循羅網行樹,四寶周匝圍繞,這一些莊嚴,依報莊嚴,這些因,四土來講,個個莊嚴,都是修因感果都不太一樣,甚麼因感甚麼果,雖然同樣是一重重欄循羅網行樹但同樣在四土欄循羅網行樹名詞一樣但是境界不一樣,果報不一樣,修因也不一樣,我們看,四土境界,階位高低不同,同居淨土是增上善業所感,也是圓五品觀所感,這是因,以緣生勝妙五塵為體,這是果。同居淨土,我們知道,極樂往生同居淨土的人,修因事實上是很多種的,尤其是同居土的種類最多,有的人是五戒十善回向往生,有的人藏通別圓的,有的人是念他佛,乃至雙念自他佛等等的,差別太大了,總而言之都是沒有斷惑的凡夫,這樣子往生的,那這裡說他的因是增上善業,這一段,整個四土因果都是就極樂來論,也不是,是通途的圓教論,這一大段,都是約著圓教來論,哪也包含極樂在裡面,因為極樂也是圓頓當中的圓頓,他也是屬於圓教,現在來論這四土的因果,都是就著圓教來論,就圓教的修因與證果來論,那極樂世界以外的其他十方國土,他的四土如果就圓教來論,也是這麼講,那極樂當然也是可以這麼講,同居淨土是增上善業所感,增上是甚麼意思,就是非常的殊勝,很殊勝的善業,這裡如果就極樂來講的話,那指的就是持名,持名伏惑,持名的這種觀是圓教觀,圓教的修法,那是屬於增上善業,增上善業是很殊勝的善業,不是普通的五戒十善,普通的五戒十善,那不是圓教的,圓教的人修五戒十善,那就是很增上的善業,持名如果沒有斷惑那就是伏惑,那也是屬於同居土的增上善業,因為這個善是中道無漏善,圓教所修的五戒十善也是中道無漏善,因為圓教的人有中觀的觀慧,所以他來持五戒十善,是中道無漏善,感生同居土,這善是屬於增上善,是中道無漏善,那持名當然也可以說是中道無漏善,而且是善中之善,圓中之圓,所以同居淨土是增上善業所感也是圓五品觀所感,圓五品觀是就圓教來論,五品就是觀行即之前,名字即,觀行即,觀行即就是沒有斷惑,往生的土就是同居土,是同居土的修因,同居土是增上善業,方便土是即空觀,實報土是妙假,寂光土是即中,你看,後三土是即空,即假,即中同居土就是五戒十善,戒善等等的善業,而這裡是指圓的增上善,那這戒善再加上空假中三觀就是四種觀行,四種觀行,就是次第由五戒十善最基礎的人天,然後空就是聲聞緣覺,假就是菩薩,中就是佛,戒善然後加上空假中次第的就是四種觀行,這樣的說法是就豎的意思來講,豎就是次第的,橫豎的豎,所以增上善業右邊不是有一個括號,寫一個豎中論橫,而圓五品觀至相似三觀那一排,寫一個橫中論豎,也就是說,四土配即空即假即中,這樣四種次第觀行來論,這是就豎義來論,但是豎中有橫,這是圓的戒善,圓的空觀,圓的假觀,圓的中觀不是藏通別次第的觀,那個戒善、空、假、中,不是的,是圓的。 這是豎中論橫的,是豎的配對沒有錯,但是豎當中的圓,的橫,所以增上善不是次第的藏通別的戒善,五戒十善,而是中道善,殊勝的中道善,持名跟中道善是一樣的,跟中道無漏善是一樣的,那即空,不是普通的空,不是次第的空觀,不是藏通別次第的空觀,而是圓教的空觀,圓教的空觀是,即一即三,即三即一,這個空也就是假,無假無中而不空,的那個空,一空一切空,無假無中而不空,這個空就是圓教的空,就是一心三觀的空,就是圓融那個假與中的空,及一即三,言三即一的空,一即三,三即一的空,不是次第空的空,這個空,即是中,即是一心三觀,這樣的空。 假也是這個妙假,不是次第的假,而是無空無中而不假的假,是即一即三,言三即一,就是中道的假,一心三觀,中,當然是中觀,圓中觀,所以整個五戒十善、空、假、中、全部是就圓教圓中觀來講,所以雖然是豎的配對,事實上是橫的,是圓的,一心三觀的橫,既然是橫的,那就乾脆講下面那一排就好,何必這麼麻煩,講同居淨土是圓五品觀,方便土是相似三觀,實報土是分證三觀,寂光土是究竟三觀,全部是一心三觀分六即位配對就好了,這樣不是很單純,你配對就豎義來論,配對的戒善、即空、妙假、即中,那為什麼這麼麻煩,因為為了,講分別就是為了講圓融,這樣知道了,我們看教典,他如果一下子講圓融,拿如何圓融法,甚麼事與甚麼事圓融,你沒有次第怎麼會顯出圓融,講分別,講次第,就是為了圓融,所以他這裡講次第是為了讓你好懂,讓你好懂,事實上同居土就是五戒十善,方便土配即空,那分辨土為何配即空,你現在講極樂,本來就是圓的,何必講即空,何必講空,你就講圓教一心三觀,就相等於圓教一心三觀,就是為了讓你好懂,才講方便土,就是你雖然修了圓三觀,圓一心三觀,但是就斷見思或來講跟他配即空,這樣知道了,就伏惑沒有斷惑來講配五戒十善,事實上五戒十善也是圓觀,也是圓的增上,中道無漏善,那這個即空當然也是圓觀,妙假也是圓觀,即中也是圓觀,但是就斷見思或來講配即空,因為惑的脫落也是有先後次第的,先伏惑,再來見思惑先脫落,再來塵沙惑,再來根本無明惑分破,最後圓滿,惑盡,所以就斷見思惑上講配方便,來說即空,然後配方便,就斷,見思斷完了斷塵沙,都是配即空,都是配方便土,就分破根本無明惑來講,來配妙假,分證實報土來講,就配妙假,為何這樣配,下一次再說,就滿證來講,配即中,配寂光土,這樣讓大家知道空假中有一個次第,有一個惑,脫落有一個先後次第,說是次第,就是要你瞭解那個圓融,次第配出來了,事實上,就圓理來講,那即一即三,圓三即一,一心三觀,三觀只在一心,三諦只在一境,四土只在一土,四土都是圓融的,最後才會講圓融,先次第的分別,最後才講圓融,那這央配空假中意思也就是讓你瞭解雖然是一心三觀,也有六即位,而六即位的不同也是在見思、塵沙惑、脫落的先後次第,因為斷惑有先後,所以配的土,所證入的土,是不一樣的,這樣整個高低就出來了,所以論豎,有時論豎,有時論橫,用意就是在這個地方,論豎而歸結到橫,論豎也就是讓你瞭解橫是甚麼,總而言之,一定要有次第與圓融,兩方面都說過了,你才知道說圓融是如何圓融,次第是如何次第,所以說為什麼有時候祖師在教典上面,他會這麼囉唆,這是即空觀,就是園中觀,就是相似三觀的階位上,那為甚麼一種要講兩種,剛才說,講次第講圓融要互相配對的講,豎中論橫,橫中論豎,這樣來講,你才會瞭解次第是怎樣情形,圓融是怎樣的情形(完) |
|
( 創作|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