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遊牧擴張的解釋理論問題
2013/02/06 03:51:38瀏覽122|回應0|推薦2
杉山正明《大漠:遊牧民族的世界史》(一七七):

在說明遊牧民團體的軍事活動及遊牧國家的擴張,
有一個普遍的說法:因為遊牧生活是一個不足以自給自足的生產型態,
故除了向其他人進行掠奪外別無方法,
因此向「定居世界」及「文明地區」進行攻擊、侵略。

這樣的主張,被不厭其煩地不斷重複。
確實是相當簡潔而且容易了解。
對於認為自己是「定居世界」及「文明地區」後裔的人們來說,
因為有某種情感訴求,反而更具有「說服力」。

然而,真是如此嗎?對事實的掌握只有這樣就可以嗎?
坦白說,這只是簡單直接的結論。或許某種程度來說都還是事實。
但是,超過的部分就不是了。若過度解釋的話,就會變成謊言。

……就像前面已經說明過,遊牧民以交易買賣方式
購入生活必需品、道具及耗材等各式各樣「不足夠的東西」。
這是相當普遍之事。「因為不足夠所以掠奪」這件事,在平常是幾乎不可能。

以上的說明方式,也就是所謂的「掠奪理論」。
遺忘了非常理所當然的「交易理論」而坦然自若,真是太厲害了。
不管是提出這種主張的人或是點頭贊成的人,
恐怕都僅是將遊牧民當作「搶匪」或「小偷」般對待。

那麼若將焦點環繞在「交易理論」,並僅從遊牧民的生活面上,
是否能說明在歷史上讓人瞠目結舌、範圍廣泛的軍事行動呢?
從生活面上解釋所有事物,可說就是「職業理論」。
根據人類學家們所做的遊牧民研究可以發現,大多數都傾向於此。
關於在歷史上顯眼的遊牧國家,也是引用此種見解對所有事物進行說明。
這個有其理所當然之處。但是,問題是「職業理論」真的是萬能的嗎?

焦點在於集團的規模。
若是遊牧民團體大到某一種程度規模之前,「職業理論」當然是有效。
甚至可說非得靠此才能維生。
但是,當規模變大後,情況就產生變化而無法維持這種狀態。
在對外方面,遊牧民團體本身是具有政治力的存在。
至於內部方面,團體規模越大,就越發需要為了維持串連整個團體的經濟力
或統治狀態而需要的各種固定設施等各式各樣「政治配備」。
可說這就是超越了「職業理論」的「團體理論」。

若根據由林俊雄從關於中央歐亞各地的遊牧民文化歷史文獻,
以及考古資料等兩方面進行多樣分析的研究(看來),
匈奴在原本的遊牧區域中,以點的在散佈方式擁有數個這種固定設施。
其中大多數都具有城牆。而且在城牆內外也挖掘出各式各樣的手工藝產品。
很明確地,這是純遊牧生活以外生產物的據點。而且,甚至也有農業生產地。

……在現實生活中,存在著各式各樣的遊牧民。
生活方式也相當多樣化。若就語言的真實意涵來說,
所謂純粹無雜質的遊牧生活,原本到底是多少比例呢?
例如:持續進行遊牧但在其以年度移動範圍內進行農耕及栽種蔬菜者,
此種案例相當多。此外,原本遊牧商商隊,自古以來就有想切也切不斷的關係。
不論哪一方,都處於可被稱為「兼職牧民」的狀態。

更進一步地,若用道理來說明的話,
也有案例是因為夏天時不論是人類及家畜全部都出去放牧,
而在應是空無一物的冬季營地,則會有一部分牧民因擔任留守任務而留在該地,
故在該處進行農業及交易。也有一些情況是當這些被固定化後,
就會形成店舖及商業據點。當然隨著集團越來越大、時代越加變遷後,
不用說在這種集團內部的「分工化」就會更加顯著。

……若想光靠「職業理論」就解釋所有事物,
一定會在某處產生無法說明的狀況。事實上,當集團達到一定規模後,
就會以「政治理論」及「統治理論」優先。這才是較為一般的情況。

再回到原點,讓人目瞪口呆的遊牧國家擴張,與其他國家相比,
除了擁有出眾的軍事力量外,因為原本就是具有豐富融通性的複合組織,
故更容易成為歷史上顯著焦點。而其國家結構、構成組織及特質面,
也是容易擴張的型態。再加上中央歐亞大陸的自然環境,也有助於其成長。
這些要素早已遠遠超越「職業理論」。恐怕必須要說是「國家理論」。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h25575&aid=7284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