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05/08/13 11:27:58瀏覽1042|回應5|推薦6 | |
大陸新時期(指改革開放後)的很多著名作家,或者經歷了「大躍進」,或者經歷了「文革」。因此,有人就覺得,就是因為這些作家不尋常的經歷,使得他們可以寫出打動人心的作品。有人就說:「是文化大革命和上山下鄉運動造就了一代知青作家。」
李銳明白地指出,文學藝術的價值不能高於生命:
莫言是否因為今日在創作上的成就而對幼時的苦難——特別是飢餓——心存感懷呢?他不正是這樣說嗎——「飢餓和孤獨是我創作的財富」?其實我們不能這樣來理解。飢餓固然有助他創作,但不能反過來說,因為有助於創作,所以歡迎苦難。他不是在上段引文強調「光榮、事業、理想、愛情」都不如吃飽重要嗎? 莫言幼時的苦難不僅止於物質層面,也及於精神層面。由於毛澤東統治時期,特別是在文化大革命時期,整個社會極端泛政治化的結果,一個人的家庭背景嚴重地影響了一個人在社會上的地位。莫言在文革開始後就被迫輟學,除了得罪老師外,還因為他的家庭出身有問題。當時的不成文規定是:地主富農的後代只允許上到小學畢業,中農的孩子表現好的可以上到初中畢業,只有貧、下中農的孩子可以升高中,而實際上真正能升上去的大都是幹部子女。由於輟學,
同樣地,因為政治的緣故造成莫言小時沒法讀上初中,從而造成的孤獨及特殊的經歷確實有助於他爾後創作源源不絕取材的源泉,但是如果能重新來過而且能夠選擇的話,莫言要不要用苦難換取日後的成就呢?莫言簡單回答如下:「我毫不猶豫地選幸福的童年」。 我終於了解到,「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的說法,只能用來鼓舞富有使命感的人,從小好好鍛鍊自己,以求將來做大事、立大業。對於已經陷於深重苦難中的人們,講這些話是沒有什麼意義的。如果有人對著曾經蒙受苦難的人搬出這番勵志的話,給些虛假的安慰,相信不止經歷過苦難的李銳和莫言要反對,長年關在勞改營爾後成為大陸著名作家的張賢亮也會反對,而蒙受宮刑後寫出傳世鉅著《史記》的司馬遷,也要從歷史堆中現身抗議了。
|
|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