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好詩選讀/c‧神話、美學、悲劇原型
2022/05/16 09:29:32瀏覽37|回應0|推薦0

吳剛伐桂 ◎ 陳怡瑾/吹鼓吹詩論壇‧2008-03-18 


你的笑容
在我心底扎根
長成一棵桂樹

遺忘
是一把太鈍的斧頭




雪硯賞析



這首詩深得小詩的旨趣,詩的本義也許講究現象詮釋「一語中的」之犀利準確,但深入文本之後,我們又可發現,作者用典的精當與喻意的巧妙。桂樹之於吳剛,遺忘之於斧頭,相對於文字意象間衍生的疏離效果,其美學意義上的二律背反,其實作者企圖處理的正是一生命意義上〈懲罰/救贖〉的辨證與融合。

本詩的「妙處」,在於一把太鈍的斧頭〈具象的、生命的動能〉,隱喻了思念的無盡,反而把內在的、虛的心識作用〈遺忘〉,襯託得聲色俱在而痛楚漫生。辨證法上,否定的否定,可以塑造另一個美學上超越的肯定,站在一個存在意義的層面,等於為讀者找到一個西方詩學自亞里士多德以降的「悲劇原型」,如一個文學性視角的主體建構或心理上來自生命思索的愉悅反饋。這樣的講法,可以反證在吳剛做為一個神話人物的諸多指涉。

有道是,「透徹玲瓏,不可湊泊」〈嚴羽‧滄浪詩話〉,普遍的說,好的境界自然就是一個飽滿的生命意象,語境上騰出的美學暗示,必定無色/無相/無執/無念,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鏡中之象」,此乃《滄浪詩話》從意象型塑、審美取向、象徵體例或詩性價值等不同角度切入的思考理則。而其形象思維往往側重在「意象」,意象因此也是詩境高下的某種規律或標準,意象融塑以「直覺」〈妙悟〉方式,達至「運用自如,豁然無礙」的境地。這是傳統詩觀,也是詩法。

我們明白,嚴羽襲自禪宗論述的獨特表達,其酣暢淋漓全在「不涉理路,不落言筌」,傳統修辭於詩境高絕處,自然取徑於「言有盡而意無窮」,千古以來,萬變不離其宗。怡瑾的這首小詩,含納了諸多詩技法的敘述元素,情性溫婉處,語言的張力、肌理,不得而自得,喻意轉折處,以有限喻無限,致令知感交融,意象準確自然。

2008/03/23

( 創作文學賞析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guogin300&aid=174209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