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海上絲路靠的是印度洋
2013/11/03 23:57:19瀏覽424|回應0|推薦8

海上絲路靠的是印度洋

郭都人

《中時電子報》今天刊載關於新海上絲路的署名雄文,全文如下:

時論廣場 用德與威建新海上絲路

中國時報
鄭海麟
2013年11月03日 04:10

圖為鄭和下西洋仿古寶船。(新華社)

2013年10月3日,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印尼國會的演講中提到:「東南亞地區自古以來就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樞紐,中國願同東盟國家加強海上合作,使用好中國政府設立的中國─東盟海上合作基金,發展好海洋合作夥伴關係,共同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

中國與東南亞國家在源遠流長的歷史交往中,確實曾經建立過友好睦鄰的「海上絲綢之路」。誠如習近平在演講中另一段提到:「早在兩千年前的中國漢代,兩國人民就克服大海的阻隔,打開了往來的大門。15世紀初,中國明代著名航海家鄭和7次遠洋航海,每次都到訪印尼群島,足跡遍及爪哇、蘇門答臘、加里曼丹等地,留下了兩國人民友好交往的歷史佳話。」

據《漢書.地理誌》記載,早在秦漢時期,中國先民從廣東徐聞、合浦港口出發,前往南海活動,進行開發。由徐聞、合浦至南海諸島及東南亞各國皆有航海紀程和針路可達。

至於中國與東南亞各國的關係,據明代張燮《東西洋考》記載,早在唐代以前,就有華人在南洋一帶開疆辟土,休養生息。

又據黃省曾《西洋朝貢典錄》卷上《爪哇國》記載,早在北宋淳化年間(990-994年),爪哇國王(今印尼)便對宋朝推行「王道」深表認同,並主動遣使前來朝貢。

關於鄭和下西洋,近代許多學者做過深入研究,但對這些舉措背後隱藏著明代對外政策的深層次內涵,鮮有論者涉及。

首先,明朝對東南亞各國之間的爭端採保持中立的政策,同時對於遠邦和近鄰,不論其國大小、強弱,只要是認同中華文明的核心價值即「王道」者,一律平等對待,將其納入中華朝貢體系即文明秩序中(所謂「示無外」)。 其次,明朝對外政策最成功之處在於顯示「權威和實力」的同時,沒有任何擴張領土的野心和占有欲。明朝對於向中國朝貢的東南亞各國,不論大小,一視同仁,實施一種普遍平等的公平政策,即所謂「無間內外,均視一體」。

鄭和率龐大艦隊七下西洋,憑藉優越的文明和超強的實力,對東南亞各國採取「恩威並施、王霸雜用」的方針,將東南亞大小30多個國家納入朝貢貿易體系即中華文明統治秩序中。

正因為鄭和船隊與東南亞國家交往中施行「仁政」,採取公平原則,致使這些國家不但認同而且仰慕中華文明的價值體系,所以才紛紛投入中華文明的大家庭,甚至將其國的山川河流一併納入中國版圖,與中國同享祭祀。

明朝的實踐表明,只有中國內部政權穩定,綜合實力持續增長,才有可能推行其「王道」和落實其「無間內外,均視一體」的公平政策。因為要維持萬國來朝局面,必須承擔巨大外交成本。如果沒有持久的實力,或者其內部統治和國家安全受到挑戰,就不可能保持穩定的朝貢體系,甚至還會出現「進貢國有一天也許會變成索貢國」的現象。永樂帝之後明朝與東南亞部分國家的關係便出現如此情況。

永樂大帝的對外政策與鄭和下西洋的壯舉,有3個特點格外值得重視:一、不占有他國領土,也即是不做殖民主義者;二、透過傳播中華文明的核心價值體系,從而建立起中華文明的統治秩序;三、以強盛國力和軍事實力為對外政策提供堅強後盾。

總結明代對外關係的歷史經驗,無論對認識和理解習近平有關中國與東盟國家共同建構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設想,抑或是處理當前錯綜複雜的南海問題,都有助益;即使對未來中國崛起後的戰略選擇以及角色定位也有幫助。

當前北京決策層在落實習近平有關中國與東盟國家共同建構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設想時,確實有必要透過深入研究歷史上中國與東南亞國家的關係史,從而進一步深入探索未來中國將要扮演的角色。

當中國和平崛起之後,在展示「權威與實力」的同時,有必要強調堅持以國際法來處理對外事務和南海紛爭。只有將傳統中華文明中的「德」與「威」放在現代國際關係框架內,才有可能使中華民族的元氣復甦。(作者為香港亞太研究中心主任)

先,有必要指出上述雄文的作者是重要香港愛國學者。對保衛中國領土釣魚台列嶼,他在當地發揮了振聾啟瞶的作用。

參考文章:香港智庫要求收回釣魚台列嶼 協商收復釣魚台刻不容緩 

多少年來,若干中國大陸作家的信口開河文風滲透了香港,竟成為當地文壇常態。最具諷刺意味的是,模仿中國大陸作家信口開河最起勁的香港作者,卻也就是當地最仇視、鄙視中國大陸之輩。

真正居心也許叵測,若干香港作者不斷的胡謅卻繼續了英國日本英國兩國三朝在港厲行的奴化教育。後果就是鼓動了部分香港人的無端優越感,讓港獨份子亢奮不已。

香港作者信口開河的惡劣實例,俯拾皆是: 

一句話,伊朗在中東大概相當孤立」、

菲律賓在性格上其實像拉丁美洲國家,只不過這群島嶼被海水沖刷到萬里外的東南亞,才顯得格格不入」、

香港換成其他列強管治,恐怕都不會這樣成功。美國強過日本,但分別管治菲律賓和台灣半個世紀的差距有目共睹」、

朗誦古羅馬大將Brutus刺殺凱撒大帝後高呼的拉丁名句」、

菲人拉丁性,要面子,但處事不上心,特別是總統二世祖出身,是圍堵中國的中堅」,等等。

參考文章:香港才子的英文程度  香港才子的文化水平  香港才子的民族自卑感 

他們的親英、親日產品顯然與上述關於海上絲路的署名雄文不可同日而語。上述雄文義正辭嚴,即使不能徹底闢邪說、難壬人,實在已經可喜可賀。

唯一的懸念是雄文的作者似乎對各國各民族的善善、惡惡、賢賢、賤不肖的素養與能力,都略有不切實際的期望,也許構成整篇論述的敗筆。

說到底,海上絲路的運作不能光靠舵手,靠的是印度洋的地緣政治與軍事部署。可是,印度素來有忘恩負義的惡習,不論陸基還是海上,決不能指望印度自動自覺。要保證海上絲路的安全靠的是對印度洋的控制。

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德、土、刑、惠四者的動態協調與有機平衡無疑是唯一可行之道。

作 者 是 旅 居 北 美 的 業 餘 文 化 工 作 者

圖一,鄭和下西洋仿古寶船

( 時事評論政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guoduren&aid=9315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