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11/03 23:57:19瀏覽446|回應0|推薦8 | |
海上絲路靠的是印度洋 郭都人 《中時電子報》今天刊載關於新海上絲路的署名雄文,全文如下: 時論廣場 用德與威建新海上絲路 中國時報 圖為鄭和下西洋仿古寶船。(新華社) 2013年10月3日,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印尼國會的演講中提到:「東南亞地區自古以來就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樞紐,中國願同東盟國家加強海上合作,使用好中國政府設立的中國─東盟海上合作基金,發展好海洋合作夥伴關係,共同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 中國與東南亞國家在源遠流長的歷史交往中,確實曾經建立過友好睦鄰的「海上絲綢之路」。誠如習近平在演講中另一段提到:「早在兩千年前的中國漢代,兩國人民就克服大海的阻隔,打開了往來的大門。15世紀初,中國明代著名航海家鄭和7次遠洋航海,每次都到訪印尼群島,足跡遍及爪哇、蘇門答臘、加里曼丹等地,留下了兩國人民友好交往的歷史佳話。」 據《漢書.地理誌》記載,早在秦漢時期,中國先民從廣東徐聞、合浦港口出發,前往南海活動,進行開發。由徐聞、合浦至南海諸島及東南亞各國皆有航海紀程和針路可達。 至於中國與東南亞各國的關係,據明代張燮《東西洋考》記載,早在唐代以前,就有華人在南洋一帶開疆辟土,休養生息。 又據黃省曾《西洋朝貢典錄》卷上《爪哇國》記載,早在北宋淳化年間(990-994年),爪哇國王(今印尼)便對宋朝推行「王道」深表認同,並主動遣使前來朝貢。 關於鄭和下西洋,近代許多學者做過深入研究,但對這些舉措背後隱藏著明代對外政策的深層次內涵,鮮有論者涉及。 首先,明朝對東南亞各國之間的爭端採保持中立的政策,同時對於遠邦和近鄰,不論其國大小、強弱,只要是認同中華文明的核心價值即「王道」者,一律平等對待,將其納入中華朝貢體系即文明秩序中(所謂「示無外」)。 其次,明朝對外政策最成功之處在於顯示「權威和實力」的同時,沒有任何擴張領土的野心和占有欲。明朝對於向中國朝貢的東南亞各國,不論大小,一視同仁,實施一種普遍平等的公平政策,即所謂「無間內外,均視一體」。 鄭和率龐大艦隊七下西洋,憑藉優越的文明和超強的實力,對東南亞各國採取「恩威並施、王霸雜用」的方針,將東南亞大小30多個國家納入朝貢貿易體系即中華文明統治秩序中。 正因為鄭和船隊與東南亞國家交往中施行「仁政」,採取公平原則,致使這些國家不但認同而且仰慕中華文明的價值體系,所以才紛紛投入中華文明的大家庭,甚至將其國的山川河流一併納入中國版圖,與中國同享祭祀。 明朝的實踐表明,只有中國內部政權穩定,綜合實力持續增長,才有可能推行其「王道」和落實其「無間內外,均視一體」的公平政策。因為要維持萬國來朝局面,必須承擔巨大外交成本。如果沒有持久的實力,或者其內部統治和國家安全受到挑戰,就不可能保持穩定的朝貢體系,甚至還會出現「進貢國有一天也許會變成索貢國」的現象。永樂帝之後明朝與東南亞部分國家的關係便出現如此情況。 永樂大帝的對外政策與鄭和下西洋的壯舉,有3個特點格外值得重視:一、不占有他國領土,也即是不做殖民主義者;二、透過傳播中華文明的核心價值體系,從而建立起中華文明的統治秩序;三、以強盛國力和軍事實力為對外政策提供堅強後盾。 總結明代對外關係的歷史經驗,無論對認識和理解習近平有關中國與東盟國家共同建構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設想,抑或是處理當前錯綜複雜的南海問題,都有助益;即使對未來中國崛起後的戰略選擇以及角色定位也有幫助。 當前北京決策層在落實習近平有關中國與東盟國家共同建構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設想時,確實有必要透過深入研究歷史上中國與東南亞國家的關係史,從而進一步深入探索未來中國將要扮演的角色。 當中國和平崛起之後,在展示「權威與實力」的同時,有必要強調堅持以國際法來處理對外事務和南海紛爭。只有將傳統中華文明中的「德」與「威」放在現代國際關係框架內,才有可能使中華民族的元氣復甦。(作者為香港亞太研究中心主任) 首先,有必要指出上述雄文的作者是重要香港愛國學者。對保衛中國領土釣魚台列嶼,他在當地發揮了振聾啟瞶的作用。 參考文章:香港智庫要求收回釣魚台列嶼 協商收復釣魚台刻不容緩 多少年來,若干中國大陸作家的信口開河文風滲透了香港,竟成為當地文壇常態。最具諷刺意味的是,模仿中國大陸作家信口開河最起勁的香港作者,卻也就是當地最仇視、鄙視中國大陸之輩。 真正居心也許叵測,若干香港作者不斷的胡謅卻繼續了英國、日本、英國兩國三朝在港厲行的奴化教育。後果就是鼓動了部分香港人的無端優越感,讓港獨份子亢奮不已。 香港作者信口開河的惡劣實例,俯拾皆是: 「一句話,伊朗在中東大概相當孤立」、 「菲律賓在性格上其實像拉丁美洲國家,只不過這群島嶼被海水沖刷到萬里外的東南亞,才顯得格格不入」、 「香港換成其他列強管治,恐怕都不會這樣成功。美國強過日本,但分別管治菲律賓和台灣半個世紀的差距有目共睹」、 「朗誦古羅馬大將Brutus刺殺凱撒大帝後高呼的拉丁名句」、 「菲人拉丁性,要面子,但處事不上心,特別是總統二世祖出身,是圍堵中國的中堅」,等等。 參考文章:香港才子的英文程度 香港才子的文化水平 香港才子的民族自卑感 他們的親英、親日產品,顯然與上述關於海上絲路的署名雄文不可同日而語。上述雄文義正辭嚴,即使不能徹底闢邪說、難壬人,實在已經可喜可賀。 唯一的懸念是雄文的作者似乎對各國各民族的善善、惡惡、賢賢、賤不肖的素養與能力,都略有不切實際的期望,也許構成整篇論述的敗筆。 說到底,海上絲路的運作不能光靠舵手,靠的是印度洋的地緣政治與軍事部署。可是,印度素來有忘恩負義的惡習,不論陸基還是海上,決不能指望印度自動自覺。要保證海上絲路的安全靠的是對印度洋的控制。 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德、土、刑、惠四者的動態協調與有機平衡無疑是唯一可行之道。 作 者 是 旅 居 北 美 的 業 餘 文 化 工 作 者 圖一,鄭和下西洋仿古寶船 |
|
( 時事評論|政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