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10/26 22:53:27瀏覽364|回應0|推薦3 | |
台灣正氣消沉 亂象令人憤慨 郭都人 《中時電子報》今天刊載了關於台灣光復的署名評論,全文如下: 觀念平台-台灣光復與兩岸關係 中國時報 王錦南 2013年10月26日 04:09 圖為海基會董事長林中森表示,現在的兩岸關係處於「和平、穩定、繁榮、發展」的新局。(資料照片 陳思豪攝) 小學五年級的女兒拿著社會科試題發問:「『台灣成為一個海洋國家的優勢條件有哪些?(A)…(B)…。』…」我一時語塞。《中華民國憲法》定位「台灣是一個海洋國家」了?不是宣稱中華民國包括「大陸地區」與「台灣地區」?到底一國兩區不假?還是一邊一國為真?連大人之間都各自表述,又憑什麼給孩子一個可靠的答案?這種自小學開始的騙局,還要繼續誆幾代孩子? 八年抗戰光復台灣,是為了成立一個獨立於中國之外的海洋國家? 兩岸關係再怎麼特殊,畢竟是國共內戰的歷史遺留。政治解決,遂成為終結這種遺留的必然進程;而政治對話乃至政治談判,自是兩岸和平解決對立分裂的最佳方式。 此際內地30餘年改革摸索創造出來的發展模式,帶動兩岸年貿易總額超過1,600億美元,更給臺灣帶來每年超過900億美元貿易順差。台灣若不在此內戰對立進入和平解決的歷史階段裏,因勢利導,共襄民族復興大業;難道還想坐待外力干涉,仰人鼻息?還要債留子孫,付出幾代中華兒女的認同錯亂? 兩岸旗號之爭,其實是政治對立的一種表現形式;官銜稱謂之爭,更多是緣於民粹動員和政治資本的算計。除非無意放下政治對立,否則必然觸及旗號稱謂等政治符號的重新思索;而以大局為重,民生優先,才是中國人面對政治分合的王道思想。 反之,僵固於政治稱謂而裹足不前,實是以「尊嚴」、「國格」等空話來包裝權力私欲,卻出賣民生與民族利益的伎倆罷了。 「台灣光復」,是在「兩岸一中」的定位與認知下,才能成立的歷史和政治命題。否則就只能在台獨「再殖民論」的悲情裏乾嚎。後者的病態意識,其實已相當程度地造成中華民國異化,具體在各類國際場合,不時表現出一種集體性的扭曲人格。 台灣割讓,緣於大清帝國戰敗,台灣光復,歸於中華民國戰勝日帝。不論中國的政治稱號如何改變,台、港、澳等地的回歸歷程證明只有「一個中國」。這種歷史實踐,明確定位兩岸關係不是國與國關係,儘管兩岸因政治對立而存在一時的「特殊關係」。然而「台灣光復」的時代意義,恰恰在於他超克兩岸「特殊關係」的一種昭示。 10歲的女兒50歲時,那種自欺欺人的試題還圍繞著台灣的天空嗎?她來往兩岸的交通仍舊「不是國際航線,也不是國內航線」嗎?她的遠親、友朋、同學、同事、甚至伴侶,依然是「特殊關係」國度的對象嗎?(作者為自由撰稿人) 台灣正氣消沉,亂象令人憤慨。但是世界大勢的走向使得台獨勢力陷於無法自拔的困境不足為患。即以雄文作者舉出的荒謬社會科試題為例,試題或者教科書的原創者也許居心叵測,也許包藏禍心,也許以自己能夠乘隙鑽空公然對十歲小孩進行洗腦奴化教育而亢奮不已。可是,他們不可能有膽量寫出這樣的試題:「『面積比台灣大的亞洲國家有哪些?(A)…(B)…。』…」。 當然,以下的試題同樣是他們的禁忌,永遠不能在台灣十歲小學生的視野出現。 越南的面積是台灣的多少倍?越南人口是台灣的多少倍?菲律賓的面積是台灣的多少倍?菲律賓人口是台灣的多少倍?泰國呢?印尼呢?緬甸呢? 說白了,台灣禁忌不可勝數。 最大的禁忌,莫如日本超級戰犯兼國王裕仁在中華民國三十四年八月宣佈服從《波茨坦公告》特別是公告的第八條即《開羅宣言》的全部條款,實行無條件投降。台獨份子如李登輝、李遠哲、陳水扁、呂秀蓮等人至今回首恨依依。在教科書與試題上面指使黨羽們暗渡陳倉以毒害五年級小學為手段,毋寧是十分阿Q的精神勝利。 台灣的亂源在日本。要消除台灣的大小亂象,非徹底解決日本問題不為功。 國父孫中生先生早有昭示:必須聯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奮鬥。好在,日本沉淪已成定局,而韓國國力冉冉上升。台灣奸人敗類紛紛銷聲匿跡、全面作鳥獸散的一天早晚要來臨。 參考文章:李光耀對日本未來極為悲觀? 可以相信,「10歲的女兒50歲時,那種自欺欺人的試題」絕對不能再「圍繞著台灣的天空」。 事實上,只有心智相當於十二歲男生的妄人,才敢打賭日本到時還是統一的國家,還能保持戰犯神社,還能逃脫國際共管的命運。 作 者 是 旅 居 北 美 的 業 餘 文 化 工 作 者 圖一,海基會董事長林中森 |
|
( 時事評論|政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