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蔣介石逃亡台灣前夕?
2012/08/07 23:41:24瀏覽227|回應0|推薦1

蔣介石逃亡台灣前夕?

郭都人

最近,有若干作家發表評述,略謂:

中共武漢市委喉舌近日署名劉敏的一篇評論,與國民黨政府失卻大陸前夕,殷海光為中國國民黨喉舌用同樣的標題,語氣也大同小異。

當年,殷海光籲國民政府《趕快收拾人心》,問「國家風雨飄搖,老百姓痛苦,希望在哪裡?」 可是,不出幾個月,國民黨政府就敗退台灣。

今天,劉敏稱社會矛盾多發、官民衝突不斷,「人心亂如蔣介石逃亡台灣前夕」,「是否也會像當年國民黨那樣,面臨崩潰之虞」? 「當務之急,是趕快收拾人心,重塑合法性」。

這些作家似乎互相抄襲,顯然以訛傳訛。

不妨先看劉敏在《長江日報》發表的文章的原文:

中國進入社會矛盾多發期,各種群體性衝突或抗議事件,在許多地方屢有發生。近段時間,群體性衝突事件開始出現新的變化,呈現新的特徵、新的行為方式。某些事件的衝突性甚至達到一個新的級別,不論是情緒還是行為的激烈程度,都堪稱近年少見。

從諸多事件的發生來看,環境問題常常成為導火索,但核心原因是政府行為失當。在一些攸關民眾利益的問題,或政府的決策過程中,政府表現出對民意的輕視、傲慢,有時是蠻橫與霸道,令人不滿。一些地方的政府又不注意去疏導社會情緒,甚至不認為這是需要正視的問題,於是社會情緒長期壓抑和累積,一旦遇到「引信」,便爆發出來。

客觀地說,各個地方的政府行為邏輯,有其共性的一面,未必是哪個地方表現得更為嚴重和糟糕,事件發生後,一些地方還可能體現出一定程度的克制與隱忍。但是這都沒有能緩解或避免群體性衝突事件的發生。

衝突可能是因為利益,也可能不是,拿錢擺平不可能一直奏效下去。有時候,理性協商與對話,被認為是解決衝突的有效方式。這個判斷可能需要重新審視。這不是說不要協商與對話,而是在一些衝突事件中,民眾走上街頭根本不是為了跟政府講道理,也不是為了將政府拉回到談判桌前,行動的意義直接地來自身體行動本身。

面對這種局面,政府可用的有效手段,其實相當匱乏,某種程度上,底線之上已經無計可施。不僅如此,政府事實上處於進退失據的困境:進,強力彈壓,只會激化矛盾,讓局面更加不可收拾;退,應為不為、無所作為,很可能意味著自動放棄維護社會秩序的政府職責。

任何社會都不可能完全避免矛盾和衝突,一般來講,政府能夠有效維護社會秩序的基礎,是政府的政治與道義的合法性。只要合法性足夠堅實,哪怕使用限度以內的必要暴力,也不會產生顛覆性的後果。但若合法性資源稀薄,歷史經驗表明,政府怎麼做都會遭致普遍的反對。

對於不斷發生的群體性衝突事件,現在到了從政治和道義合法性方面來思考問題的時候了。目前許多地方政府的種種不當行為,以及「捂蓋子」、「不出事就是沒問題」、「花錢買平安」等錯誤做法,就是在迴避問題,主動製造與社會的緊張與對抗,實際上就是在耗損合法性資源,與民心漸行漸遠。

經濟發展的成就,不能等同或代替合法性資源的獲取。新的政治和道義合法性資源從哪裡來,政府將如何重新樹立公共權威性,都是重大的時代問題,關係到中國社會的前景。

合法性資源不是可以無限透支,修復合法性的時間也不是無限多。當務之急,是趕快收拾人心,重塑合法性,這是為人民、國家和歷史負責的正確做法。

——劉敏:《趕快收拾人心》,《長江日報》2012年7月31日第四版

再看殷海光當年撰寫的《中央日報》社論的幾段:

國家在這樣風雨飄搖之秋,老百姓在這樣痛苦的時分,安慰在那裡呢?希望又在那裡呢?享有特權的人享有特權如故,人民莫可如何。靠著私人或政治關係而發橫財之輩,不是逍遙海外,即是倚勢豪強如故。對於這輩人民公敵,共產黨的最大助手,不用說到現在還沒有人替老百姓施用政治力量強制他們捐輸資財以戡亂救民,甚至不曾用指甲輕彈他們一下。人事上也偏私如故,似乎沒有國人置啄的餘地。國事弄成這個樣子,老百姓人人裝著一肚子悶氣,我們該將怎麼作呢?若不再為四萬萬國家主人翁抒發這悶氣的萬分之一,何以對畢生以救國救民為己任的國父良天之靈?何以對為革命事業而犧牲生命的千萬烈士之魂?更何以對全國受苦受難的同胞們?

——殷海光:《趕快收拾人心》節選,《中央日報》1948年11月4日第二版

可見,儘管標題相同,兩篇文章的語氣頗有出入。殷海光提及國父孫中山先生在天之靈,以及千萬革命烈士英魂。劉敏的文章既沒有任何人的名諱,也不提革命烈士。因此,可以斷定:上述作者都沒有看過劉敏文章的原文。

更可怕的是,上述作家互相抄襲的結果包括:「人心亂如蔣介石逃亡台灣前夕」,等等,都不在劉敏文章之中。

逃亡台灣」是標準的台獨語氣,除了痛詆蔣介石之外,還概括「一邊一國論」的要旨。

事實上,美國在中華民國三十七年十一月二日舉行總統大選,幾乎等到次日中午,共和黨候選人、親中國國民黨的紐約州前州長杜威方才認輸,並向當選蟬聯的杜魯門總統表示祝賀。美國東部時間十一月三日中午相當於南京時間的十一月三日午夜,因此,十一月四日的《中央日報》社論在定稿之際,殷海光恐怕還不知道美國大選的結果:一向痛恨蔣介石的杜魯門當選蟬聯,也不曾想到什麼「蔣介石逃亡台灣前夕」了。

問題是,杜魯門的蟬聯與杜威的落敗對當時中國的命運至關重要。共和黨候選人杜威極力主張援助中華民國政府,而杜魯門則堅持相反的態度。大選結果當然讓國民革命軍的處境在遼瀋戰役失敗的基礎上,進一步惡化。可是,在大選之前,美國的一切民調都顯示杜威將以大比數擊敗杜魯門。

因此,殷海光可能與蔣介石對美國大選結果有同樣的殷切期待:美國將大力援助國民革命軍,根本沒有失敗的預感。現在的論客們強作解人,硬說殷海光預見「蔣介石逃亡台灣」,不可輕信。

不出幾個月,國民黨政府就敗退台灣」之說,則與史實不能相容。須知道,淮海戰役(徐蚌會戰)始於中華民國三十七年十一月六日,而蔣介石要到次年的十二月十日才離開四川,中華民國政府才播遷台灣,前後歷時十三個月,絕非「不出幾個月」云云。

作 者 是 旅 居 北 美 的 業 餘 文 化 工 作 者

圖一,殷海光
圖二,杜威、杜魯門


 

( 時事評論政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guoduren&aid=66975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