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溫故而不知新,不亦可悲乎?
2012/12/27 23:26:31瀏覽225|回應0|推薦3

溫故而不知新,不亦可悲乎?

郭都人

《中時電子報》今天刊載有關蔣介石歷史評價的署名文章,全文如下:

兩岸史話-電影《一九四二》中的蔣介石
2012-12-27 01:20 旺報 【文/楊艾俐】

歷史有時被歪曲或醜化,但是漠視歷史更嚴重,馮小剛的《一九四二》再次證實,兩岸三地都亟需正視民國史。

每次在大陸,看到有關民國史的影片,來自台灣的我,都禁不住看看如何描繪那時代的歷史。一個時代的好壞,領導人應負重大責任,最近馮小剛導演的《一九四二》(描述那年河南遭遇大飢荒,3百萬人餓死,橫屍遍野,餓殍滿地)上演,依然忍不住沿襲舊例,看看該片如何描繪當時領導人──蔣介石。

     電影非史實

我應該算中間人士,不偏藍也不偏綠,我第一個反應,發生那麼大飢荒,餓死如此多人,當然蔣介石必須負責。電影中描述蔣介石不知災情如此嚴重,必須由美籍記者白修德告知,我卻打了個大大問號,以歷史常識判斷,蔣介石重視情報,他重用的人如戴笠,毛人鳳等都是情報頭子,怎麼可能不知道。

我更驚訝的是,海峽兩岸對電影裡如此評價蔣介石,(明年說不定本片還會抱一座金馬獎回去)幾乎無人表示是否符合史實或失實,贊同或反對。尤其是台灣的國民黨及歷史學者對此毫無反應。好不容易,看到微博@漩渦星系2寫的〈真實1942 民國政府做過的那些事兒〉,看到一些不同看法,他舉出民國政府在1942年中之後,分4階段積極展開救災,以鄉鎮為單位普設粥廠湯廠,大量配發救荒食品,並附以工賑、扶植生產等,接著展開救災善後工作。招撫流亡、災民歸耕、籌貸秋種、補充耕牛農具、減免田賦積欠及賡續收養災童等措施。

接著騰訊歷史版登出,由諶旭彬所寫的「戳破《1942》裡的偽歷史」,強調無論是電影本身,還是作為腳本的紀實原著,乃至於媒體對該段歷史的諸多重新發掘,均可謂是偽史當道。例如政府封鎖消息,不允許媒體報導河南饑荒?甚至導致《大公報》被停刊3天,但大公報是被其他理由停刊,之前,重慶《新華日報》對河南災荒的報導至少已有40餘起。例如電影中蔣介石不許報災、「根本不相信河南有災」?流行的史料依據有3份,都有問題,主要是根據大軍閥馮玉祥的回憶錄以及其他人寫的文章。

而諶旭彬考證《一九四二》原作者劉震雲說他的家鄉河南延津縣,餓死了幾萬人,1942到1943年日軍進城才解救了鄉親,但是河南延津早在1938年就淪陷至日本手裡了。

歷史學家段宇宏也舉出民國政府在1942年撥款約近2億元賑災,占財政收入的近4%,當時值抗戰時期,軍費支出就占財政收入的62%,其餘38%必須供全國使用,1943年2月賑災就又占了4%,不可謂少。河南省政府還制定了保護農民土地辦法,決定因災荒而賣當之土地、房產,准5年內以原價贖回。所有這些蔣介石不可能不知道。而白修德第一篇關於河南災情報導,1943年3月份,已經是進入第3階段賑災了。

所以,電影中所敘,「這場饑荒主要是在美國記者、美國報界的干預下、在美國輿論的壓力下民國政府才匆匆實行救助措施的結論,是無比荒謬的。」漩渦星系2在微博中說。

關於歷史的諷刺辭彙很多,如「歷史如小姑娘,任人打扮」(胡適所說)等。但是近年來,我覺得歷史上,對人或事件漠視比醜化更嚴重,醜化總有一天可以翻案,但漠視,此人和此事隨風而過,再無真相大白的一天。民國建立一百年,中共建政60年來,有無數人與事被漠視。

蔣介石大概是最被兩岸漠視的領導人。最近,去了南京,上海,發現蔣介石的痕跡都被抹去。在南京中山陵孫中山紀念館裡,陳列很多孫中山與當時中國共產黨及蘇聯領導人的照片,甚至與平常百姓的照片,但是獨缺他與蔣介石的合照。有的照片孫中山站在中間,旁邊是空的,再過去才是另外一人,按照中國照相慣例,領導人物旁邊一定有人站,動過手腳的痕跡清晰可見。

     漠視關鍵者

在台灣,蔣介石似乎也已消失,看不到他的銅像(當然以前也嫌太多),他統治台灣20餘年的歷史,似乎空白一片。他的確施行白色恐怖,多人無故被槍斃,病死冤獄。如我是受難家屬,終生也難原諒他。但是另一面,他確實爭取到美國的支持,在風雨飄搖中,奠定自由台灣的基礎,在50年代他力主台灣必須發展民營企業,避免公營企業獨大,並訂立若干法條,鼓勵中小企業,釋放台灣創業家活力,進而有後期的台灣經濟奇蹟。

台灣有陣子猛力興建蔣介石銅像,全台一共有4萬5千個他的塑像,1988解嚴後,再加上民進黨執政,陸續拆除,放在桃園的一所蔣介石雕像公園,專欄作家許知遠到台灣時,偶爾漫步到那個公園,在〈複製的領袖〉一文中寫道「眼前的雕像早已失去了往日意義。它們因批量排列在一起倍感滑稽。它不僅失去了威嚴,也失去了殘忍與肅殺。」

台灣人選擇漠視他。但是縱使作為人,他也有值得研究的一面。這幾年在大陸看史料,他的舊居等,更發現他人性的一面。如在抗日前他的照片猶如四十左右的中壯年,精神奕奕(當時50歲),但1946年,他重新邁入南京的總統府時,已經垂垂老矣,連鬍子都泛白,期間才不過8年。可想領導抗戰,是如此重任加身,令他心力交瘁。

又如他從廣大中國退至台灣一隅,心情為何,(至少他沒有如李宗仁飛至國外當寓公),為什麼能天天寫日記,堅持半個世紀,作為基督徒,他如何平衡白色恐怖與宗教的仁愛情懷,他的禱告內容如何?他對台灣有感情嗎?又是什麼樣感情?

於微觀,於宏觀,蔣介石不應是被漠視的歷史人物。法國作家雨果在《悲慘世界》中說:「歷史和哲學負有多種永恆的責任,同時也是簡單的責任。」(全文完)

署名文章最令人髮指的詞句,恐怕是:

《一九四二》原作者劉震云說他的家鄉河南延津縣,餓死了幾萬人,1942到1943年日軍進城才解救了鄉親,但是河南延津早在1938年就淪陷至日本手裡了。

日軍進城才解救了鄉親」?

大概只有親日賣國專業戶才有臉皮寫出這類的荒唐透頂的謬論。

馮姓導演顯然不能自稱從未接觸過劉姓原作者的讕言。作為台詞也好,潛台詞也罷,「日軍解救了鄉親」恐怕是電影《一九四二》的要旨之一,甚至是唯一的要旨。

在美麗寶島,親日「專家」、論者、記者、導演等等,長期蠱惑人心,至今夙夜不懈。

去年三月,日本的特大地震、海嘯、人禍爆發肆虐,便有彼輩中人忘乎所以。他們罔顧事實與邏輯,不惜消費處於水深火熱的無辜災民,竟然高呼「日本第三次開國」、「武士道戰勝天災」、日本「擁有」「沉著冷靜的民族性格」 、「大和民族堅韌無比的生命力」,等等,就差沒有在台南地區組織盛大慶祝遊行,讓李登輝、李遠哲為正副總指揮、陳水扁保外帶領呼喊口號、上書日本國王(即三代超級戰犯睦仁、嘉仁、裕仁的直接傳人)致敬罷了。

更令人震驚的是,有魏姓媚日導演居然說他拍的每一部電影都跟日本無關,

「你們眼中缺乏自信,就覺得我拍的東西都跟別人有關係,我不能跟我自己有關係嗎?那就是我們歷史的一部分啊,為什麼一定要逃避歷史這一塊呢?我拍《海角》不是媚日,我拍《賽德克》也不是在替日本人講話,拍嘉農棒球隊也不是講日本的東西,都是反省自己的過去,思考自己的歷史跟未來,什麼時候去巴結過誰了?」

此人與歐陽修筆下的高司諫似乎有無法切斷的精神淵源,可見「去中國化」運動在台灣無法貫徹。如果永叔復活,恐怕也要寫《與魏司導書》,予以無情批判,為唐宋八大家光輝傳世之作,增添新篇章。

在神州大陸,​​長期蠱惑人心的親日「專家」、論者、記者、導演等等,總數可能更多。即以上述馮姓導演為例,他肆無忌憚詆毀蔣介石,與魏姓台灣媚日導演,何止心有靈犀一點通?

可以相信,海峽兩岸的親日活動近年來屢次掀起新高潮,與日本國際地位的消沉有千絲萬縷的有機關聯。任何親日分子都起碼應該覺察到日本處境每況愈下,為了自保,在未到絕望關頭,都作最後努力的嘗試。

至於蔣介石的歷史評價,只需要回顧下列的基本史實,任何人都可以得到合理、公正的定論:

其一,中國今天的法定崇高的國際地位,是蔣介石努力的成果;

其二,中國今天享有的國際法特權,包括可以隨時、隨地、隨意、隨機挫敗任何己所不欲的修改《聯合國憲章》圖謀,也是蔣介石努力的成果;

其三,蔣介石是許多日本人最痛恨的歷史人物;

其四,蔣介石也是許多英國人最痛恨的歷史人物;

其五,蔣介石大力支持印度、越南、韓國三大民族解放運動。

其六,印度民族主義者當時對蔣介石表示無限感激,現在卻極力篡改歷史文獻,盡量消除他的影響;

其七,沒有蔣介石的努力,韓國人民就難逃「四國託管」的悲慘命運,大韓民國就不能成立。

大陸的馮姓導演如果不服氣,如果堅持與台灣魏姓導演合流,哪麼,兩者都不必多言,多拍幾部電影就可以了。

魏司導應該拍一兩部關於日軍台灣性奴隸的電影。

至於馮司導呢?

他應該拍幾部關於大躍進失敗引起幾千萬人餓死的電影。如果,他只能「溫故」而不能「知新」,哪就是中華民族的莫大悲哀。

作 者 是 旅 居 北 美 的 業 餘 文 化 工 作 者

圖一,歐陽修怒斥高司諫

 

( 時事評論政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guoduren&aid=71799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