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08/04 22:55:12瀏覽201|回應0|推薦1 | |
香港人必須重新洗腦? 郭都人 日前,北京所控制的不少網站紛紛刊載《環球時報》社評,全文如下: 社評:給香港人「洗腦」,什麼課這麼神奇 2012-08-01 07:16 環球時報 部分香港民眾7月29日對香港新學期將試行的「國民教育及德育課程」舉行抗議,稱這門課程的目的是對香港人「洗腦」。反對者還威脅,如果港府不做調整,將組織「罷課」進行施壓。 世界很多國家中小學都開設有國民教育課程,香港部分人的反對,從世界角度看非常個別,也有些偏激。實事求是說,反對者們更像是被英國殖民時代和西方意識形態「洗腦」了,才會對這門課程如此警惕、抵觸,他們對內地的看法完全是西方式的。 「國民教育及德育課程」的核心是對學生進行國情及公民身份教育,回答「我是誰」、「香港是誰」、「中國是誰」等問題,它不是向香港人灌輸向中央政府的效忠,這門課所涉的愛國主義是超越現實政治的。 我們認為,香港回歸祖國不久,開設這門課是必須的,爭論「開不開」毫無意義,但這門課的組織者是香港教育機構,而非內地教育機構。這門課不可能開成內地的「政治課」,它應符合香港的社會現實,追求的目標應是開拓香港人視野,幫助香港人更好適應香港回歸後的大環境。 香港一些人對這門課的抵觸,在一定程度上是香港維持原有製度的自然表現,對它的解決也會在基本法以及香港法律的框架內落實。特區政府大概會朝著消除一些人的具體擔心而努力,最終開課的實際內容和方式也會讓內地反過來開眼界。這件事如果處理得好,對內地和香港都可能形成示範效應。 在香港無論做什麼都會有人反對,內地現在也開始有這樣的跡象。但相信香港特區政府不會在搞不搞國民教育這一原則性問題上向反對者讓步,而它具體怎麼做,如何反复打磨,也值得內地社會觀察和揣摩。 香港回歸後,它和內地在文化層面面臨不少相互影響的競爭點。香港雖小,但借助了西方的影響力,很多時候它在話語權方面並非處於劣勢。 比如,開設國民教育課更像是中國主體影響香港的過程,但現在看來做到它並不太容易。香港反對派用「洗腦」定義這門課,很有煽動性。其實莫說在香港,現在在內地要對人們「洗腦」大概也做不到了。全球化已經到來,中國正統文化在與西方的競爭中處於被動,它現在更多只能依靠「擺事實,講道理」。 成功收回香港主權是中國的驕傲,但對中國的現實政治,它同時意味著很多「麻煩」。真正落實、處理好「一國兩制」,實際就是深刻觸動中國體制和中國社會的過程,內地影響香港,同時不可能不接受一些反過來的影響,整個中國的改革理由和動力都會越來越多。 香港國民教育爭議的最終結果只能是「中國的勝利」,那些抗議者們如果只追求他們自己的勝利,大概是不現實的。 這次高調反對「洗腦」的民眾們應該先思考這樣的問題:為什麼香港社會容許某些印度後裔(或者他們的代言人)聲稱他們擁有不學中文的「人權」,而特區政府有責任動用公帑全額資助他們上當地的國際英文學校? 究竟是誰先給這些印度後裔以及代言人洗的腦? 其實,香港經過(英國、日本、英國)一百五十多年的奴化教育,許多荒唐言行似乎司空見慣。即使在今天,奴化、庸俗化宣傳依然持續進行。近年來,隨著中國大陸貪官的總數與贓款總額急升,引起廣泛反感、嫉妒,別有用心的香港親英派於是趁機煽動部分民眾,使得後者的思想越來越怪異。 不妨以最近在互聯網出現的香港作家警句為例: 其一, 「伊斯蘭教規定信眾要用《可蘭經》(內地稱《古蘭經》)原文也就是阿拉伯文來誦讀教義。故回民從小把兒子送到清真寺學習,...」 其二, 「英國人有本事把香港管得好,但沒本事辦好奧運,因為英國的國民我行我素,每個人管好自己,就是不服政府的管。」 其三, 「至於『和番』為什麼選舉重、對象是哈薩克,我猜舉重源於遊牧民族傳統,文明的西方不屑,...」 第二例充滿漢奸賣國氣味,不必多論。 第一例是以訛傳訛的代表作,甚至是閉門造車的胡謅。任何人只要了解伊斯蘭的五功內涵,或者對土耳其(或者伊朗)現代史有最起碼的認識,或者在中東、非洲有實際生活經驗,都知道「規定信眾要用《古蘭經》原文」之說全屬無稽之談。 第三例更糟糕,似乎是民族自大狂與民族自卑感所產生的怪胎。警句的作者實在應該先研究奧運歷屆舉重獎牌得主的國籍、民族成分,然後再談什麼「文明的西方不屑 」未晚。 也許,相信上述之類讕言謬論的香港人都應該自我重新洗腦。不過,他們最好先看看德國的宗教改革史,了解重洗禮派的來龍去脈,特別是其領導人閔采爾悲壯的一生,然後作出適當的抉擇。 作 者 是 旅 居 北 美 的 業 餘 文 化 工 作 者 圖一,托馬斯·閔采爾(Thomas Müntzer,1490-1525) |
|
( 時事評論|政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