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必須正視阿富汗歷史
2009/04/05 07:13:24瀏覽1801|回應0|推薦1

必須正視阿富汗歷史

郭都人


日前,一名原籍中國大陸的薛姓旅美學者,在南洋的極重要報章發表題目為「阿富汗戰事結束後的新疆」的署名文章。

該學者的不少論點都十分奇特。例如:屆時伊朗多半擁有核武,伊斯蘭原教旨主義以之為護身符,為新疆三股勢力的後盾,為北京的心腹之患,云云。

薛姓學者顯然不明白的基本事實是:一,伊朗是什葉派的大本營;二,伊斯蘭原教旨主義是遜尼派,後台是沙地;三,巴基斯坦擁有核武多年;四,巴基斯坦三軍情報局締造了塔利班,而兩者都是原教旨主義的武裝實體;五,新疆分離運動是原教旨主義的載體。

事實上,任何伊斯蘭原教旨派如果需要什麼核武護身符,巴基斯坦有的是。

更令人驚詫的是該學者的結論:「阿富汗戰事平息之日,可能即新疆烽火連天之時」云云。

先論兵力。他的數字是:阿富汗有北約駐軍3.7萬人(其中美軍3.4萬人)。其實,英國駐阿的兵力超過八千,加拿大,法國、德國三國合計也在一萬之譜。可見,他的數字與實際情況相差很遠。

次論戰史。該學者說:1840年,英國出動近1.6萬人兵力,入侵阿富汗,旋即攻占喀布爾。其後,英軍陷入絕境,乃於1842年1月全部從喀布爾南撤。英軍最終居然「匹馬不返」,僅一名印度翻譯「獲准」逃離阿富汗,為的是讓傳遞英軍覆滅的消息,云云。

其實,英國出兵侵阿,動員三萬人,始於1839年三月,四月攻占坎大哈,八月占領喀布爾。1842年1月,英軍與眷屬合計1.65萬人撤出喀布爾,途中遭阿富汗武裝襲擊,全被消滅、俘虜。唯一例外是一名英國軍醫,不是什麼印度翻譯。軍醫雖受傷,奮力獨自逃到英據賈拉拉巴德,報告噩訊,不是什麼「獲准逃離」阿富汗。

可見該旅美學者專文所述,基本上以訛傳訛,而且作者未能掌握中亞、中東的實際情況,讀者不可輕信。特別是,作者對中國回族的愛國傳統以及貢獻的漠視與臆說,令人引以為憂。按客觀事實而論,他對中國大陸回族的描述,充滿惡意偏見。

很難想象這名薛姓旅美學者還有什麼「海歸的打算。理由很簡單,他的論述跡近毀謗,引起上海市宗教學會秘書長、上海社科院宗教所研究員葛壯的公開質疑。說白了,該旅美學者實際上與大陸回族撕破了臉,實在很難與後者共處中土。

不妨回顧中華民國21年(1932)九月發生的「南華文藝」事件。該刊在上海出版,主編曾仲鳴,當時是國民政府要員。不料,「南華文藝」第一卷14期刊出關於穆斯林與豬肉的專文,肆意侮辱、誣蔑穆斯林,激起全國回族極度憤怒

華北穆斯林隨即組成「護教團」赴南京請願,要求政府做到:一,重申民族平等、宗教自由,通令全國行政機關執行有關法律;二,封閉「南華文藝」,主編向穆斯林公開道歉;三,懲罰專文作者;四,保証不再發生類似事件。結果,穆斯林的要求一一落實。

曾仲鳴時年36歲,曾在法國生活了18年,學貫中西。他是黃花崗方聲洞烈士(字子明,福建侯官人,殉國時年僅26歲)的妹夫。他也是汪精衛的超級親,最終出走河內,成為中國軍事委員會調查統計局(簡稱軍統)刺汪行動所誤中的副車。曾仲鳴身敗名裂,固然其來有自,而「南華文藝」污辱回族案,卻可以說天誘其衷的預兆,或者前奏。

且說目前的阿富汗。它無疑是奧巴馬面臨的最險惡的外來挑戰,也是北約能否繼續生存的關鍵因素。大陸旅美學者的責任重大,與眾多資深評論家不可同日而語。

後者可以肆意信口開河。事實上,資深評論家之中,極少有更正錯誤、向觀眾讀者道歉的習慣。旅美學者則必須與美國學者、其他國家旅美學者交流互動,論述靠證據、實事求是,不能憑想像、信馬由韁。

其實,阿富汗今日危局根源,在當年英印殖民當局強行劃定的杜蘭德線,無端將普什圖民族平分,分屬兩國。杜蘭德線一日不廢,阿富汗、巴基斯坦的喪亂就永無止境。同樣道理,麥克馬洪線也是英印殖民當局強行劃定的邊界,一日不廢,印度野心就不斷變本加厲,威脅鄰邦的生存空間。

2008年底,還有李姓女作家憑借香港最重要月刊的篇幅,宣揚這樣的藏獨最新特大怪論:「所謂麥克馬洪線圍繞了西藏的四周,其中有爭議的是麥克馬洪在中國和西藏之間劃出的邊界,中華民國無法接受」云云,居心昭然若揭

杜蘭德線與麥克馬洪線都是怪胎。兩者的存廢都關乎幾個國家的生死關頭,不可忽視。真正的學者應該正視阿富汗歷史,特別是杜蘭德線,以及麥克馬洪線的關聯,才不至於人云亦云,迷途難返。

作 者 是 旅 居 北 美 的 業 餘 文 化 工 作 者

( 時事評論國際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guoduren&aid=28147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