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六道輪迴
2005/08/10 09:06:12瀏覽956|回應1|推薦9

 

輪迴業報兩茫茫,累世修行際路長。

生死涅槃當念破,如如空境萬緣香。

 

輪迴之說,在印度起源於公元前一千五百年左右的吠陀時代,而業力理論則起源於公元前一千年左右。這影響了佛陀的佛法。 

業和輪迴是佛法中極重要的理論,佛教的業和輪迴理論,雖然與印度當時的婆羅門教的業和輪迴理論有所不同,但是從阿含經承襲印度奧義書理論,到無著、世親的唯識建立「種子熏習理論」,業和輪迴的觀念,有極大的修正和轉變。 

業(karma),又稱羯磨,它的理論很分歧。張曼濤所編的「現代佛教學術叢刊」第五十四冊「佛教根本問題研究(二)」,裏面有二十多篇有關業和輪迴的專論,是一本專門談業和輪迴的輯刊。我看完這些文章,還是無了理出一個比較通說的東西。 

一般而言,業是感受某種果報的主體。一般人對佛法業和輪迴的看法是,一生富貴貧賤或智賢愚頑,是受到業的影響。業輪轉三世,前世之業,可以延在今世受報;今世之努力,可能輪轉到來世受果。 

至於六道輪迴,則是若干佛經和民間普遍的觀念。所謂六道,是指地獄、畜生、餓鬼、人間、阿修羅、天。前者是三惡道,後者是三善道。 

在這六道中,為善隨福業而上昇,為惡隨惡業而下墮。雜阿含經上說:「是則邪見,邪見之人,應生二處,若地獄趣,若畜生趣。」大藏經中的「惠遠外傳」中說:「一人死了何時再生,生聞英雄死論福得,隨業受之任地所配,或居地獄或在天堂或為畜生或為餓鬼,六道輪迴無有休期。」禪宗「永嘉集」說:「今之三界,輪迴六道,昇降淨穢苦樂,凡聖差殊,皆由三業四儀,六根所對,隨情造業,果報不同。善則受樂,惡則受苦。」都是緣自此思想。 

業和六道輪迴的觀念,使今世受苦的人們,安於苦受,因苦受而欣然覺得惡業的減輕。對於今世既有的幸運,知是前世所積德,因此警戒自己福分漸少,因而更惜福和努力。此固然有它倫理、道德上的意義和價值。 

然而六道輪迴,怎麼解釋人類何以對前世並無記憶?前世是一個陌生的人,為何今生要對前世負責?如果今生要對前世負責,何以造物者不令今生對前世有記憶?此外,佛家一再強調「無我」,何以對三世的「我」如此地執著? 

此外,六道輪迴怎麼解釋餓鬼和畜生有為善的機會?一頭獅子生而為獅子,依本能而非依可反省的意志行事,牠有可能吃素和不殺生?一個人因惡業而入地獄,在地獄中有何善事可為而使其向上提昇?一個人可能對昨日的教訓都無法記取,為什麼要念念不忘前世或後世? 

在《雜阿含經》有一段經文:

有一次,佛陀住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當時有一位婆羅門到佛陀的住所。

在相互寒喧後,這位婆羅門請教佛陀:「什麼是一切?」

佛陀告訴婆羅門說:「一切者,謂十二入處。眼色、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是名一切。若復說言『此非一切,沙門瞿曇所說一切,我今捨,別立餘一切』者,彼但有言說,問已不知,增其疑惑。所以者何?非其境界故(《大正藏》第二冊九十一頁)。」 

在佛陀的正理中,當下就是一切,一切就是當下。而當下所見所聞,無論是眼色、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就是一切。

一切不是在遙遠的地方,不是在另外一個淨土,不是在令人希冀的來世,而是在當下的生活中。在十二入處之外,另外談一切,那是在談不存在之事。 

然而什麼是「當下」?所謂「當下」,就是《雜阿含經》中所說:「多聞聖弟子於此因緣法、緣生法正知善見,不求前際,言:『我過去世若有、若無?我過去世何等類?我過去世何如?』不求後際:『我於當來世為有、為無?云何類?何如?』內不猶豫:『此是何等?云何有此為前?誰終當云何之?此眾生從何來?於此沒當何之?』若沙門、婆羅門,起凡俗見所繫、說我見所繫、我眾生見所繫、說壽命見所繫、忌諱吉慶見所繫,爾時悉斷、悉知,斷其根本,如截多羅樹頭(《大正藏》第二卷八十四頁)。」 

佛陀教導弟子,對於佛法中的因緣法、緣生法,應有正確的認知,才能悟透宇宙人生之實相。這正確的認知,就是不追求、不懷憶、不留戀前世的生活。不管前世是如何地榮華富貴,如何地悲慘淒苦。同樣的,佛弟子也應不擔心、不恐懼、不懷望後世是否轉世?後世所轉世的人生,是否幸福快樂,抑或悲苦惆悵。此外,佛弟子更不應在今世只念念想著,我前世是何人?誰死後轉生為我?眾生從何處來?往何處去?佛弟子必須像慧劍截斷多羅樹頭一樣堅決,完全不被前世、後世所繫縛,才算正確了悟佛法的因緣觀。 

因此,當下就是不問前世,不求後世,更不管今世與前後世之因緣。只有活在現在,才是一切。即使佛教談「空」,也是「妙有」才是「真空」;非妙有的世界,也只是「假空」。 

在《大正藏》的「碧巖錄」中記載一段禪宗公案:

僧問大龍禪師:「色身敗壞,如何是堅固法身?」

大龍禪師答道:「山開花似錦,澗水碧如藍。」

佛門被稱為「空門」。遁入佛門為僧,被稱為遁入空門為僧。然而「山開花似錦,澗水碧如藍」,才是「真空」,才是一切,才是空的真諦。 

事實上,在人間的當下,就有六道輪迴。以在戀愛中的男孩為例,如果男孩追求女孩,求之不得,輾轉反側,晚上失眠,白天精神恍惚,甚至因遭到拒絕而想自殺。這時候,這個男孩是在「地獄道」。 

男孩如果始亂終棄,女友一個又一個換,始終得不到真正的愛情,這時候是在「餓鬼道」。 

如果女友忽冷忽熱,男孩每天搖擺不定,喜怒無常,這時候這個男孩是在「阿修羅道」。 

如果女友接受了男孩的追求,兩人享受愛情的甜蜜,每天在花前月下過著「只羨鴛鴦不羨仙」的日子,他們是在「天道」中。 

他們結婚生子,一方面日子平順,一方面卻為生活的柴米油鹽而困擾,飽嘗苦樂哀喜,他們是在「人道」中。 

憨山大師在夢遊集中謂:「所謂迷之則生死始,悟之則輪迴息。…所以達摩西來,不立文字,只在了悟自心。」依大乘空觀,業報與輪迴僅世俗諦,在聖義諦,乃須突破二元對立,活在當下。生死即涅槃,涅槃在人間,佛國於斯土。 

天堂只是一種感覺。這世界上每個人都不可能擁有一切,每個人只能擁有自己喜愛的東西。其實每個人都已擁有很多別人所沒有擁有的。 

病人缺乏健康和快樂,有權勢的人缺乏自由和閒暇,富人缺乏安全感,王儲缺乏友誼,名星缺乏隱私,僧侶缺乏異性伴侶。 

而流浪漢擁有自由,煩惱的人擁有閒暇,貧窮的人擁有真正的友誼,即使乞丐也擁有陽光。因此一般人大多擁有健康、信仰、內心的祥和、儉樸的德行、朋友的友誼和親情,其實已經很富有了。 

感覺自已富有,每日以喜悅之心,對天地感恩,對社會貢獻和回報,就是在處在「天道」中。每日寵辱不驚、生活恬淡、娛悅,不為物喜,不以己悲,不受物境和處境的影響,這就是脫離六道輪迴的解脫者。

唐終南山草堂寺宗密述「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略疏註」中說:「諸經論俱說萬法一心,三界唯識。宗途有異,學者罕知」,殊有至理在。

 

 

( 心情隨筆心靈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grotius6033&aid=41772

 回應文章

超強運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前輩有聽過阿賴耶識嗎?
2006/01/20 01:02

正覺電子報

第五節 顯宗之邪見舉例   

一般顯宗的邪見有十個部份:

一、印順導師及其隨學者是邪見:為什麼這樣說?印順導師自己也承認受了藏密應成派中觀影響,他接受了應成派中觀的邪見。他們有兩個最大過失:其一為印順導師本人否定如來藏,不承認《阿含經》中佛所說的阿賴耶識,這樣便成了無因論、斷見論,這是佛所破斥的。

他主張:沒有涅槃本際第八識的緣起性空之法才是真實有的法。他主張緣起性空的法就是一切法皆空,說這才是真實有;這就像有人說:「兔子頭上沒有長角,兔無角法是真實的,因為你不能把它推翻。」兔子本來頭上沒有角,不能推翻否定,因為確實如此。他說一切法都是緣起性空,蘊處界也是一樣,乃至蘊處界所生萬法都是緣起性空;所有人都不能說他講錯。

末世佛法的悲哀正是在此,雖然有很多人覺得他好像不對,可是不對在哪裏?又講不出來,也不知道什麼地方不對。我們評論他這個說法是兔無角法,是戲論--所說不及第一義;因為言不及義,所以是戲論、所以不對。為何是戲論?因為兔無角的法和般若無關。他所講的緣起性空,是個概念、觀念而已,根本沒有緣起性空這個法,依附於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的無常空,所以有緣起性空的現象;猶如「兔子頭上沒有角」,此法是依附於牛有角而說兔子頭上沒有角,若非因為那些長角的動物,就不會說兔子頭上沒有角。猶如兔無角是依牛有角而有,同理,緣起性空法是依蘊處界有而說性空,這緣起性空和第一義諦大菩提道並無關係,只和二乘解脫道有關係。真如佛性才和第一義諦有關係,因為如果否定真如第八識,而說緣起性空,就必定墜入無因論、斷滅論,和第一義沒有關係,他否定如來藏後所說的緣起性空就是言不及義--所說的法沒有觸到第一義諦,這就是戲論,是兔無角的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