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12/09 19:01:58瀏覽820|回應0|推薦20 | |
全球氣候變遷的徵兆非常清楚:冰河融化、春天提早來臨、氣溫上升。美國宇航局戈達德航太研究所年初發表研究報告說,2008年是有氣象紀錄以來第九個最熱的年份。在2008年之前的12年中,有11年的氣溫登上了最熱年份排行榜。雖然全球氣候模式有不少缺陷,但卻是越來越可信了。所有的氣候模式都認為,在未來20年內,地球會繼續暖化至少 最近有諸多令人驚訝的新聞報導,顯見全球暖化對全人類造成的巨大衝擊不容小覷。 亞洲逾10億人口賴以生存的喜馬拉雅山冰河的水源,由於氣候變遷,當地冰河正以驚人的速度融化,40年內大部分冰河可能會消失殆盡,亞洲屆時將面臨致命缺水危機;因全球暖化融解冰山、冰河造成全球海平面正在上升,威脅沿海城市、低海拔島國上數千萬居民。到2100年已沒有多少島嶼適人居,海平面上升威脅上海、紐約、東京、倫敦等沿海大都會;由於北極海冰融化,北極熊難以覓食。在加拿大,被迫吃小熊或同類的屍體,今年報告的案例已有大幅增加。 這些新聞並非危言聳聽,而是每天發生在我們生活之外,但卻不斷發生著的冷酷現實。 儘管地球暖化問題日益嚴峻,世界各國已正視這個問題,也有越來越多的人關注環保問題,但要全球通力協作來應對這個難題,仍然困難重重,其根本原因在於各國都為自己考慮,不願為了全人類的公利而放棄自己國家的私利。 解決全球暖化及溫室氣體排減的問題,其核心在於美國是否積極參與。美國不支持1997年 各國簽訂的“京都議定書”,理由是議定書在遏制減排目標上,僅規範工業國家,卻未規範中國、印度等新興大國。如果美國率先減排,則會增加本國生產成本,最終失去領先性。美國希望發展中國家同步減排,這樣做可以維持其成本競爭力領先差距,保持本國競爭優勢。美國主張各國主動做出承諾,並以“報告並驗證”這種 遵守規範的方法為基礎,來取代可在國際間強制實施的嚴格處罰條款。 為了免受全球抨擊,美國自奧巴馬上台以來,在減排問題上已有所緩和,美國白宮在 11月底,美國和中國相繼宣佈減少碳排放量和抑制排放成長目標,巴西、韓國、印度等開發中國家日前也紛紛做出最新或更明確的減碳或抑碳承諾。美國國家環境保護局(EPA)本周內可能宣佈,把二氧化碳列入“對公眾產生威脅”的污染物的行列。 這些舉措雖提高了各界的期待,但問題是,本次哥本哈根氣候峰會仍存在不同世界國家的“明爭暗鬥”。最根本的是三大陣營的較量:一是歐盟,其次是美國以及其盟國如加拿大、日本等;最後則是中印為首的發展中國家。各國也是各有主張、充滿嚴重分歧。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關於削減溫室氣體排放量的意見肯定會繼續針鋒 相對,互不相讓。 最棘手的議題包括溫室氣體減量與資金援助問題。大多數發展中國家要求,工業化國家在2020年應比1990年減少排放至少40%的溫室氣體。 除了減排標準存在嚴重爭議外,為了鼓勵發展中國家減排,要求發達國家出資扶助發展中國家採取轉型為低碳經濟,並支援對抗氣候變遷的措施。貧窮國家希望工業化國家承諾每年提供約1%的國內生產總之(GDP),相當於四千億美元的資金援助來對抗氣候變遷,但很多發達國家未必掏腰包買賬,比如英國首相布朗 同時,除了發達國與發展中國家的嚴重分歧外,沙特等產油國也希望保障產油國利益,而各類再生能源商則期待協議增加商機;由於林地被視為能吸收空氣中二氧化碳的“碳匯”,因此擁有廣大森林的熱帶國家,正積極爭取金錢獎勵。 具體而言,哥本哈根全球氣候變化峰會最重要的分歧在於以中國、印度為代表的發展中國家堅持的“共同但有區分的責任”原則,能否在會議中獲得以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的認同。 雖然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和貧窮國家有著嚴重的利益衝突,也是達成協議路上的絆腳石,很多長期關注與會國環保表現的專家也持悲觀態度,但哥本哈根氣候峰會將會是一堂重要的“環保課”,通過專家的科學評估、報告,以及貧窮國家舉出切身的實例,會讓各國及民眾更能看到、體會到全球氣候變化的嚴峻性。當然,我們更期待此次全球氣候變化峰會能帶來開創性成果。但即使有新協議仍不足以對抗全球暖化,在峰會結束後地球的新挑戰才剛開始。 ※本文轉載自鳳凰網部落格 |
|
( 時事評論|環保生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