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6/06 12:02:47瀏覽630|回應0|推薦0 | |
營養學才是正確的醫療方向
醫學院只重視教科書的傳授,考試成績好的畢業後就不再進修,只學治療疾病的技術而已,只會看待器官,不會看待人;在學術領域上大都沒有成就,只想猛賺錢,少有成為「明醫」(不是名醫)的。 這些問題的癥結要從醫療教育與醫師養成來檢討,方能澈底找出現存的醫療錯誤重點。
一位住在台中大雅的醫生娘害怕有一天自己也成為病人,所以找我討論如何運用現代治療以外的方法達到身體健康,我回答:「簡單啦,當然有方法,就是整體醫療裡的營養醫學就夠了。」 她回答:「醫生都不懂這方面。」 按照大英百科全書醫學 medicine 的定義: 「醫學是關於疾病的預防、診斷、治療以及保健,在醫師辦公室、保健組織、醫院和診所內進行。除了家庭醫學、內科醫學以及特定的專科,還包括醫學研究、公共衛生、流行病學與藥理學。」 目的就是在進行「疾病的預防、診斷、治療、保健」四個項目,但是國內的醫學教育及培養出來的醫生,差距似乎相當大,醫療政策與醫生完全偏向「診斷」與「治療」,對於「預防」及「保健」完全不關心。 醫學院都不願開授醫學史,因為回顧不到300年的西醫發展,只能用「不堪回首」四字來形容,多少錯誤的醫學理論與醫療方式,總是要在許多人受到直接傷害,才會發現而覺悟。 西醫史就是不斷推翻錯誤醫療觀念的歷史,沒有一部現代西醫書籍能夠流傳而不會被推翻。 反觀中醫理論,隨著歷史的演變,反而歷久彌新,愈能證明其價值,像是《皇帝內經》與《本草綱目》等醫學聖典,沿用迄今仍然是那麼精髓。 分子生物醫學更將細胞的分子加以解剖,探討細胞內遺傳物質染色體 DNA 上基因的表達調控。
所以現代醫學狹隘地認為身體生理機能正常,就是健康。 為了治療生物因素的疾病就發明各種足以殺死病毒、細菌、黴菌、寄生蟲等的藥物,或是使用抗生素、胰島素、維生素、無菌外科等療法,認為病人只要用這些就能夠達到治療效果,然而後來發現這種「實證醫學」的療效只有 25% 而已。 而研究資料也顯示不良生活與飲食方式,所導致的疾病佔所有疾病的 70-80%。似乎道破了現代醫療困境的原因。 英國愛丁堡大學 Jonathan Rees 教授說:「把疾病分成碎片來研究,不等於在治療上也有相應的精確度。」
許多醫學科學家已經清醒了,他們已經看到基因的研究發展所遇到的危機,開始呼籲醫學界應該重視預防的重要。 尤其甚者,醫院為牟取財富,附設如大眾指責的垃圾食物販賣部;大型醫院更有豪華理容院、高消費餐廳來販賣酒、咖啡、牛排等等不利慢性病的食品。 有線電視頻道增多,有些醫生也做起代言人,拿錢為商人說好話。 兩個研究使用同一套資料,但是結論卻完全相反。 說有效的是在過去 5 年間曾接受醫藥公司 160 萬美元補助款的實驗室;而說無效的是一位完全沒有接受醫藥界補助,獨立研究的生物醫學工程師。 拿人家的錢做研究當然要說好話,此種商業化的研究成果絕對會誤導大眾,也是醫德衰退的原因。 醫學之父,希臘醫學家希波克拉底曾寫過一篇《誓言》,為史上著名的醫德專論,在美國凡是醫學院學生畢業前,都必須根據此文寫一篇自己在畢業後,從事醫學工作時在道德觀念、人道主義方面的誓言,才能跨出校門。 「凡傳授我醫藝者必須敬之如父母,作為終身同業伙伴。對方若有急需,我當接濟之。對方的兒女宛如我的兄弟,如欲受業,當免費並無條件傳授之。我願盡已之能力與判斷所及,遵守為病人謀利益之信條,並結束一切墮落及害人的行為,我不得將危害藥品給與他人,並不作該項之指導,雖有人請求也不答應。無論在何處,遇男或女,貴人或奴婢,我的唯一目的即為病人謀幸福,並檢點吾身,不作各種害人及惡劣行為,尤不作誘姦之事。凡我所見所聞,無論有無業務關係,認為應守秘密者,我願保守秘密。」
醫生必須重視醫德修養,尊重職業道德,竭誠為病人診治,並且掌握病人的心理和情緒,方能保護大家的健康。醫學是仁術,不是技術,對病人要關心體貼。
宋代名醫孫思邈說︰「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慾無求,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願普救含靈之苦。」醫生應該摒棄一切雜念,不問年齡老少、容貌美醜、聰明愚蠢、性格特點,不分貧富貴賤,一視同仁,都要發慈悲惻隱之心來精誠診治。 衛生署統計 92 年十大死因為「惡性腫瘤、腦血管疾病、心臟疾病、糖尿病、事故傷害、慢性肝病及肝硬化、肺炎、腎臟疾病、自殺、高血壓性疾病」。 排除自殺一項,其他 9 項中只有「事故傷害」屬於外科,其它 8 項全屬內科疾病。 而這 8 項中,心臟血管方面的疾病就占了4項,總死亡人數超過癌症人數。 所以健康的道理很簡單,做好「食醫」的要件就夠了,希望國人能夠依此建立正確的健康觀念,讓自己免於疾病的痛苦。 標準化的訓練,以動物模式為基礎的研究不應該成為人類特有疾病的病原、病理和心理學的唯一基礎。這樣研究方向注定是錯誤的。 過去醫生偏好藥物的使用和醫技的提高,而現在他們開始認真地重新認識人精神領域的重要性。 在 21 世紀,必須重新審思,回歸「天人合一」的傳統醫療途徑;重新認識「最好的醫師是營 養 醫師」,指導大家如何維持日常健康體魄,不要生病,在精神上能夠愉快,讓大家能夠健康地走完人生。
《張老師月刊》2005年三月號《整體醫療》抗癌防病的心觀念(三) |
|
( 知識學習|科學百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