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歸零,遇見真實》
2019/11/15 15:39:51瀏覽626|回應0|推薦0

一位行腳僧,1648 個向內朝聖的日子

小心間隙

有位英國朋友曾經送我來自倫敦地下鐵的一頂紅帽子紀念品,
上面繡有提醒乘客〈 MIND THE GAP 小心間隙〉金色的字。
我告訴自己間隙也存在於各道之間,存在於念頭和情緒之間。
然而這樣的間隙很微細,很難注意到也很容易錯過。有一次,
訪新加坡時受邀去一間六層高的百貨公司頂層豪華餐廳用餐。

當我們一路搭電扶梯上樓時,我做了一個空隙的有趣白日夢。
想像自己在百貨公司地下室迷路了。焦慮害怕穿梭在發電機、
蒸汽管間,鍋爐嘶嘶作響、活塞震顫、水力引擎聲震耳欲聾。
四周沒窗戶、沒空氣、沒有漂亮的商品可買、沒有出口標誌。

六樓有粉色的大理石地板、玻璃隔牆、開滿鮮花盆栽的陽台。
每週七天、每天電扶梯從地下室的地獄道升到天人住的天道,
再下降返回,恰好可以反映出心境轉換的持續流動。

我們沒辦法只搭一座手扶梯就能從底層直達頂樓,反之亦然,
每到一層樓,我們就必須走下電扶梯,再踏回另一座手扶梯。
就是有個〈間隙〉,我們可能覺知到〈the space in-between
介於之間的空間〉—介於每個念頭之間、介於每種心情之間、
介於每個感知之間、介於呼氣和吸氣之間的空間。

為何間隙如此珍貴?我們看天空,有些雲比另一些雲更明亮,
有些雲更灰暗;移動有快有慢;分散、變換形狀;消融彼此。
突然間雲散開了,在一瞬間能瞥見太陽。雲層散開就是間隙。
那些雲層就是心未經訓練時的正常形式,無止境地投射問題、
抱怨生活、餐點、行程、病痛和過去。

這些念頭源自於我們過往的心理歷程和社會制約條件而生起,
經過欲望、貪念、瞋怒、嫉妒、傲慢等塑造而穿過我們的心。
層層浮雲流動,飄移到心中,再飄走,時而緩慢、時而狂暴,
製造驚奇或激發出恐懼。我們深陷於自我編造的故事情節中,
不嘗試了解雲層背後是什麼;或將 mind-cloud 雲般的念頭,
視為雲層下的本然心 natural mind。但是如果我們留意的話,
就會認識到這個間隙—介於念頭與念頭之間稍縱即逝的空間。

我只是想關掉水龍頭

有學生說:「我只想關掉水龍頭。」描述了我們猴急的經驗—
傾瀉奔流、不曾止息的念頭。但透過覺知,我們可以察覺到,
儘管念頭喃喃自語、看似無止無休,但各念頭之間仍有間隙,
有在間隙空空的時刻和空間,提供認識清明不亂之心的體驗。
在間隙中我們經驗到清淨的感知—無時間、無方向、無評斷。
喃喃自語和記憶的雲層散去,陽光閃耀。

念頭之間的間隙就像呼吸或情緒之間的間隙,能一瞥赤裸的心—
不被偏見和記憶模式障蔽的心。這清新的一瞥讓我們驚愕而覺醒,
提醒我們雲層只是暫時的罣礙,無論見到與否太陽始終光芒萬丈。
由這個間隙了解自己有顆不向外攀緣的心,不執愛恨得失的故事、
榮辱的標籤、房子、人或寵物。心便從困在循環錯誤感知中解脫。

〈間隙〉與臨終的中陰階段沒有清晰界線,都在不斷出現、改變、
轉化、湧現和淡出。若心沒有受困在某特定的道,或執著於身分,
而能啟動和回應各種改變、欣賞無常,就創造出認出間隙的條件。

由間隙連結的明心見性是無造作的醒覺,經歷如地獄的伽耶車站,
以及過去如天界的早期生活,這份醒覺一直陪伴我—此刻就存在,
甚至當我對穢物四溢的馬桶作嘔、渴望受保護、被火車鳴笛驚嚇,
這份醒覺不依賴因緣條件,不因為慈悲或殘忍的行為而有所增減。

〈間隙〉就是赤裸覺知轉瞬即逝的剎那。這個眨眼間的機會,
為我們引介本自具足的本心,讓我們品嘗從困惑解脫的滋味。

就此一刻

我現在就處於中陰—介於已逝去的故我及將產生的新生之間,
投生再投生,處於不可知、不確定和轉瞬即逝的中陰過程。

西藏人把中陰當作心的內在旅程,是在死亡和投生新形體之間的階段。
我們的心失去此生肉體的停泊處,但死亡後可繼續運用到更廣的層面,
其實不必等肉體死亡後才了解投生中陰。多數人常有清醒和穩定感受,
有時候卻又感到自己支離破碎。我們原本拼縫在一起的東西被拆解開,
發現下方地面也塌陷了,無法支撐下去,自己處於兩種心的狀態之間。

在極端情況下,我們會發現自己處於一種完全陌生和可怕的心境之中。
陷落常發生在創傷事件如震驚或劇變出現時,當心碎和失落感產生時,
那麼揪心、意外,打斷自己的熟悉想法。像頭一次走進地獄般的車站。
這斷裂讓我們無法站立,感覺自己在往下墜落。我們拚命努力回地面,
才有安全感、有依靠—我們認為的安全是習慣以錯誤感知來理解事物,
仍是熟悉心理範疇中的一座小島。

〈中陰〉可以解為〈此刻 this very moment〉
此刻的當下是我們對時空的各短暫體驗間的間歇性暫停,
如在兩次呼吸之間的微小停頓,或是在這一個念頭消融、
下一個念頭生起前的小暫停,也可從兩個物體間體驗到,
如兩棵樹或兩部車之間的空隙,也是可作為界定的空間。
或者我們也可將此間隔理解成能讓我們見到色相的空性。

事實上〈一切都處在中間狀態〉。無論這間隔多麽細小,
它一直存在,一直含在這一刻中。世界體系的每個事物,
都存在於與另一事物之間的中間狀態裡。從這個角度看,
專指死亡和投生之間的過渡狀態,便可作為生命循環中,
發生轉變的原型;中陰各階段闡明由死到生標誌性轉變—
those iconic death-to-life transitions 如何出現在日常生活中。


( 知識學習檔案分享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grace127&aid=130866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