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量子天才第二春:精彩人生急轉彎
2019/03/15 11:01:51瀏覽1138|回應0|推薦0

The Second Path:
My Life in the Information Field

我馬庫斯施米可,撰寫本書時48歲。童年時我經常在音樂會中演奏鋼琴;
青年期我曾贏得國際西洋棋冠軍。我鑽研物理和哲學,曾到印度入寺為僧。
今天我住在柏林附近的克拉茲林 Kranzlin 城堡中,
大多時間在琢磨新想法,如何在現實世界實踐這些點子。
有超過 100 位同僚協助將我的理念與產品,
推介給超過 1000 名醫學家、心理學家、建築師、農技專家、
企業諮詢顧問,以及其他各行各業的專業人士。

老天待我不薄,祂給我獨特的生命導師和榜樣,祂讓一群極為特異的人士,
聚集在我身邊,激勵我、推動我繼續努力讓工作更完美。經常有人請教我,
要我更具體談我的工作內涵,特別是信息場;但因這些問題牽涉細節繁雜,
在極有限的時間、空間裡發布的內容實在難讓我講清楚。我們的物理世界,
確實無遠弗屆,我會闡述。

我想將個人過往所見、所想、所學的一切,不論是內觀了悟或外顯的世界,
盡可能介紹給大家。既然有幸習得許多真知洞見,豐盛了我的生活及事業,
所以我責無旁貸,盡一己之力,將這些知識盡量與更多人分享。

這也是條漫長而曲折的道路,而且到現在我都覺得這條路我還沒走完一半。
我誠摯企望本書能豐富您的思想和生命,更祝福您未來一生更繁榮與幸福!
這是一個沒有神也沒有意義的世界?

我的世界觀最重要的基礎乃是認為世界並非由純粹的物質創建及組織而成。
依照現代物理學做的描述似乎就是物質;但我深信要能充分說明這個世界,
必然要假設:這個世界之存在,必因具備有意義的實體來做為基礎與起源。
 
歐洲思想史已平順演進成科學史,一個世紀以來都假設,這個世界的存在,
可以獨立於神和自我的存在之外。這在人類剛從教會教條式影響的思想觀,
及科學觀剛剛開始解放的歷史背景下,是可以理解的。直到文藝復興時期,
教會一直是唯一的思想依歸,規範人們可以或不可以相信什麼。
 
現在科學開始去探索反方向的極限:如果完全忽視與一切事物的靈性起源、
靈魂與神的關聯,這種自然世界的描述與概念可以走多遠呢?這樣的概念,
在科學發展早期太新穎、太實驗性,科學確實無法承受無限探索實相之重;
因此科學變成以物質為本的世界觀反而較受用,沒人去思考它背後的根源。
 
傳統科學遵循的方法使人們不論於外在或內在世界,一切發展都徹底失敗。
外顯社會的失敗是活在工業社會的人們,往往為達成利益最大化這個目標,
不斷用技術征服大自然,破壞生存的基礎;甚至鋸斷自己坐在大樹的樹幹。
內在世界的發展經物理學操縱,只有走入死胡同。我們將再進一步討論。
 
不論是我們的日常生活或科學的失敗,具有相同淵源:早已迷失於來時路,
也不清楚生命的目的和一切事物含義。忘了每個人都是宇宙整體的一部分。
(這是引用愛因斯坦的話)
 
我們不再覺察和感受我們行動後果可能變成什麼。若可以從外部來看自己,
生活方式可能徹底改變。當前雖然我們已在知性和科學上都有長足的進步,
心理上的發展反而倒退。大多數人身處困境而不自知,幾乎如同機器一般,
反覆進行常態動作,來滿足一般日常所需,完全不思考我們的行動及生活,
該擁有什麼意義。

死後生命
有一本物理學書:
《死後狀態 Postmortale Zustande》寫滿複雜的公式。
作者是德國物理學家海姆,要讀懂他的書確實需要大量腦力與知識濃度。
這本書所談的議題對每個人都有吸引力。
人死發生什麼?死亡後又是什麼?所有一切都結束了嗎?
針對這些議題,海姆站在純科學立場不依宗教觀點。
 
起始點很令人信服:人類經驗的實質在任何情況下都不容忽視。
人類擁有覺察和經驗世界的能力。海姆試以科學論述歸納出人類具有感知、
經驗和反應於世界觀及形成世界觀的能力法則。這偉大的論述濃縮於書中。
這論述並非海姆主要的工作範圍,摘錄在 500 頁的手稿中,
卻未公開出版。標題是
《信創語陣-特殊通聯核心 Sintrometrische Maximentelezentrik》
這是難以翻譯的開創性標題,
完全不像是登上任何語言的暢銷書排行榜上!正如標題所暗示的,
海姆覺得他必須創建新的語言來描述他的新發現,
這也就說明了他的書為何難以閱讀。
 
海姆很小心選擇媲美科學〈零基預算〉論述的方式:
假設人類從無知開始。照笛卡爾的假設,應該雙重懷疑我們所有的已知,
檢視留下的究竟是什麼。笛卡爾認為這就是〈我思,故我在〉,
我是有意識的覺知存有,看看究竟我們可以創造出什麼。
 
反思我們自己是具有意識且兼具洞察力的存有,似乎是人找回真我的關鍵。
物質世界及我存在的當下,萬事萬物的短暫存在,只環繞在意識核心外層。
 
魏茨澤克也試圖在他的研究中,盡可能找出人類擁有感知能力的真正起點。
他稱這知識基礎為〈人類經驗的先決條件〉是假設人感知實相的先決條件。
我對生死的信念:我是永恆的意識存有,自無始以來永恆意識存有之一,
也同樣滿足所有其他存有的需要。最引人注目的含義是:死亡並不存在!

黑與白:二元思考
我在高中第一次讀魏茨澤克的書,大學時更加努力研讀。魏茨澤克認為,
我們的所思所想,對應我們體驗自我存在的空間,是彼此具有關連性的;
而人類典型的思惟是二元性:真的或是假的、內部或外部、主觀或客觀。
 
我們感知的二元性似乎是大腦運作的標準模式,在豐富的歷史中顯而易見。
亞里斯多德在 2300 年前就在他的著作中數次修正他的二元邏輯論,
因此,我們通常稱之為〈亞里斯多德式邏輯〉或〈經典邏輯〉。
亞里斯多德在《解釋篇 On Interpretation》指出限制或例外原則,
他說:tertium non datur 沒有第三種可能性,
因未來的未知性及未定性,所以我們不適於討論有關未來的事物。
 
即使是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也呼應二元性
〈尋活還是尋死,真是個議題?
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
當然,這不是個真正的問題。

我們真正的興趣不在是或不是,而是看不見的問題背後到底是什麼?
超越表象的又是什麼?
我們主要感興趣的是不能被簡單描述為〈真或假〉 的,
不是說處於真假之間,
像〈多半是假的〉〈可能〉或〈模糊式邏輯〉的概念。
我是指那些真假並存,非真非假。
意味既肯定又否定,既主觀又客觀的命題。
 
魏茨澤克曾寫道:我們的二元思維必然導致三維物質世界的物理模型。
我們所熟悉的空間包括直線、橫線、垂直線。
愛因斯坦增加了第四維度:時間,
所以從那時起我們一直以四維時空來思考。
所有的主體都是四維時空短暫存在,有開始也有結束,
具有一定尺度和質量;他們總是位於某個時間下的某個地點。
**
空間定義也適用於時間:
所有的主體總定義於某時間點而非同時在兩個時間點,
不會出現無法被時間或空間定義的主體。
這一切都讓我們那麼熟悉與自然,以致很少去想它。
事情的另一面是:這一切我們都太熟悉了,以致四維環境,
也是困住我們時空之監獄。在我們的時間軸即將結束,
就是生命接近尾聲時,通常會變得特別敏感。
印度吠陀形容四維時空為〈杜爾加 durga〉。
dur 意味困難,ga 即走出去。就是很難逃脫它。
杜爾加也有監獄的意思,
同時是管轄物質性能量的女神名字,也意味〈難以到達之處〉。
**
幾乎所有的傳統文化都相信四維世界限制了我們,造成苦難。
因此,不難搞清楚二元論的世界觀確有其不便與不足之處。
簡單的例子是:當我們不只談〈我〉與〈外在世界〉,
把〈你〉也帶進公式中就被綁住了:〈你〉是外在世界的一部分,
同時也像我自己一樣是個有感知的個體。這就是二元性不足之處!
 
典型的東方哲學對二元思維就堅持否定的態度。
《奧義書 Upanishads》一開始就聲明:
在無始之始,既沒有存有,也沒有非存有,
更沒有存有和非存有的共同存在,存有及非存有也不會同時不存在。
 
所有瞭解佛法的人應該知道佛教也否定二元論,
當佛陀討論靈魂的本質時,他說:
「我不相信靈魂存在,也不相信靈魂不存在。
也不相信靈魂既存在又不存在。
也不認為靈魂既存在又不存在是錯誤的。」
 
海姆用讓人容易理解的方式描述,
到底世界的科學定義在此之前如何運作?他說,
我們試圖以定量的數學方式,使用數字來分類世界上的一切事物。
一切事物是物理或物質世界定義的。
但只要你嘗試描述生命歷程就注定失敗。
這其中一定有更多是傳統科學定義所忽略的!
 
我們若頑固使用二元邏輯來描述世界,那麼不可避免將世界分為兩大類:
決定性與偶發性。一切事物都可以解釋為因果原則;
要不就是另一面:那裡的事物沒有原因和理由,一切發生都是偶然的 。
借用愛因斯坦寫給馬克斯玻恩 Max Born 的話說,那裡沒有神,
或者如果有一個神的話,那麼祂是透過擲骰子來做決定的。
 
事實是世界既非三維也非四維,是多維的。也非多少維數可說,
不過,高維可以用來定義或探索神的精神本質或本我。
即使在無限大的維數中,也可能是永恆本我的監獄。
永恆本我的精神本質超出任何邏輯或二元概念。

我們的生命和一切的終點是:實現與整體及神有所關聯的永恆精神本我;
拋棄人世中有條件的感知和有條件的行為。只有對神及眾生無條件的愛,
可以打破心靈和小我的藩籬。

解釋生命
我們停留在進退兩難的處境。
兩種方法都無法解釋所有生命過程的複雜面向。
自然因果律排除任何新創造的可能;
只能解釋已存在的事物轉換成其他形式。
而且機會和巧合無法創造出真正的新事物。
生命中毫無疑問有全新事物產生;
因此必然需要其他有效的解釋模型來描述起源和生命的本質。
**
海姆稱他的模型為組織結構:
在他的模型中將我等感知實體的物理組合層面,
稱為 Alpha 界;生命過是 Beta 層面;
超越生命過程的層面稱為 Gamma 界。
海姆稱這個層面為心靈 psyche,作者認為海姆有點誤導。
因為心靈層面應該賦予生命過程具有意義。
發生超越個人意義的事件和行為,稱為 Delta 界。
Delta 就是原氣,是宇宙整體的精神內涵。
 
海姆在菲里茲—阿爾伯特波普 Fritz-Albert Popp
數十年前就提出《生物光子理論》:
海姆推測較高的組織結構與物質連結互動,是以光為媒介,
藉由 DNA 結構將 Beta 界連接到 Alpha 界。
 
物質和意識;心靈和世界
在過去 7 年裡,我主要的興趣和研究經歷重大轉變:
遠離靈性的研究以及有關物質與意識彼此互動等問題,
轉而想瞭解〈信息場動力學 dynamics of the Information Field〉
及其實務應用,特別是在醫藥領域。從我個人與合作夥伴、
還有客戶的經驗,讓我們瞭解到,
傳統醫學和輔助療法若再應用〈信息場〉的技術,
將可大為有效地幫助人類和社會。
 
完成任務履行我的角色
這是我的中心信仰之一。做為精神存有,絕不能小看我們的世俗生活,
以為這是微不足道或毫無意義。我們需要看到並接受這個事實:
周遭的世界充滿需要我們幫助的人,自己也同樣需要自我幫助。
忽略這個道理的人,就忽略生命的意義,跟忽略死後世界是一樣。
**
成 功
我們每個人都會試圖藉由不同方式來達成自己的目標。真正的成功,
必須回想我們的成就對於他人是否具有意義?
我們必須努力整合四個面向的人格。意味這四個面向要彼此成功整合:
@意願:完全滿足你所有的意願。
@思考:想法和感受都要能與意願調合。
@語言:將你的想法和意圖以話語表達出來。
@行動:付諸行動皆能按照意願、想法和表達的言語。
 
一個企業的成功主要依賴主事者的意識和意圖。
如果在最廣泛的意義上,你負責管理一個企業,就應該問自己:
當我建立或加入這個企業,我的動機與價值觀是什麼?
當面臨危機和困境時,我的意圖是否會改變?如何改變?
 
有一個關鍵期通常是在業務上首次轉虧為盈之際。
若主事者害怕再次失去獲利,那麼害怕之事就一定再次發生。
恐懼乃是靈魂表達犯下錯誤的明確訊號,若你堅持意圖純粹,
而且持續按照意願繼續投資下去,那麼你就會持續獲利下去。
 
財富的能量是個神聖的女性能量,《吠陀》經典稱〈拉克希米 Lakshmi〉。
如果你傷害你的母親、妻子或其他任何女人,就會傷及你與繁榮的關係。
一般來說,一個人事業的成功有賴他與家庭的和諧關係及身邊女性的滿足感。
 
每個人一生都需要平衡你的業力。
如果投入全部或過多精力到某一特定領域,
例如只想從工作盡可能多賺錢,
這過於傾向某一領域會自動從生命的其他領域,
例如家庭提領出〈因果資金〉。做為戰略,
我們需要學習自然法則的生態學,
瞭解和學習因果業報是重要的一課。
 
最重要的因果業報功課往往以非常類似的情境,一次一次出現在我們的生命,
多半時候屢次失敗。只要不明白他們試圖教我們什麼,我們會持續責怪他人,
不思反求諸己找出問題所在,同樣問題就會不斷出現,直到有一天終於理解,
這就是自己的功課,接受並心懷感激、面對並臣服於壞消息而不會憤怒以對。
最美麗、最強大的因果業報蛻變重生例子就是150年前惡魔穴山丘的蓋茲堡
Gettysburg 南北戰爭,倒下的南軍當中,有位後來發現他所寫的禱告文:
**
為了可能的成功,我祈求力量;我卻被賜予軟弱,以便能虛心學習服從。
為了能做更偉大的事,我祈求健康;卻被賜予病痛,以便完成更好的事情。
為了可能的快樂,我祈求財富;我卻被賜予貧窮,以便更為明智。
為了可能的讚美,我祈求力量;卻被賜予虛弱,以便讓我感受對神的需要。
為了可能的生活享受,我祈求豐盛;
卻被賜予生命,以便能享受人生所有的事物。
雖然祈求的事情一件都沒有得到,但卻獲得我所希望的那一切。
除了那個自我的各種要求,我無言的內心祈禱都獲得回應。
我,在所有人當中,真正獲得了最大的祝福。
我這個人如何?我是誰?
 
認知自我這件事是生命中最難的事情之一。
最簡單的層面,如對外貌的滿意也是。
極具吸引力的人往往對自己的樣子不滿,
反而長相普通的人覺得自己特別有吸引力。
每個人都應該思考這是自我覺察中非常容易應付的層面,
只要一面鏡子就可以做到。
儘管如此很多人還是無法面對〈自我評量〉這簡單的任務。
不用提評量自己更複雜層面,是多麼困難,
比如我們的性格,我們對其他人的影響,我們的優點和缺點!
 
我相信我是精神整體的一部分,同時也是一個完整的精神實體。
是一部分也是全部。我必須覺察到我是完整的一部分,不是完整的全部。
我雖非全部,但在自我意識中,單面傾向具有物質的二元性。
我們的路徑最終必須帶領我們實現整體性、走向平衡、
走進我們中間,走進我們的內我。
這種單面傾向在榮格 Carl Gustav Jung 研究中,
恰當描述為關於內向型與外向型,
直覺型/感覺型/思考型/情感型等主題
 
要在不同的性格中訂出分類形態,
坊間有許多定型化的心理測試法可供自我測試。
我也做了自我測試的實驗,然後與榮格的理論原型進行比對。
為了能有好的評量,
也應用我們自己開發的〈信息場系統 Information Field System〉
進行測試比對。實驗的結果一方面很具啟發性,另一方面也很有趣;
而且並非完全無法預期。我強烈建議你做這樣的測試,
可以讓你發掘更多關於自己個性結構的資訊。
**
我的性格類型由四個部分組成:
第一,我是外向型,這是可預期的;
我經常向大批觀眾說話,也喜歡這種經驗;
我愛結識新朋友,並告訴他們我的想法。
第二,我的想法是理論發展的概念。
我會定義類別,將實踐的細節和技術實作留給他人。
第三,我的決定合乎邏輯而非情緒化,可能是因為我傾向理論思考。
第四,我的生活是自發性地,
精心策劃的程序和日常任務對我是困難且不愉快。
這可能是典型的創意人傾向。
 
在榮格的性格特色原型中,以上這些性格特徵被稱為〈發明家〉。
發明家會不斷翻攪新計畫和想法;他們熱情、富創意、理性和靈活。
他們天生好奇而且喜歡不斷開發、測試和改進新事物。
他們總是在尋找各種方法來說服別人自己的計畫和想法。
 
以上說法我完全同意!而且〈信息場〉用 80 個關於內向型與外向型、
直覺型/感覺型相關的問題所分析出的結果,
也顯示出我在外向/感覺相關的問題上有 73% 的傾向,
大致與前面由書面進行 80 個心理測試問題結果相當。
 
〈信息場〉給出的分析更確切:
「外向直覺型讓你努力去發現各種可能性,
在某些情況下可能會有些犧牲。
缺點:當發現似乎不太可能進一步發展時,
你放棄的速度也可能一樣迅速。」
 
這對我是很重要的訊息:
找到能抓住我的想法,持續努力開發此想法的人,做為合作夥伴,
才不會降低我對新事物的興趣與關注。
這種性格往往顯示出,較少去關注自己周圍的環境。
例如我的一些朋友和同事在閱讀本書時,幾乎可以用我的內在之眼,
看到他們心有戚戚地點頭和皺眉呢!
 
僅次於前面所述〈信息場〉分析還有這一段深深打中我心坎:
〈內向直覺型〉占 46%,
正是我自己從廣泛個性特質中所做出的第二選擇。分析上寫道:
內向直覺型通常顯現在對於意識的背景過程感到興趣的人身上。
往往一方面是神秘夢想家和預言家,一方面是未來學專家和藝術家。
他們尋求將夢想融入生活。最後「啟稟大人,沒有其他問題!」

我認為我的使命與人生責任,
是整合我外向型的性格以及我內向型性格。
我人生的前半部集中在外顯事物中彰現自己,
完成特定目標,建造事務、結構和想法。
到現在仍然如此,對我和一起工作的夥伴非常有用且有意義。
但我人生的下半場
將是做出內容來填充至我前半場所建立的架構裡。
 
這就是為什麼我不允許自己過度被外部世界影響或干擾。
一旦開始走向我的第二路徑,我將專注於培養我的內心覺察。
你是否曾想過,走入第二路徑時,你的任務和責任是什麼?
( 知識學習檔案分享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grace127&aid=12514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