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5/17 23:00:43瀏覽366|回應0|推薦2 | |
昨天去欣賞了在中山堂演出的《戲曲梁祝》。 才發現,關於中國文化這一塊領域,我大概從沒有認真去好好檢視一番。 看完《霸王別姬》和《梅蘭芳》之後,對於京劇湧起了一股巨大的問號,也更顯得一知半解,因為之前從來沒去接觸過,連個看『戲』的基礎底子都沒有,更遑論中國五千年文化裡頭所蘊含的博大精深。經年累月的長期歷史,其特色看似單一一元獨大,但是裡頭包裹的又是多元並存的面相。光戲曲按地緣關係就可分為江浙地區的蘇州彈詞、北方的梅花大鼓、崑曲也稱崑劇、擅演才子佳人故事的越劇、八百多年歷史的梨園戲、和源於台灣的歌仔戲。 我也壓根兒不知道今年是《梁祝小提琴協奏曲》的五十周年,更不知道這首如此熟悉又古典的旋律只是個『近代』的產物,即使我每次聽到這首歌都有深深的哀愁感,也真該感謝徐克執導的《梁祝》多年來在我心裡投射出的刻板印象,老早已經將這首旋律定位為讓人潸然淚下、悲哀又完美的愛情典型。 跳出這一口井,真正要到了開始走路之後,才了解到世界多麼遼闊。 值得慶幸的是,就因為我不了解,所以我才能擺脫某種跟『戲曲扯在一起就是老舊』的先入為主觀念,相反地,我反而更想去了解這一塊近年來才又開始復甦的表演藝術。在我小時候常常會在廟會前搭棚的歌仔戲、布袋戲也是,這是華人生活的一部分,更甚者,有些是我記憶連結的一部分。 就如同看小說一樣,看外國的小說,如果是那種『世界文學經典』,老實說,除了翻譯的關係之外,這種『世界經典』說穿了大部分也是英美文學為主流的小說,一是年代和距離跟我們東方的生活相去甚遠;二是少了那麼一點點能夠和讀者發出共鳴的地方,有一種和我們格格不入的隔閡在。以致於,我會發現就算隨便翻翻九把刀之流的小說也會比那一些《簡愛》、《戰爭與和平》、《哈姆雷特》等等的『經典』來的有趣得多了。當然,這些『世界文學』之所以能稱為世界文學也一定有它足以歷久不衰的原因,但是,當你一看到這些書大多是厚厚的一大冊,就現在資本主義所講求的『效率』來說,大多數人應該是望之卻步吧?更別提有人膽敢挑戰《追憶似水年華》這一本厚達七大冊的書了。 話題回到梁祝。 基本上這故事大多數的華人都耳熟能詳(我寧願形容《羅密歐與茱麗葉》是西方的《梁祝》也不願說《梁祝》是東方的《羅》劇),但是昨晚看完各式劇種的演出之後,才發現每一個表現方式都各不相同,互有特色。蘇州彈詞就像古代的說書人一樣,自彈自唱,詞裡行間都充滿江南風味的刻畫細微;而相反與北方大漢性格的梅花大鼓,則是以腔取勝;民族聲樂中用《梁祝小提琴協奏曲》的化蝶(也是我唯一知道的旋律==),詞曲優美,令人神往;崑曲中的《訪祝欣奔》,活靈活現地表現出梁山伯作為一個書卷氣息濃厚,帶點迂腐的讀書人面貌;最後演出時間最長的越劇《梁祝‧樓台會》,短短的一個樓台相會,演出近一個小時,看著台上梁祝二人生離死別、肝腸寸斷,老實說,真的還看不過癮呢! 其實,誰敢看低中國五千年來所蘊藏的文化內涵呢?光是一種戲曲,裡頭的文字與動作就可以研究很深了!依文學價值而言,還有很多可以發現呢!學得不多,但我的的確確是上了重要的一課。 |
|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