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阮若打開心內的門窓
2008/10/05 22:17:44瀏覽574|回應0|推薦13
上禮拜四應巫白玉璽老師之邀,去國家音樂廳聽了一場音樂會(汗顏,這還是我第一次進國家音樂廳),

軍歌比賽之後,就匆匆忙忙地趕著換裝,

一刻也不得閒,亂急章地集合、點名、帶隊出校門、搶捷運(有時候真不解軍人做事為啥總是要把時間在緊要關頭逼的那麼緊,卻也可以為了一整天而無所事事,處在高度緊張和高度鬆懈之間搖擺,這叫什麼來著?「一秒鐘長出三隻手,用一天時間發呆」!),

終於趕在七點半演奏開幕前,抵達了中正紀念堂,

不過,還是沒能搞懂,今天到底是要看那一齣?

等到拿到票、進了場、翻了簡章,

《呂泉生教授紀念音樂會》

「?」

怪哉!這是哪一號人物啊?(諸位朋友,請原諒我的無知==)

把簡章從封面到封底都翻爛過一遍了,

才知道我真是孤陋寡聞,

呂泉生先生創作了那麼多首我們大多都能琅琅上口的經典歌曲,

而我卻連他的名字、生平、背景都寥寥無知,(國小國中音樂課在上什麼?長笛、長笛、還是長笛......)

這才真是過錯。

呂泉生教授,曾擔任實踐家專(現實踐大學)音樂科的創科主任,

早年留學日本的他,自1942年返回台灣,開始了他畢生的民歌採集、編曲、音樂創作與文化推廣工作,《搖嬰仔歌》、《杯底不可飼金魚》、《阮若打開心內的門窓》、《草螟弄雞公》、《康定情歌》等對我們都不陌生歌曲,皆出於呂泉生老師之手,雖然自己對音樂著墨不深,但能夠在這六十年間依然創作不懈(呂泉生老師於08年三月逝世),其對音樂貢獻一生的心血,當真是台灣一代名師!


最近和音樂真是結下不解之緣,

先是看了兩部都和音樂有關的電影,

之後是狂練了三個多禮拜的軍歌比賽,

也才知道,

真正能夠站在舞台上引領眾人目光,

那也不是隨隨便便就可登高一呼,上台演出的,

過程中的努力,那也是台下的人難以心領神會,

所謂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

也因此,我對於能夠上台演出的人,

姑且不論他唱的好不好、演的像不像,

只要能夠站上這個舞台,都是值得敬佩的一群。


禮拜四操演完了在台上的軍歌表演(姑且稱之為〝表演〞),

傍晚,換了我是台下的觀眾,

聆聽這美妙絕倫的音樂饗宴,

第一次進去國家音樂廳,

感覺是多麼莊嚴隆重,

讓我這沒見過世面的鄉下土包子是又驚又恐,

巫白玉璽老師的一曲《杯底不可飼金魚》的確是出神入化,

博得滿堂喝采,

但之後實踐大學的音樂系老師大合唱的《阮若打開心內的門窓》,

才是真正地勾懾了我心,

從小到大,這首歌每次繚繞在耳際,每次都使心中滿滿是溫暖的感情,

但是總是苦於不知作曲者是誰(上網查啊!笨蛋!這就是所謂的不求甚解嗎?),

今天心中盤旋已久的疑惑終於得以解開。(終於,我人生的問號又消去一個==)


這首歌聽在耳裡,總有一股莫名的感動,

對這茫茫的大城市,

我是外地的遊子,

離開了純樸的家園,

告別了心愛的父母,

孤獨總是如影隨形,

心中的那扇門始終封閉,

捲入了塵世喧囂而不自知,

隨波逐流、迷失自我,

所有追逐,到底是像繞著尾巴跑的狗兒一樣,

徒勞無功,自討苦吃。

有時發現,自己孩童時所盼望的快快長大,

等其追尋到的真實─伴隨著更多的悲哀與無力─卻往往是如此不堪一擊,重重地

刻畫在無情的時間所留下的痕跡,每一刀都是如此捉弄人。

但是每當聽到這首歌,心裡頭總無時無刻充滿春天陽光吹拂而來的暖風,

一陣一陣,總會暫時消阮滿腹辛酸

想起家的溫暖、愛包容的熱情、和一張張再熟悉不過的笑臉,

故鄉、家國、親人、朋友、我愛的人與給我溫暖的人,

望你永遠在阮心內。

阮若打開心內的門窓,就會看見青春的美夢。




阮若打開心內的門窓

詞:王昶雄 曲:呂泉生


阮若打開心內的門  就會看見五彩的春光

雖然春天無久長      總會暫時消阮滿腹辛酸

春光春光今何在?  望你永遠在阮心內

阮若打開心內的門  就會看見五彩的春光



阮若打開心內的窗  就會看見心愛彼的人 

雖然人去樓也空     總會暫時給阮心頭輕鬆

所愛的人今何在?望你永遠在阮心內

阮若打開心內的窗  就會看見心愛彼的人



阮若打開心內的門   就會看見故鄉的田園  

雖然路途千里遠   總會暫時給阮思念想要返

故鄉故鄉今何在?   望你永遠在阮心內

阮若打開心內的門   就會看見故鄉的田園



阮若打開心內的窗    就會看見青春的美夢

雖然前途無希望         時消阮滿腹怨嘆

青春美夢今何在?     望你永遠在阮心內

阮若打開心內的窗     就會看見青春的美夢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gp0301&aid=22744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