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9/20 11:25:23瀏覽1145|回應4|推薦37 | |
上週三去觀賞電影《賽德克‧巴萊》的上集《太陽旗》,雖然不是休假日,可是仍然客滿,和三年前去觀賞〈海角七號〉的盛況相同。本文並非要介紹觀後感,而是介紹片名的用字。 關於電影的片名用字,好像喜歡使用「異體字」,《賽德克‧巴萊》是否有使用「異體字」呢?答案是肯定的。到《異體字字典》網站作查詢,結果如下: (1) 賽:部首是「宀」,筆畫數是14,異體字共2字,未使用。 (2) 德:部首是「彳」,筆畫數是12,異體字共52字,使用第5字。「德」字的寫法千變萬化,正確的部首是「彳」,可是有的寫成「亻」部,本片的片名就是寫成「亻」部。至於心上面的一橫,也可以省略,本片的片名到底寫了沒有,很難判定。 (3) 克:部首是「儿」,筆畫數是5,異體字共29字,未使用。「克」字的異體字可以在儿部的右邊加上一點,可是本片的克字,一點是介於「克」與「巴」之間。因此,本片的克字,可以說沒用到異體字,但克的異體字是可以加上一點的。 (4) 巴:部首是「己」,筆畫數是1,異體字共1字,未使用。 (5) 萊:部首是「艹」,筆畫數是8,異體字共9字,使用第3字。「萊」字是艹加來,來是木加二個「人」,但來的異體字可寫成木加二,即二個人字皆用「一」畫代替。 《賽德克‧巴萊》發生的地點是霧社,查閱辭典,霧社,詞義是地名,位於南投縣東北的仁愛鄉,濁水溪上游,地處中央山脈中段;山岫(ㄒㄧㄡˋ)間雲霧繚繞,遍植梅、櫻樹,每至盛開季節,蔚為一片花海,美不勝收,故有「櫻都」的雅號,為著名的遊覽勝地。 《賽德克‧巴萊》的故事背景是霧社事件,查閱辭典,霧社事件,詞義是日治時期霧社泰雅族(賽德克族:筆者註)部落的抗日事件;日人治臺期間,實施「理蕃政策」,高壓歧視部落,部落族人怨憤至深;昭和五年(西元1930)因日警吉村在婚禮上羞辱頭目之子,之後莫那魯道率領族眾,趁舉行運動會時襲殺日軍﹑警百餘人;日軍調兵圍剿,莫那魯道負險頑抗,但勢孤力窮而失敗自殺;事至十二月初結束,計五十多天;臺灣光復後,政府立碑供人追思憑弔。筆者曾於1988年到霧社,憑弔莫那魯道紀念碑。 以前我們說原住民共有「九族」,他是臺灣原住民族舊有之統稱,包括(1)阿美族、(2)泰雅族、(3)排灣族、(4)布農族、(5)卑南族、(6)鄒族、(7)魯凱族、(8)賽夏族、(9)雅美族等九族。後來政府認定之原住民族又增列太魯閣族、撒奇萊雅族、邵族、噶瑪蘭族及賽德克族等五族,成為十四族。當時增列賽德克族,大家都很陌生,如今隨著電影的熱映,該族已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了。 片名的寫法,是觀眾對該部電影的第一個印象,如果用正體字的楷書寫成,可能會顯得沒有特色,所以《賽德克‧巴萊》使用了「異體字」,但可以說用了二體個異體字,也可以說用了三個。認識了這一部史詩般的電影,就可更加認識賽德克族、霧社和霧社事件。 [相關閱讀] (2) 從《異體字字典》網站認識「德」的異體字:http://dict.variants.moe.edu.tw/yitia/fra/fra01302.htm (3) 從《異體字字典》網站認識「克」的異體字:http://dict.variants.moe.edu.tw/yitia/fra/fra00273.htm (4) 從《異體字字典》網站認識「萊」的異體字:http://dict.variants.moe.edu.tw/yitia/fra/fra03507.htm [參考資料] (1)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2)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
|
( 知識學習|語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