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奧地利《維也納》-藍色多瑙河:音樂之都的700年帝國興衰 【奧地利.維也納】浮光片影
2023/04/15 08:20:33瀏覽3197|回應0|推薦42

1900年8月14日,時值光緒26年,《八國聯軍》攻進了北京城。北京到了15日晚上大致上已經全部淪陷,當晚慈禧太后、光緒帝和親貴大臣在董福祥護衛下倉皇離京(嗯,然後慈禧太后還有時間把珍妃塞到了井裡才上路,真是好棒棒),一路逃到了西安,美其名為「西狩」。慈禧太后這一場什麼獵物也没狩到的「西狩」狩了1年4個月。1901年9月7日清政府派慶親王奕劻和李鴻章與十一個國家簽訂《辛丑條約》,結束了清政府在當代最大的耻辱。1902年1月8日慈禧和光緒才「兩宮迴鑾」回到了北京。

當時攻進北京城的是《八國聯軍》,但是簽訂《辛丑條約》却有十一個國家。《八國聯軍》是英國、美國、法國、德國、俄羅斯、日本、奧匈帝國、義大利。但是簽訂《辛丑條約》時比利時、西班牙和荷蘭這三個國家也以受害者的身份進來分一杯羹。當時的義和團是烏合之眾,但是最早攻進北京的《八國聯軍》其實也不是組織得很好的統一陣線(只能說清廷實在是太肉脚了,不堪一擊)。那時候從天津進到北京的部隊其實只有7國,在大約16000人的部隊裡以日軍的8000人最多,俄軍的4800人居次。奧匈帝國的50人和義大利的53人根本就是來沾醬油的。英軍和法軍裡還以他們當時殖民地的印度兵團和越南兵團為主。後來出任聯軍總司令的德軍陸軍元帥阿爾弗雷德·馮·瓦德西Alfred von Waldersee根本一直要到9月才率領德軍抵華。而當時《八國聯軍》裡的「國家」有的現在已經不存在了,比方說那個只有出了50個人來意思意思的《奧匈帝國》Austro-Hungarian Empire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因為戰敗而解體,如今已經分成了奧地利和匈牙利兩個國家。

《奧匈帝國》存在的時間本來就不長,總共也就歷經了2個皇帝,國祚僅僅51年。但是這並不表示它不重要。要講《奧匈帝國》就不得不先講主控《奧匈帝國》的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Haus Habsburg。《哈布斯堡王朝》是歐洲歷史上最為顯赫的王室之一。這個家族起源於瑞士的《哈布斯堡城堡》Habsburg Castle(德文:Schloss Habsburg)。自從1273年魯道夫一世Rudolf I當選《神聖羅馬帝國》Holy Roman Empire的皇帝開始,這個王室不但出任過《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是奧地利的皇帝,更同時保有其它歐洲國家區域國王的頭銜。1864-1867年間的《墨西哥第二帝國》Second Mexican Empire更在法國皇帝拿破崙三世Napoléon III的慫恿下讓當時《奧匈帝國》的皇帝法蘭茲·約瑟夫一世Franz Joseph I的弟弟馬西米連諾一世Maximilian I成為墨西哥的皇帝(驚)。

這個家族縱橫中歐超過700年。中間在1740年因為没有男嗣而由瑪麗亞·特蕾莎Maria Theresa和法蘭茲一世Franz I的婚姻結合開啟了兩個家族合併的《哈布斯堡-洛林王朝》Haus Habsburg-Lothringen。《哈布斯堡-洛林王朝》這一脈在1806年因為法蘭茲二世Francis II戰敗給法國的拿破崙而正式解散了國祚千年的《神聖羅馬帝國》。到了1867年時由法蘭茲·約瑟夫一世Franz Joseph I成立了《奧匈帝國》。《奧匈帝國》基本上是一個二元君主國,由《奧地利帝國》和《匈牙利王國》組成,兩個國家在名義上是平等的,但是實際上你光看一個是「帝國」,一個是「王國」,就知道《奧地利帝國》的《哈布斯堡王朝》還是實際上的皇帝。《奧匈帝國》存在的時間基本上就是清未民初的期間,剛好趕上了《八國聯軍》。對此《清史稿》上對《奧匈帝國》有很詳盡的描述:

奧匈帝國(Österreich-Ungarn;Ausztria-Magyarország)是歐洲歷史上的一個立憲制二元君主國,由奧地利帝國和匈牙利王國組成,其建立源於1867年奧匈折衷方案,1918年因第一次世界大戰戰敗而滅亡。奧匈帝國由哈布斯堡王朝統治,奧匈雙方在法定意義上是平等的,兩國在立法、行政、司法、稅收、海關、鑄幣等領域分別享有自主權,外交和國防事務統一由帝國的中央政府處理。奧匈帝國是當時世界列強之一,國土地跨東歐、中歐和南歐,面積為歐洲次於俄國的第二大國,人口總數居歐洲第三,次於俄國和德國。

成立《奧匈帝國》的法蘭茲·約瑟夫一世是《哈布斯堡王朝》史上在位最久的皇帝。他不但在《八國聯軍》時入侵北京,更在1914年時更因為《奧匈帝國》的皇位第一順位繼承人法蘭茲·斐迪南大公Archduke Franz Ferdinand of Austria在《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Bosnia and Herzegovina的《塞拉耶佛》Sarajevo視察時被《塞爾維亞王國》Kingdom of Serbia的民族主義狂熱分子刺殺身亡而掀起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一次世界大戰《奧匈帝國》戰敗之後王室才於1918年被《德意志-奧地利共和國》Republic of German-Austria取代,隔年改為《奧地利第一共和國》First Austrian Republic。當時法蘭茲·約瑟夫一世已於1916年去世,繼任的末代皇帝卡爾一世Karl I被迫退位,王室成員流亡海外,《哈布斯堡王朝》才正式告終。

《奧地利第一共和國》在1938年3月12日時被希特勒出兵兼併,史稱Anschluss。這也讓奧地利在兩次的世界大戰裡都不幸地要和德國站在同一邊。奧地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一直被盟軍佔領監督,一直要到二次大戰結束10年之後的1955年才正式成立了當前的《奧地利第二共和國》Second Austrian Republic。

國際的政治局勢本來就分分合合,大家以自身利益為重。你看《八國聯軍》裡的那八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有多少當時的盟友化友為敵,在當代有多少仍然是敵對的狀態(俄羅斯,講的就是你)。維也納作為《哈布斯堡王朝》在中歐的政經權力中心,在近代又歷經了兩次世界大戰的黑歷史,它雖然因為海頓,莫扎特,貝多芬,舒伯特,約翰·斯特勞斯父子等等的音樂家而被譽為《音樂之都》,但是你如今來維也納其實看的更是《哈布斯堡王朝》700年的帝國興衰史和奧地利在近代兩次世界大戰裡的尷尬地位,以及它在全球政治勢力牽一髮而動全身的局勢裡如何成為政治風暴中心的一段歷史。(奇怪了,別人家貴婦們玩維也納寫的都是什麼音樂之都啊,歐洲最美麗的城市啊之類的,怎麼到我的手裡寫起來就變成了歷史小教室~搔頭。)

《霍夫堡皇宮》The Hofburg的《聖米歇爾門》Michaelertor外一輛在等待客人的觀光馬車。《霍夫堡皇宮》是《哈布斯堡王朝》Haus Habsburg在維也納的冬宮,而《聖米歇爾門》之所以會有這個名字是因為對面那座《聖米歇爾教堂》St. Michaels Church。

《新皇宮》The Neue Burg前面廣場上的歐根親王Prince Eugene of Savoy騎馬雕像。《霍夫堡皇宮》歷經各朝各代的擴建,形成了它目前包含了18個建築羣,19座中庭,2600間房間,佔地高達24公頃的巨無霸歷史建築區域。《新皇宮》是《霍夫堡皇宮》在歷史上的最後一個擴建工程,一直到1913年才完工。

《奧地利國家圖書館》Austrian National Library的大廳State Hall裡精美的穹頂畫。這座大廳就在《霍夫堡皇宮》裡,它的前身是在1723-1726年落成的《宮廷圖書館》。

《維也納藝術史博物館》The Art History Museum Vienna瑰麗的八角型中庭穹頂。這座博物館目前有不少重量級的收藏。像是荷蘭畫家老彼得·布勒哲爾Pieter Bruegel the Elder在1563年依舊約聖經《創世紀第11章》裡的故事描述當今世界不同語言來源的世界級名畫《巴別塔》The Tower of Babel就在這裡。

那座美麗的八角型中庭裡有一座咖啡館。在這裡喝咖啡也太幸福。

《熊布朗宮》(《美泉宮》)Schönbrunn Palace和它自己的倒影。

《熊布朗宮》是《哈布斯堡王朝》的夏宮,也是全維也納最出名的一個景點。它裡面有著美麗的花園和園林。

一輛觀光馬車行經《熊布朗宮》的《羅馬遺址》Roman Ruin。這座《羅馬遺址》比較好笑的是它是建於1778年的一座「僞」遺址,純粹就是蓋來當作造景的。不過人家到現在也一樣是數百年的古蹟了。

《熊布朗宮》在山坡上的Gloriette和它在水池裡美麗的倒影。

《熊布朗宮》相當大,裡面包括了全世界現存最老的動物園《熊布朗宮動物園》Schönbrunn Zoo和這座美麗的《熊布朗宮棕櫚溫室》Schönbrunn Palm House。

《熊布朗宮》的花園和宮牆外的教堂Maria Hietzing相映成趣。

一抺春意背後的《貝爾維帝宮》(《美景宮》)Belvedere Palace。

《貝爾維帝宮》原是歐根親王Prince Eugene of Savoy的夏宮,後由瑪麗亞·特蕾莎Maria Theresa購入。它目前除了美麗的花園之外還是座美術館,裡面有奧地利國寶級畫家古斯塔夫·克林姆Gustav Klimt出名的《吻》The Kiss(德文:Der Kuss)。

《貝爾維帝宮》分為《上貝爾維帝宮》Upper Belvedere和《下貝爾維帝宮》Lower Belvedere兩幢建築。這是《下貝爾維帝宮》裡一片金光閃閃的《金屋》Golden Room(没有藏嬌,只有一個攬鏡自拍的傢伙)。

維也納老城區裡最顯著的地標《聖斯德望主教座堂》St. Stephens Cathedral和它雄偉的南鐘樓。

在《聖斯德望主教座堂》不遠處的《黑死病紀念柱》The Plague Column (Trinity Column)。這根在1694年落成的紀念柱是由《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利奥波德一世Leopold I建來紀念之前在維也納爆發的黑死病中死去的人們。 

《聖伯多祿教堂》St. Peters Catholic Church裡生動的雕刻。《聖伯多祿教堂》就在《黑死病紀念柱》不遠處,它目前的巴洛克風格建築一樣也是利奥波德一世Leopold I在黑死病大流行之後發願重建的。

《卡爾教堂》(《聖嘉祿堂》)St. Charles Church在水池裡的美麗倒影。《卡爾教堂》落成於1737年。它起造的原因也和黑死病有關。《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卡爾六世Charles VI在1713年歐洲的黑死病大流行結束之後決定要建一座教堂獻給和他同名的主保聖人,同時也是瘟疫病人的守護神聖嘉祿·鮑榮茂Charles Borromeo。

維也納作為《神聖羅馬帝國》的權力中心數百年,最不缺的就是華麗的教堂。這是《耶穌會教堂》The Jesuit Church的內部,有著相當夢幻的粉紅色以及綠色的螺旋型大理石柱。

在Burggaten裡的《莫札特特雕像》Mozart Monument。維也納是出名的《音樂之都》,有不少出名的景點都和音樂有關。

華麗的《維也納國家歌劇院》Vienna State Opera。這幢在1869年落成的歌劇院首演時當時的皇帝法蘭茲·約瑟夫一世和皇后都親自出席,當晚的歌劇曲目正是莫札特的《唐璜》Don Giovanni。

Wiener Musikverein音樂廳裡金碧輝煌的《金廳》The Golden Hall。這裡不但是世界知名的《維也納愛樂》Vienna Philharmonic的家,也是很受觀光客歡迎的《莫札特音樂會》Mozart Concert表演場地。

維也納有著帝國的輝煌,也有在兩次世界大戰裡都站錯邊的黑歷史。這是由英籍藝術家Rachel Whiteread設計的《納粹大屠殺紀念碑》Judenplatz Holocaust Memorial (Nameless Library)用以紀念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被納粹屠殺的奧地利猶太人。

這座紀念碑上面寫著的niemals vergessen是英文裡的never forget,也就是「永不忘記」的意思。這也是一座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紀念碑,因為這座紀念碑所在的位置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曾經是惡名昭彰的納粹德國秘密警察《蓋世太保》Gestapo在維也納的總部。

在出名的《阿爾貝蒂娜博物館》Albertina對面還有這一座1988年時由藝術家Alfred Hrdlicka設計的《反戰及反法西斯紀念碑》Memorial against war and fascism。

這座紀念碑由多座雕刻合組而成,紀念在奧地利的黑歷史中因為戰爭和法西斯主義而失去生命的人們。

這是中國的國民政府(當時還是蔣介石的國民政府)在維也納的總領事館舊址。它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扮演了一個感人的故事。在1939-1940年期間任職總領事的外交官何鳳山Ho Feng-Shan基於人道主義,他不顧上司駐德大使陳介(當時的奧地利已經被希特勒兼併)的反對,發出了無數的簽證讓在奧地利的猶太人得以逃離奧地利前往上海。納粹當局後來以總領事館原屬猶太人房產為由而没收總領事館。國民政府拒絕繼續出資租房後,何鳳山自掏腰包租下一間小公寓,繼續以總領事館的名義發放簽證,以致於1939年4月時他被外交部記過一次。他在後來被稱為「中國的辛德勒」。

現在這個舊址的牆上有兩塊碑文記念何鳳山和這段歷史。這是英文的碑文。

這是德文的碑文。何鳳山後移居舊金山,並且在1997年以96歲高齡於舊金山去世。

《蘇聯戰爭紀念碑》Soviet War Memorial。它用來紀念在1945年第二世界大戰時的《維也納戰役》Vienna offensive中犠牲的蘇聯軍人。那一場戰役歷時一個月,最終蘇聯的軍隊代表盟軍從納粹德國的手裡收復維也納。

《蘇聯戰爭紀念碑》水池裡的一道彩虹。

一幢房屋牆上種族意識很強烈的壁畫。但願奧地利在這新的時代裡能夠走向一個更為包容和種族多元代的社會吧。

看完了沈重的戰爭議題,來看看美麗的維也納市容吧。來的時候正值鬱金香花季,到處都是這樣的美景。

《蘇格蘭教堂》Scots Church優雅的鐘塔和前面大街上的《奧地利噴泉》Austriabrunnen。

《城市公園》Stadtpark裡河岸邊的一整排巨嬰級藍色花瓶。

一座德國文學家約翰·沃夫岡·馮·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 (1749-1832)的雕像。你可能不知道歌德是誰,但是你一定聽過他的作品,因為我們耳熟能詳的《少年維特的煩惱》The Sorrows of Young Werther和《浮士德》Faust等等文學巨著就是他寫的。

一幢歷史性建築在夕陽下的光影。維也納在那個時期的建築設計很喜歡用女性形象的雕刻當作門柱。

維也納出名的老旅館《帝國酒店》Hotel Imperial裡雄偉的大廳。這幢建築原是王子Prince of Wuerttemberg的宅院。它在1873年的《維也納世界博覽會》Vienna Worlds Fair時被改造成《帝國酒店》至今。目前它是《萬豪酒店集團》Marriott旗下的《豪華精選酒店》The Luxury Collection Hotel之一。

《分離派展覽館》Secession屋頂上那顆以金屬花瓣組成的大球。1897年時維也納出名的畫家古斯塔夫·克林姆Gustav Klimt等人組成的《維也納分離派》The Vienna Secession組織掀起了維也納近代最重要的《新藝術運動》Art Nouveau。它不但為後世留下了不少重量級的畫作,也留下了這幢出名的展館。

《新藝術運動》Art Nouveau也影響了維也納往後一整個世代的建築風格。圖為在《聖斯德望主教座堂》St. Stephens Cathedral旁一幢外牆上畫滿彩繪的建築。

出名的《天使藥局》Engel Apotheke外高舉藥杯的天使。

Otto Wagner設計的Majolikahaus and Medallion House大樓牆上的繁花盛開。

我們這次住的《維也納柏悅酒店》Park Hyatt Vienna所在的建築原是一幢於1913-1915年間建成的Lower Austrian Escompte Bank銀行總部,它裡面的餐廳The Bank Brasserie & Bar是由原銀行大廳改造的,這個美得驚人的空間便是維也納《新藝術運動》的極致。

這座建於1914年的Ankeruhr (英文:Anchor clock)時鐘也是當時風格的代表作之一。它有12個歷史人物會在鐘面轉圈,每一個小時出現一個人物。不過正午時這座時鐘會加碼大放送,這12個人物會一口氣轉一圈。

長江後浪推前浪。近代的《百水先生》Friedensreich Hundertwasser所設計的《百水公寓》The Hundertwasserhaus和《百水博物館》Kunst Haus Wien. Museum Hundertwasse更成了大家來維也納一定要朝聖的地方。《百水先生》以厭惡直線聞名。圖為他的《百水博物館》外牆。

大街上的一幅彩色拼貼磁磚。

一家冰淇淋店的粉紅少女心花牆。

我這次來的時候正值復活節期間。復活節在維也納是件大事,到處都有這樣的《復活節市集》Easter market。

他們在復活節期間還吃這種傳統麵包,上面那顆紅蛋是真的紅蛋耶(人家比較想吃豬脚麵線啦)。

說到吃,新時代裡我們台灣的國飲當然也不能缺席。一整排的招財貓在一家奶茶店的櫥窗裡招財進寶。

2001年時由往昔的皇家馬廄改造的《維也納博物館區》MuseumsQuartier裡出名的博物館雲集,包括了《列奧波多博物館》Leopold Museum。不過重點是我來的時候竟然有人在《維也納博物館區》外發這麼粉紅少女心的氣泡酒試飲樣品。真的是只有歐洲能超越歐洲(笑)。

一個服裝人偶模特兒叉著腰在看櫥窗外的人生百態(咦,角色是不是有點顛倒惹)。

要傷害大家一起來傷害啊,兩個更貼近真實生活的人偶(不解釋)。

古斯塔夫·克林姆Gustav Klimt出名的畫作全都被3D化當作商品在賣了,包括他那幅舉世聞名的《吻》The Kiss(德文:Der Kuss)。

一個在外牆上變戲法的魔術師。

櫥窗裡一隻舉著燈泡的袋鼠。袋鼠其實常常在奧地利被當作是觀光客的笑話,因為奧地利Austria和澳大利亞Australia僅僅差了兩個字母,很多人常常會唸錯。我在維也納就常常看到賣給觀光客的搞笑紀念品上面寫著「我們這裡没有袋鼠」(感覺有點哀怨)。

一家書店櫥窗裡的海報。没想到維也納人也瘋《七龍珠》和《海賊王》。會看《七龍珠》和《海賊王》的小孩不會變壞,想來奧地利的下一代一定會好好的(要幸福哦)。

**不論是要轉方向盤還是要轉大人,用耐心等來的酒會更陳年**

延伸閱讀:大頭熊感性看世界 西歐

延伸閱讀:大頭熊感性看世界 中歐

延伸閱讀:大頭熊感性看世界 南歐

延伸閱讀:大頭熊感性看世界 北美

延伸閱讀:大頭熊感性看世界 中美

延伸閱讀:大頭熊感性看世界 南美

延伸閱讀:大頭熊感性看世界 東北亞

延伸閱讀:大頭熊感性看世界 東南亞

延伸閱讀:大頭熊感性看世界 中東

延伸閱讀:大頭熊感性看世界 非洲

延伸閱讀:大頭熊感性看世界 大洋洲

想追蹤文章按這裡就對了!

@AndyTsaiGB

更有男人騷味的大頭熊在GQ

來和大頭熊臉書換帖當個酒肉朋友啦!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gloomybear&aid=175001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