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聯合報 創報 60歲生日】關鍵時刻 不批「東廠」 反護貪腐科技決策架構 2011/9/17
2011/09/17 09:12:57瀏覽371|回應1|推薦1

太值得引人深思

剛批完...

引用文章「總統有任期,報紙無任期」: 不批當權無任期「東廠」, 政媒共享無任期利益 !? 2011/9/16 

*****************

隔天馬上

【聯合報 創報 60歲生日】關鍵時刻  不批「東廠」 護貪腐科技決策架構 2011/9/17

報載 科技決策架構應歸零思考【經濟日報╱社論】 2011.09.17

請鬼(東廠)開藥單,國家科技政策及資源分配的掌控, 由它的左手 換到它的右手。
http://blog.udn.com/glee/5598290
這叫"我國主管科技政策及資源的管理架構明年將出現重大變革"嗎?
「總統有任期,報紙無任期」: 不批當權無任期「東廠」, 政媒共享無任期利益 !? 2011/9/16
http://udn.com/NEWS/OPINION/OPI1/6595328.shtml
*******************
科技決策架構應歸零思考【經濟日報╱社論】 2011.09.17
http://udn.com/NEWS/OPINION/OPI1/6595328.shtml

行政院第一階段組織改造即將上路,我國主管科技政策及資源的管理架構明年將出現重大變革。一如行政院科技政務委員朱敬一所言,組織改造後就是歸零,現在是討論該怎麼做的好時機;更何況,在世界主要競爭對手不斷增強科技創新研發力道及密度之際,台灣如何達到「科技創新強國」的境界,並能創造出讓經濟、社會及產業各層面都有感的成果,更是一個攸關我國產業轉型與競爭力的重大課題,決策架構的調整自是關鍵。
 
從產業發展的需求觀察,科技政策形成與治理機制,以及科技研發與產業應用兩者間,具有高度的連動性;科技政策的形成必須契合產業創新的需求,並能針對前瞻性的產業發展給予即時支持。想要達成這樣一個目標,預算資源配置的安排、效益評估指標的設定,乃至於回饋修正機制等治理議題,也需要相互搭配,而這都繫乎決策架構的效能。
 
在現行架構下,我國科技政策是由非正式、任務編組的行政院科技顧問組,協助科技政務委員研擬規劃施政目標,而由國科會負責科技發展策略的研擬、計畫審議及資源分配等工作,主要屬於上游基礎研究的推展;經濟部、農委會等其他涉及科技研發的部會則負責推動及成果管理,歸之為產業應用層級。
 
在這個雙層次、多部會的架構下,跨部會協調機制的效能高低,就會影響整體科技政策方向與經濟、產業觀點的統合度;但是,被賦與此一任務的科顧組,其功能性卻是隨著行政院長、科技政委的更迭而不同,當年一手推動科顧組成立的李國鼎與時任行政院長孫運璿的合作及對科技發展的重視,發展出了現今的資訊科技產業,但其後似再難有出其右者,科顧組甚且還曾被業界批評功能式微,亦可想見政策形成與產業需求間的巨大落差。
 
此一落差的成因之一,即在於預算資源的分配。例如國科會的科技預算規模遠超過其他部會,但其支持的科技創新研究,主要集中在學術性基礎項目,投入應用及產業技術發展的比率僅占7%。其他如經濟部等也有科技業務的部會,雖有相當比重的預算投入應用及產業技術研發,但其預算常因產業動態議題的出現而遭到排擠,並因預算編列須在一年前提出,也失去對即時性創新研發需求的調整彈性。因此,如何強化產業發展在科技政策及資源分配的考量,並消除科技創新成果產業化的障礙,將是影響創新與競爭力的關鍵,也是新決策架構須考量的事。
 
至於新決策架構,依據行政院組織法,科顧組將轉型為正式編制的行政院科技會報,國科會則將改制為科技部。在新架構下,行政院科技會報將負責整體科技發展政策的統籌規劃、科技資源的分配,以及重大科技發展計畫的審議及管考;科技部則將成為科技政策的執行單位,並負責推動基礎及應用科技等研究。此一調整的積極意義,是要強化跨部會統合協調機制,提升基礎研究與產業應用的接合度,讓整體科技政策的形成定於一宗,但因實質上是收回預算資源的配置權及管考權,相關各部會,尤其是科技預算規模最大的國科會不免擔心資源流失、大權旁落,也因此使新架構出現爭議,讓組改還沒起步就問題重重。
 
科技政策的形成及治理機制,必然涉及預算資源的分配,而且是關鍵的一項,但它是決策機制調整之後的結果而非原因,現今倒果為因,讓決策機制的調整一開始就因預算該怎麼分而卡住,顯示各部會的本位主義未除,當前台灣整體科技政策遲遲無法有效推展,也就不令人意外了。如果各科技部會主事者都不要想像自己是明年新位置上的那個人,或許較能更公允地看待、討論這個問題。
 
【2011/09/17 經濟日報】

( 時事評論媒體出版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glee&aid=5647789
 引用者清單(1)  
2011/10/24 09:03 【★★ 李深耕 虛擬世界的虛擬信賴 ★★】 【凸槌 有理!? 經濟日報╱社論】 前進吧!「東廠」 智庫!? 2011/10/24

 回應文章

李深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營養午餐 校長收回扣的弊案,是不好社會風氣的產物。
2012/01/02 21:36

營養午餐 校長收回扣的弊案,是不好社會風氣的產物。
搞不清楚 媒體社論要 認為營養午餐是國民教育的一環!?
明明 利益要迴避 不收回扣 是國民基本教育的一環,媒體卻不提。 當人人懂 利益要迴避 不收回扣,會有如多的學校營養午餐弊案嗎? 會有媒體不知要與政府保持適當距離 才能擔起監督政府之責嗎? 會有私財團法人 被批有如科技東廠 的利益不迴避問題 但卻即使政府組織改造仍 長期掌控國家資源及分配嗎?
營養午餐 校長收回扣的弊案,是不好社會風氣的產物。媒體社論把營養午餐是國民教育的一環 當主軸來談,是非常膚淺,而且沒有點出現政府及社會風氣的大問題!?
********************
營養午餐是國民教育的一環【聯合晚報╱社論】 2012.01.02
http://udn.com/NEWS/OPINION/OPI1/6819030.shtml

營養午餐弊案越滾越大,多位校長遭到起訴,誠令人遺憾。台灣實施營養午餐約有近40年歷史,但規範不明確,似乎只是學校幫家長解決為學生做便當的麻煩。因而營養午餐好像不過是另一種需要招標的「工程」,也就滋生了其他工程可能發生的回扣問題。
 
弊案必須清查,杜絕不良風氣,但追根究柢,應趁此機會徹底檢討營養午餐的定位。如果根本就將營養午餐定位為國民教育的一部分,則財源、收費、供應商的資格和契約條件等問題,就可以整體規畫和規範了。
 
從經費面看,有家庭繳不起營養午餐費,一直被拿來當作社會貧窮問題的指標之一。前行政院長劉兆玄任內,曾經承諾補助縣市政府實施免費營養午餐,但最終未能實施,據說關鍵是在「排富」,擔心資源排擠。所以目前營養午餐只補助低收入戶學生。但有沒有想過,這些受補助的學生就等於被貼上標籤,吃飯的時候可能受到「另眼看待」?這種例子不是沒發生過,所以營養午餐應朝「苦不能苦孩子」的目標去做到全面免費,財政困窘也應想辦法克服難題。不富裕的花蓮縣由縣長傅崐萁魄力做到全縣免費營養午餐,兌現競選政見,可見事在人為。
 
看看鄰國實例,日本從明治時代的1889年開始實施學校給食,也就是我們說的營養午餐。1954年日本制訂「學校給食法」,形成一套完整制度。學校給食不只是提供學生營養均衡的食物,而且視為教育的一部分,確實執行各項教育功能。透過給食的均衡營養,打造健康國民的基礎,只是第一步。透過給食,教導學生瞭解傳統米食文化,導正偏重洋食的風氣,甚至教導傳統民族文化。所有學生遵守一樣的飲食規範,分配任務一起備食,順便學習進食禮儀、愛惜食物和環保回收,還在飯後由老師帶領學生刷牙。這裡面有營養和衛生教育、傳統文化教育、品格教育和群體教育,誰說營養午餐不是教育的一環?
 
把營養午餐視為教育的一環,而不僅只是招標的工作,才能藉此「防弊」又「興利」。
【2012/01/02 聯合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