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11/01 08:57:30瀏覽279|回應0|推薦0 | |
引用文章科技東廠在 降龍18掌用於正途!? 2011/10/27 台灣創新 降媒體 降龍十八掌? 2011/11/1 「台灣創新 降龍十八掌?」:讓媒體選邊站 要棍子 有糖吃 媒體想清楚!?
【聯合報 創報 60歲生日】關鍵時刻 不批「東廠」 反護貪腐科技決策架構 2011/9/17 《產業提昇: 研發為本,應用為末》 本末倒置 台灣虧很大 產業創新條例,把應用當研發的計畫,減稅及補助,本末倒置,這是為未來10年20年台灣產業發展找到戰略方向嗎? 理盲台灣,虧很大。 政府科技研究發展專案有弊端,未見任何懲處,相關的官商皆無事,該負責任的經濟部技術處處長,反升為工業局長, 報載 "產創條例三讀通過後,可以享有租稅抵減的研發,範圍該如何界定,備受矚目。工業局初步制定研發行為要有三大基本要件,包括使用科學方式、技術方法以及創新高度"... 有科學方式、技術方法以及創新高度,即屬研發嗎!? 創新一定是研發嗎?當然不是。 奇怪的政府搞個創新高度,創新高一點就是研發嗎?創新低一點就不是研發嗎? 被了讓大財團租稅抵減方便易通過,政府棄研發定義搞個創新高度定義....!? http://blog.udn.com/glee/5647789 台灣科技業過去成功的方程式是追隨國際大廠的規格,短期內大量複製、生產,追求最大的效率、產能。在創新方面,雖然廠商在技術上有領先、有創新,但在整體的創新上卻是乏善可陳。以蘋果的iPod、iPhone、iPad等系列產品為例,這些技術都不新,多年前市場上早就推出隨身聽、智慧手機,甚至如平板電腦的產品,卻都以失敗收場。但蘋果在產品中注入全新的生命,為消費者帶來完全不同的使用經驗,結果是橫掃全球。這種創新,正是台灣科技業最缺乏者。 九月底的行政院科技顧問會議中,許多與會的顧問都就指出,台灣要從效率導向的經濟,往創新導向轉型。這個建議,的確是切中時弊;要如何作到創新導向,企業固然要從本身的利基尋找創新機會,但政府也該創造一個更有利的環境讓企業揮灑。 例如,未來全球數位產業趨勢明顯向「雲端」移動;九○年代網路出世時,英特爾創辦人之一葛洛夫就說,未來不會有網路公司,因為所有企業都是網路公司。現在,則可以說:未來不會有雲端公司,因為所有企業都是雲端公司。但政府的思維,還是停留在過去的硬體時代─如找國際大廠來台設大型資料處理中心。谷歌到彰濱設資料中心就被視為政績之一。但這個投資案只能為台灣帶來五到廿個工作機會,技術層次、附加價值都未能提升。 讓國際大廠來台投資當然有其意義,但政府能作者不只如此,如能深入評估台灣的利基、優勢,應該可以找到其它可發展的「雲」。朱敬一就認為以台灣全民強制投保的健保資料庫,一定會是做醫療雲最好的資料。累積多年的資料可以建立最好的醫療雲,創造出電子病歷、遠距醫療、藥物影響,甚至保險費率精算等商業模式,但這些資料目前沒有好好利用。 再如生技產業,政府把生技產業視為下個明星產業,實際上卻是只喊不作。台灣的醫療水準猶在對岸之上,在著眼對岸龐大市場下,台灣不止可作作美容健診而已,大可發展為強勢的臨床試驗中心。但官員保守怕事、加上部分「不懂又裝懂」的民代,把臨床試驗說成「台灣人不要當白老鼠」而不斷反對下,台灣的優勢與資源不斷流失。政府是否在法令、制度上該給予更明確、更強而有力的支持,甚至與對岸協調出兩岸的生技分工? 另一個註定是未來的明星產業,包括太陽能等替代能源、LED燈泡、電動車、綠建築…等的「綠能產業」,全球從美國到中國、歐洲,及各大企業─美國的蘋果、谷歌;台灣的台積電、友達、鴻海,幾乎全部都已投入。台灣不是沒有注意到此趨勢,政府不是沒有看種這些產業,但實在是作得不夠多、不夠快。相關政策反覆不定(如太陽能收購政策)、政策方向不明確,投入又不夠(如電動車、綠建築),枉費台灣擁有切入太陽能最佳的產業位置、龐大而完整的產業供應鏈。 我們要強調的是,政府不是要自己跳下來作產業、也不是要拿出大把鈔票給廠商投資,只是在法令、制度、政策方向等方面,更有突破、更具前瞻、更有創意一點,就可能帶動另一個兆元產業的飛躍。朱敬一說,現在局勢是星韓崛起,大陸緊逼,機會稍縱即逝。他認為台灣一定要考量台灣的明顯與潛藏優勢、政府政策發揮關鍵助力,作好系統整合練兵,盡快找到利基,然後發揮之、實踐之。是所其言,而且,政府必須有警覺,這些事:不能不做,不能慢做,不能等局勢明朗才做。否則,台灣科技產業可能出現難以預測的危機。 >>>>>>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