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我們為何不學 美國產學合作 「利益迴避」規範從嚴?
2010/07/08 18:13:20瀏覽2053|回應2|推薦1

參考相關文章看中研院 生醫所 所長 疑涉違反政府採購法...

【留美博士內閣一堆】 我們為何不學 美國產學合作 「利益迴避」規範從嚴?
答案很簡單...

因為

【台灣現在政治】大財團坐山頭,扁馬X 陸續旁坐...!?
http://blog.udn.com/glee/4136559

曾留學美國的馬英九總統不知道嗎?

馬政府 反而大幅降低利益迴避罰款及適用對象  2009/9/5
http://blog.udn.com/glee/3290438

*******
產學合作 規範從嚴
2010-07-08 中國時報 【劉宏恩】
http://news.chinatimes.com/tech/0,5249,171703x112010070800400,00.html
 
     中研院生醫所所長陳垣崇遭檢調搜索以來,許多學者及該院院長一再訴求「台灣的法令限制過多」,或是不斷強調「相信陳所長的人格」,以致這件事背後極為嚴肅且重要的「利益衝突」規範的議題,完全被轉移焦點。部分論者甚至發表「外國對這種情形都不會做限制」的錯誤評論,嚴重誤導視聽,令人感到十分憂心。

     首先,產學合作的「利益衝突」現象是國家政策與制度規範的重要議題,在世界上許多國家都曾引發爭論。若是將問題簡化為「陳所長是好人,好人並不會違法」的淺碟式思考,將使問題一直停留在「對人不對事」的層次。此等言論應該適可而止,才能讓問題真正回歸制度面做深入分析。

     其次,國外對於類似陳垣崇事件的「利益衝突」的情形,並不是毫無法令限制,許多國家甚至有比台灣更為嚴格的法令規範。以美國的產學合作制度而言,其一方面鼓勵學術機構及研究人員盡量將研發成果予以商業化;但是另一方面則配套以「利益衝突」的管制措施,兩者相輔相成。我國政府從一開始引入產學合作政策時,就只重視美國經驗的前半部。政府部門及各個學術機構始終只重視「產學合作金額」、「專利件數」等數字上的績效,輕忽產學合作可能的後遺症與完整的法令制度,致使部分科學家因為欠缺可參考的標準而進退失據,令人遺憾。

     此外,本事件發展至今,中研院這個「機構」本身的角色及責任,一直沒有被進一步檢視。幾乎所有的輿論媒體,都一再指稱「陳垣崇將自己研發的專利技術移轉給世基公司」,這其實是錯誤的。因為依據《科學技術基本法》及中研院的「研究成果發展管理要點」,陳垣崇的研發成果的專利權屬於中研院,因此是「中研院」將技術移轉給世基公司。

     根據經濟部智慧財產局及世基公司網頁的資料,該院是以「專屬授權」的方式授權世基公司,授權期限長達十八年且授權範圍為全球不限區域。「專屬授權」意味著某種壟斷,使其他業者不得利用此技術,而相關產品的普及性及價格降低的可能性也會受影響。若是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的「產學合作研究注意事項」為例,如果獲得研發成果的教授與意欲移轉其技術的企業有財務上的利益關係存在,則「專屬授權」必須經過特別嚴謹的審核程序,且必須舉證為何不應採取「非專屬授權」。中研院的相關規範與說明,似乎並不明確。

     我國的政府官員及法令經常誤以為「利益衝突」等同於「貪汙」、「圖利」,因此認為它只會出現在公立學術機構的研究人員身上,這是個嚴重的誤解。若是參考美國聯邦法令的明文規定:凡是向聯邦政府申請研究經費的各個學術機構,無論公立或是私立,其研究人員都必須向所屬機構「申報揭露」自己及家人與產業界的的財務上利益,並接受機構的審查監督,以避免科學研究的誠實正確性被個人利益影響,確保病人或受試者的安全與權益,並且維護社會大眾對於科學研究的信賴。

     但是另一方面,美國各大學術機構紛紛制定了比聯邦法令更嚴格的「利益衝突規範」。舉例而言,耶魯大學及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都規定:當研究人員就其研究結果牽涉個人或家人的商業利益時,原則上他就不得參與該研究計畫,除非有重大迫切的理由,並經過嚴謹的審核與公開揭露的程序,才可以有少數例外。而這也正是「美國全國醫學院聯盟」及「美國全國大學協會」所建議的規範標準。

     美國各大學術機構並不會將規範利益衝突的責任完全推給「政府法令」。因為,維護自己的學術聲譽及研究可信度被認為是各機構自己的本分。也因此實際上,美國的產學合作中的利益衝突通常受到比我國更嚴密的管理。這樣的積極管理與自我負責精神,對於目前四處高喊「法規鬆綁」的台灣學術機構首長,不知是否能提供若干啟示?

     (作者為政治大學法學院副教授,基因體醫學國家型科技計畫「利益衝突問題之類型、影響及其應有規範」計畫主持人)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glee&aid=4205476
 引用者清單(2)  
2010/10/24 11:01 【★★ 李深耕 虛擬世界的虛擬信賴 ★★】 半吊子 崇洋?
2010/09/01 21:33 【★★ 李深耕 虛擬世界的虛擬信賴 ★★】 【政府內閣九首長遭批自肥】國科會研究費變小金庫?

 回應文章

李深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半吊子 崇洋? 官場現形記 口呼愛台灣 媚美搶破頭
2011/09/10 07:47

半吊子 崇洋?

******

官場現形記 口呼愛台灣 媚美搶破頭
2011-09-10 中國時報 【單厚之/特稿】
http://news.chinatimes.com/focus/11050105/112011091000147.html
     維基解密風暴持續延燒,至今除了蘇貞昌之外,相關事件的主角,不分藍綠,態度都完全相同,否認到底、打死不認。但即便無法完全證實維基解密的內容,單單看到這麼多朝野政治人物,爭相走上AIT的飯桌,如此頻繁的和美國官員打交道,就已經夠讓人怵目驚心的了。

     這次維基公布的AIT電文橫跨十一年,七十頁、三四五六份電文,內容簡直像是一份鉅細靡遺的「台灣政治史」。雖然多數內容在政壇都傳聞已久,並沒有太多的新意,只是證實了一些過去被否認的新聞或傳聞而已。但兩相對照之後,還是可以看出,縱使部分電文可能是美方官員誤解或翻譯錯誤,卻絕非空穴來風。

     台海關係長期緊張、台灣國際地位特殊,過去很多政府的作為都需要美國的支持或理解。但進一步檢視AIT的電文,不分藍綠的政治人物,和AIT談話內容多是「為私的多、為公的少,為己的多、為國的少」,很多談正事的時候,也都還帶有一黨之私、一己之私的成分。也難怪有媒體形容,朝野把AIT官員當成神父,爭相「告解」。

     朝野兩黨平常口口聲聲「台灣是主權獨立的國家」、「捍衛中華民國尊嚴」;在私下見到美國的處長,卻就立刻矮半截,爭先恐後「告洋狀」、向「宗主國」表態、期待關愛的眼神。近年來兩岸關係和緩,朝野對大陸的態度越來越務實,我們很難想像,如果幾年後出現了一份「中南海解密」,裡面又會揭露出多少藍綠政治人物的醜態?

     這次維基解密的內容,儼然是一場現代版的「官場現形記」,撕開了藍綠政治人物的偽裝,讓民眾看盡了政治人物聲嘶力竭高喊「愛台灣」的背後,其實有著另一副「喪權辱國」的嘴臉。如果這樣的衝擊,還不能讓國人有一些啟發,仍舊自我限縮在藍綠的固有疆域之中,台灣的民主也就沒有什麼可以值得期待了!


李深耕(glee) 於 2011-09-10 07:50 回覆:

參考文章當掌權的學者 不再像學者 2010/12/15

***

社論:博士班該減招,還是該廢除 2011-9-08 台灣立報
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110661

近日報導,國內博士每年量產3千7百名,和1995年相比,已經有逾2倍的增長。趨勢發展至今,博士的出路問題已經不容忽視。

國科會的資料顯示,國內博士出路艱辛,產業根本無法吸收這股人力,只能靠政府部門提供博士後研究的名額,讓國內博士暫時有個「中途之家」。

教育部再次重申,未來將依學校的研究、教學屬性,嚴控博士班招生,希望從供給面下手,減少國內博士的「盛產跌價」問題。

減招、禁招博士班,不失為供給面的管控手段。但除了量的問題外,品質認可也是另一值得探討的面向。

學歷的供給,攸關人力的品質認可。在碩、博士階段,檢驗的標準包括學分與論文兩個關卡。但不得不承認,台灣的研究所發展至今,這兩大機制早就形式化了。學分取得變成修課儀式,論文口試亦然,師生彼此心照不宣。

學歷輕質重量,與其獨責學院,倒不如說是台灣總體現象的一角。在製造業,台灣專精代工,量產能力遠遠優於研發;而所謂文化產業,「參考」「模仿」無所不在,原著創意寥寥無幾。舉國上下,談升級、說創新,但實際上,膽敢嘗試者少之又少。

從這個角度來講,台灣的高等教育並未如外界所講的與產業出現脫鉤,而是剛好相反,直到大學擴張後,高等教育才與台灣專精量產的業態接軌。早期那種慢工出細活、不計時間代價進行研究的學術手工坊已經關門大吉了,現在是學術生產線的產能全開時代。

台灣的高等教育人力供給一增,就業壓力陡升,最大的癥結在於,台灣的產業代工部門根本就不需要太多的博士學歷。既然產業技術沒有根本的升級,為何高學歷人力要跟著升級?

於是乎,博士學歷變成兩頭空。想進學院任職,但當量產大門一開後,竟發現要跨過品質門檻愈來愈難;想到業界謀生,則又面臨「高學歷低就」現象。但不管哪一種結果,我們都能看到台灣最典型的現象:「低度就業」。台灣失業率看似不高,但絕大多數都是以「大材小用」的將就方式予以掩蓋,這也是為何台灣的工程師耐操又便宜,國科會的博士後一年比一年多的原因。

恕我們直言,一味遷就產業需求,並不能斧底抽薪解決博士就業問題。更重要的配套,是如何優化台灣的產業結構,擺脫抄捷徑的量產代工思維。否則我們真正該面對的問題將不是博士班是否該減招的討論,而是博士班是否該存在的討論。


李深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大家一起「利益不迴避」...
2010/07/08 18:22

參考

1. 從資策會執行「基因改造」相關計畫 看利益不迴避

2. 台灣生醫科技島計畫--追 追 追 ! 2007/2/14 華文生技網 文章為例
http://www.bioweb.com.tw/epaper/paper285.htm

行政院科技顧問組秘書單位資策會被質疑規劃「NHIP計畫」,標案再分案,安排給了自已的衍生公司 「星動科技」....

3. 病歷e化 (電子病歷) 利益不迴避的貪腐!? (三年後八成醫院實施)

4.  瘦弱的小孩 不敢說!奶媽總管喝最多奶水 【雲端運算 先吃自己】2010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