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文化創意也需要人工需求化? 產業化? 偶然與產業相遇的緣分?
2009/05/23 23:44:49瀏覽1326|回應1|推薦5

引用文章自己也要做錯事不懂得收手及放下嗎? 

引用文章詹偉雄:一個「文化創意產業」的冷水見解

引用文章人民睡著了? 官官相護的環環相扣》即將加上新環 文化創意策進會 

文化創意也需要人工需求化? 產業化? 偶然與產業相遇的緣分?

******************
詹偉雄:一個「文化創意產業」的冷水見解 
【聯合報╱詹偉雄】 2009.05.23
http://udn.com/NEWS/OPINION/OPI4/4921825.shtml 
 
詹偉雄
 
「文化創意產業」能成為台灣經濟的強心劑嗎?要回答這個問題,恐得先釐清問題:在這個字詞所指涉的三個概念(創意、文化、產業)中,你認為哪一個最關鍵?

經濟部工業局的官員們可能會認為:「產業」是最該優先考量的,因為任何事物沒有產業化,就無法產生GDP,而沒有GDP,經濟部就不應該插手介入;文建會的官員們則必定認為「文化」最重要,因為它是任何社會生活、經濟行動的緣起,如果不是因為「文化」,怎會有現在的「文化創意產業」;企業家、商人中有不少認為「創意」才最重要,因為「文化」、「產業」都已現成在那兒,重點是透過哪種方法來使它們產生「差異化」。

文化 自然就是產業

自從「文化創意產業」在二○○二年成為「挑戰二○○八國家重點發展計畫」的亮點以來,這個語詞便始終是個模糊到底的概念,相關主其事者都從最有利於自身的詮釋角度出發,無怪乎社會從來不明白它的具體面貌,也感覺不到它具備哪些新穎非凡的力量。

我的看法是:三者之中,當然「文化」是最重要的因為「文化」意指著「以新形式(new form)創造新意義(new meaning)的過程」(當然,它也包含著與「舊意義」和「舊形式」的傳承或鬥爭),而如果你接受了我的定義,你會發現:「文化」自然地就是「產業」(因為它永遠有「有利可圖」的潛能),也必然地有著「創意」的外觀,在當代的經濟世界裡,只要你是販賣「意義」(而不僅是販賣「機能」)的都是文化創意產業,此乃因文化的創造必定衍生特定的創意而遲早會產業化,從這樣的視角看:不止太陽馬戲團是文化創意產業,創造出iPod的蘋果也是文化創意產業,推動Prius綠色汽車的豐田、波爾多經營兩百年的葡萄酒莊、英國曼徹斯特足球聯隊(它在中國的球迷比在英國還多)、台北信義計畫區裡的「Room 18」夜店……都是文創產業,它們都不間斷地建構產品與服務的「新意義」,也嘗試開發各種迷人的「新形式」。

文創 自動萌芽茁壯

定義人人會下,我並不比眾人聰明,我只是試著從近十年來「體驗經濟」發達的切身經驗中,萃取出文化社會學裡最有效解釋這些新供需關係的概念工具而已,如果從這個角度出發,那麼你也會發現:文化創意產業不必靠政府推動,它也會自動地萌芽茁壯(市場競爭結果自然會成為導師);而一定要依靠政策才能存活的公司,往往不是文化創意產業,如果企業能創造意義,它就不必仰賴任何人,美國三大汽車廠與豐田的消長,早已不是「即時生產」(JIT)這種管理系統的競爭,而是生活哲學的深淺之別。

因而,文化創意產業要發展,就從來不是政策的問題,而是創業家自我存在的問題酖酖你沒有非說不可的「新意義」、又不迷戀於某個美好的「新形式」,那你幹嘛創業呢?(作者為學學文創志業副董事長、《數位時代》總主筆)

【2009/05/23 聯合報】

*********************

值得一看的文章,
當政府有弊端,政府官員反而個個升官...
媒體睡著了! 睜眼看私務...閉眼看公務...
http://blog.udn.com/glee/2947284

科技專案招標過程明明一定有問題,政府機關內沒有任何人為此負責,甚至負責政府科技專案的經濟部技術處處長杜紫軍還於2009年3月升任經濟部工業局局長,讓人感覺有官官相護之嫌,及讓人懷疑每年約200億科技專案是否花在刀口?

...

在這種政府環境下升任的經濟部工業局局長,眼裏看到的是甚麼?

文化創意策進會?

請參考 人民睡著了? 官官相護的環環相扣》即將加上新環 文化創意策進會
http://blog.udn.com/glee/2939746

還是
文化創意 雖會自動萌芽茁壯,但在利益不迴避的產業化下,文化及創意沾上了有顏色的思維!?

人工刻意製造出來的文化創意需求,處處 官商時間巧合配合的商機?  誰真正獲利呢?

中華電信與資策會 跨足旅遊文創 ,是偶然?
http://blog.udn.com/glee/2965173

報載 轉型資通訊廠商 中華電信 跨足旅遊文創 中國時報 2009-05-19

"由於行政院六大新興產業方案,上周四才完成宣布,中華電信此時響應政府政策,時間點頗為巧合,中華電信總經理張曉東強調,中華電信協助六大新興產業,搭設資通訊資源整合平台,並不是大股東交通部指示,完全是認為資通訊整合商機出發。"

請參考 官商巧合? 或勾結?
http://blog.udn.com/glee/2965173

還是

文化創意也需要人工需求化? 產業化? 偶然與產業相遇的緣分?

 >>>>>>>>>>>>>>>>

註: 其他參考資料:

創意、產業整合是最大挑戰? 共同語言: 巧遇?
***********
政府力推文創發展關鍵 官民需有共同語言 中央廣播電台 2009/05/21
http://news.rti.org.tw/index_newsContent.aspx?nid=198685&projectID=2

行政院日前通過「創意台灣-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方案」,擘劃台灣文化產業藍圖,馬英九總統也宣示希望藉此讓「中華民族的創造力,能透過兩岸文化的競爭而得到提升」。身處文化界的人士對此有期待也有疑慮,但都一致認為,官方和民間需有共同的語言,才能進行實質的對話,也才能讓政策得以真正落實。

  行政院日前通過「創意台灣-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方案」,對當前台灣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困境及產業需求提出產業發展藍圖,未來將聚焦「環境整備」和「旗艦計畫」兩大主軸,以及資金挹注、產業研發輔導、市場流通及開拓、人才培育媒合及產業集聚效應等五個大策略。另外對於電視、電影、流行音樂、數位內容、設計及工藝產業等六項具有產值潛力的文化創業產業重點推動,期待能發揮領頭羊效益,帶動其他產業發展。

  ◎創意、產業整合是最大挑戰

   對於政府終於願意跨出一大步,將文化創意產業列為施政重點,藝文娛樂界都給予肯定。不過很多人還不清楚實施的內容究竟為何?文化娛樂界也有不同的立場觀點,官方和民間的溝通落差,全都亟需整合。

   當年李安的電影「推手」的幕後操盤手,縱橫國際影視董事長徐立功表示,對台灣電影來講,文化創意產業是很重要的一環,很高興政府終於決定要把影視文化列為重要政策來推動。

   徐立功說,如果政府能夠側重電影的文化性,不只可以宣揚國威,也可以讓大家了解文化可以藉由電影發揮更大的影響力,而政府最重要的事,就是把文化當成創意,讓文化從精神文明成為經濟文明,創造更大的經濟效益。徐立功說:『(原音)本來大家都以為說文化它只是精神的文明,但可以用很有創意的方式,它不但很好的精神文明,它也是很好的物質文明,而且整個精神層面可以獲得經濟的效應。那業者大家一定花腦筋深思,怎麼樣把這種抽象的精神層面變成一個很物質,然後也能夠讓它衍生出很多經濟效應,那我覺得這蠻有挑戰性的!』

   徐立功舉張藝謀拍攝的電影「英雄」為例,指出張藝謀在橫店搭了一座古代城市,電影拍完了,這座古城變成一個觀光景點,甚至可以提供其他人取景;又譬如李安的「臥虎藏龍」,事實上也可以將女主角楊紫瓊、章子怡服飾上的彩繪運用在紡織品上,就可以變成商品,轉化成文化產業。

   徐立功強調,政府如果能夠有效整合所有文化資源,對電影界而言,也是一種高難度挑戰。電影人就必須用更高的智慧,去努力創作如何把文化的觀點放在電影中,然後帶動出經濟效應來,進而也可以讓企業願意投資,達到三贏局面。

  ◎官民需有共同語言

   多次獲邀參與政府文化創意法案會議討論的音樂製作人林暐哲,則是點出官方和民間推動文創產業所出現的觀念落差。林暐哲表示,台灣的流行音樂目前確實在華人音樂中佔有優勢,但如果政府沒有把流行音樂提升到一定的位階,並加以重視,這樣的優勢能保持多久,他非常懷疑。林暐哲說:『(原音)流行音樂一定要移到一個的位階,就像台灣的棒球,掉了以後,大家、國人都很難過一樣,就是你穩贏,結果你弄到輸!那現在這個狀況,流行音樂也一樣。就是說,如果政府那個位階沒有拉出來獨立可以運作,別的部門有一些可以專門handle(主導)這些事的話,我覺得這個優勢能保持多久?』

   林暐哲說,政府可能認為台灣流行音樂佔有明顯優勢,重視程度就不如電影,不過這也要怪唱片業者,明明就很慘了,還要花大錢辦慶功宴,打腫臉充胖子。其實檯面上藝人的風光,究竟有多少能夠和實際狀況成正比,是很大的問號。

   林暐哲認為,目前最大的問題是,政府部門裡面很少人懂得什麼是流行音樂,流行音樂的運作是怎麼一回事,他在會議中常常覺得雞同鴨講,根本找不到共同的語言。他強烈建議官員應該放下身段、謙虛學習,否則像現在這樣,高普考的人怎麼管流行音樂?他真的很難理解。

  ◎文化紮根、法令鬆綁

   大塊文化出版社董事長郝明義表示,馬總統希望「中華民族的創造力,能透過兩岸文化的競爭而得到提升」,就必須提出一套新的文化論述,然後再透過教育、研究、企業、產業、非營利性事業、移民、立法、行政等各個領域全方位的實踐,來體現這個新的文化論述,引導整個社會的發展。

   台北書展基金會董事長林載爵對於政府計畫扶植數位出版表示肯定,但強調數位出版只是整個出版界的一環,重要的還是整個出版界,但他在這次文化創意發展方案中看不到有任何的解決。

   雲門舞集創辦人林懷民和表演工作坊藝術總監賴聲川都認為,想要發展文創產業,第一步就要鬆綁不適宜的法令,否則談再多,最後都是空談。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glee&aid=2976884
 引用者清單(2)  
2009/11/29 11:18 【★★ 李深耕 虛擬世界的虛擬信賴 ★★】 當心,文化與產業兩失!
2009/07/10 08:41 【★★ 李深耕 虛擬世界的虛擬信賴 ★★】 李國鼎先生是這樣培育軟實力人才嗎?

 回應文章

李深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詹偉雄:文創「南柯一夢」?
2009/10/24 12:50

詹偉雄:文創「南柯一夢」? 
【聯合報╱詹偉雄】 2009.10.24 

 
這一年來,覺得「文化創意產業」是「南柯一夢」的人,似乎愈來愈多。

政策推動這麼久,但卻好像沒有哪一家公司,可以像Google或蘋果一樣,作為「成功典範」;許多投資者急著投入相關行業,卻發覺事業一點也不容易經營,於是便反過來冷嘲熱諷,說它是另一種泡沫;身處相關行業的個別工作者,也常抱怨自己出賣的仍是勞力,一點都沒有「自己創意被實踐出來」的成就感。

累積了這麼多的挫敗感後,是該批判性地反省一下:過去我們是怎麼看待這個概念,而我們又是怎麼使用這個概念?

首先,當年發動「文化創意產業」的台灣政府,於二○○二年把英國工黨的「創意產業」政策挪移(幾乎原封不動地copy)到台灣後,並沒有發展後繼的論述來「在地化」此一概念。

布萊爾政府於一九九八年提出「創意產業」構想,一方面是要為英國文化產業搭一座世界行銷的通路,使英語系祖宗的英國得以與低輩份的美國競爭;一方面則是要在蘇聯共產世界解組後,為工黨在其左翼支持者所關心的「國內就業」問題上,提出振奮人心的新世界觀。因而,當年為台灣「文化創意產業」找一雙並不合腳的英國鞋子穿,這即已是錯誤的第一步。

其次,正因為沒有在地化這一概念,無論是我們的產、官、學界,都沒有能力在廿世紀世界知識圈普遍認為最難定義的字眼——「文化」之內,找出一個可供操作、具有經濟意涵,而且與台灣既有或潛在比較優勢相契合的本土定義。舉例而言,英國力推「創意產業」的時代背景,是針對失去製造業的事實,但台灣有數萬家的台商在本島與對岸設有製造運籌網絡,因而,帶著英國血緣的台灣文創政策對這群仍活躍於市場、總產值超過五百億美金的企業,先天在知識上便沒有能力去關懷。

進而,在沒有「文化+經濟」的本土反省論述下,創業家、推動者、地方政府便選擇了過往大家公認的許多「文化」定義來使用,其中最主流的,莫過於「愛台灣」口號下,各自找尋各自歷史文化源流、粗糙拼裝便推出的各地「文化祭」;也有創業者,耗費巨資「再現」半世紀前台灣街巷景觀,期望復興一種失落的「逛街興趣」,結果是鎩羽收場。

從英國工黨推出「創意產業」以降,歐、美文化、產業、社會學者對「文化」、「創意」產業的研究不盡其數,也愈來對這概念有了細緻的分析與見解。例如:在現代消費市場中,援用「文化」並非古板「復古」,而是「移古為今用」,是在歷史文化與現代生活間,創造出一種現代人需要之新的意義,正如英國史家霍布斯邦所指出:所有「傳統」都是現代人「發明」的,因而,固然好萊塢電影《伊莉莎白》、韓國與日本的電視連續劇《大長今》、《篤姬》表面上屬於歷史戲劇,但都明白地要與當代個人主義的社會對話,更多地創造出當今部落格世界裡常見的畫面與情節(果斷女性、美食、群己關係、外遇、時尚細節、反思性猶豫…)。

台灣「文化創意產業」大大有救,但第一個前提是:我們是否能清楚地知道,每一個人心裡想的,是同一件事、同一個脈絡。

(作者為學學文創志業副董事長)

【2009/10/24 聯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