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吃甜頭 vs 說真話: 李國鼎先生是這樣培育軟實力人才嗎?
2009/07/10 08:35:17瀏覽1065|回應1|推薦0

引用文章文化創意也需要人工需求化? 產業化? 偶然與產業相遇的緣分? 

引用文章李國鼎錯了嗎?

報載三十年前,孫運璿、李國鼎等人堪稱台灣科技教父級的人物;他們親手規畫新竹科學園區、吸引外商進駐、派員赴海外吸收半導體經驗、最後再資助開創台灣的資訊產業,但是自己卻絕不與產業利益沾邊,不會介入人事權,均由專業經理人主導,以符公司治理。這樣的政商分際不但是國家扶持產業之所當為,也是政治人物操守與修為的實踐。

現具官股及民股的資策會,擔任行政院科技顧問小組秘書單位行政院國家資訊通信發展推動小組秘書單位不少政府部門CIO辦公室等等…因繁不及備載無法完全記載… 包山包海...上中下游利益不迴避...以前的經濟部長陳瑞隆是現資策會董事長。....

 

引用文章名家觀點/培育軟實力人才

李國鼎先生是這樣培育軟實力人才嗎?

法藍瓷總裁知道 有人問 李國鼎是否錯了嗎?
http://blog.udn.com/glee/2460252

******************
名家觀點/培育軟實力人才 
 
【經濟日報╱陳立恆(法藍瓷總裁暨創意總監) 】 2009.07.10
http://udn.com/NEWS/FINANCE/FIN2/5010477.shtml
 
台灣科技教父李國鼎先生曾說:「科技的創新,要靠人才,而人才的產生來自教育。」目前在台灣產業轉型的過程中,各行各業都需要優秀的知識工作者,身為文化創意產業業者,我們需要有國際觀、懂得尋找機會創造價值、做好風險控管和擁有人文素養的人才,對我來說最重要的是「懂得與人相處、樂意為他人創造價值」的軟實力人,才是不可缺的菁英之才。

CG動畫董事長施文祥先生在聊天時告訴我這樣一個故事,某日本知名企業家在演講時,問台下的聽眾:「誰可以完成我提出的任何要求,請舉手。」台下所有人都渴望進入這家有名望的公司,卻只有一位年輕人舉起手,企業家馬上對這位年輕人說:你明天就可以來上班。大多數的人或許會對這位年輕人投以欽羨的目光,但我希望大家思考的是:你為什麼不舉手?

不舉手,是害怕企業家的要求不合理、不合法、不合情,或想占自己便宜?企業家為什麼會馬上信任這位舉手的青年?其實我們很熟悉以上的邏輯,就像家長常會教育小朋友:「外面壞人很多、不要跟陌生人講話。」其實這樣的思維,會讓人與人之間失去互信。但是,信任感不正是服務業的精髓嗎?信任不是教條,而是一種以人為本的態度,若能與「以客為尊」的服務業法則相輔,便能在服務中賦予關係的信任與善意,創造感動人心的服務價值。

大家都記得李國鼎先生對台灣經濟與科技的貢獻,但據載他晚年最遺憾的,是看到民主富裕後的社會道德沈淪,鮮少人知道他曾提出新六倫的主張,也就是傳統五倫再加上第六倫:個人與一般社會大眾的關係,我詮釋為個人與陌生他人的關係或個人跟天地萬物的關係。正因為每個人都不是獨善其身的個體,泯除對自身以外事物的不信任感,心中懷有利人利己的一把尺,對人群觀察體懷、不浪費自然資源、不謀取非法利益,若台灣同時擁有健全的司法、治安體系,就有希望培育出有教養的高素質國民。

台灣在經濟、社會轉型之際,想要提升軟實力,需要改造人文環境來栽培對的人才,而成敗關鍵不只在知識的增長,更在品德的涵養。更重要的是,我們需要健全的司法與治安體制,為社會提供穩定的力量。希冀教育能夠讓我們的孩子懂得與人互動、無所謂好人壞人皆可安然以平常心相處,以互信作為人際關係的圭臬。如此一來,我們將能更有自信地教育下一代,以一個互信的社會為願景,為台灣打造更有理想的未來。

最後,引述蘇格拉底心目中完美城邦需要的四種德行:智慧、勇氣、道德與正義。在追求經濟的成長與科技的發達之時,祝願我們與下一代,永遠不要忘記美德的理想,以健全的治安與法治為基礎,加上道德與教育的長久耕耘,台灣才有機會創造心之所嚮的未來。


【2009/07/10 經濟日報】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glee&aid=3120138

 回應文章

李深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拼WEF 文化競爭力 周遊列國?
2010/03/24 09:05

名家觀點╱以文化競爭力周遊列國 
【經濟日報╱陳立恆】 2010.03.24
 
 
每年世界經濟論壇(WEF)與洛桑管理學院(IMD)公布的全球競爭力排名,是全球各國參評的重要指標,WEF的排名基準為基本需要、效率增強與創新因素,台灣的名次為第12名;而洛桑管理學院則依經濟表現、政府效能、企業效能、基礎建設作為排名指標,台灣在全球的總體表現為第23名。其實不論是WEF或IMD,人文、藝術、教育等指標都尚未被列入參評之範疇,但是在軟實力當道的現在,台灣,不能不正視自己的「文化競爭力」。

近年在國際間奔走,我觀察到台灣相較於世界各國的文化競爭力,優勢在於內涵、創新,劣勢在於執行力與國際語彙的使用。台灣其實擁有豐厚的人文素養,我們有東方文化作為基礎,加上多年與國際交流、培養優異的創新力,能夠將文化內涵轉化為創意。但台灣新一代普遍有個現象,在資訊爆炸的年代,我們知道太多,不斷追逐知識,卻沒有應用知識,懂得掌握資源,卻無法整合資源。

文化創意要能造就產業,需要靠執行力,才能將豐厚的資源轉化成獨一無二的價值。近日我赴北京參與某場論壇,中國貿易促進會會長憂心的表示,中國產品的服務貿易附加價值偏低,甚至在開發中國家的平均值之下。這代表產品偏向功能性,缺乏內涵、人文感受、藝術想像,我很喜歡舉美國的可口可樂做為例子:Coke Cola在功能上是飲品,但他的附加價值是帶來美國文化中自由暢快的精神。在功能之外,產品的附加價值源自於品牌,而品牌競爭力則是取決於文化競爭力。

國內的文化競爭力還缺乏一個邁向世界的關鍵,那就是國際語彙。近日梵谷來台展出,有一個故事讓我思考良久,有一位德國軍官在二戰時於荷蘭搶奪到一副梵谷的畫作,當他站在作品前,藝術無聲的力量讓他感動了,在戰場上殺人如麻的他,卻因為感受到畫作傳遞的生命力而落淚。文化藝術帶給人的共鳴,是超越國界、語言的,而共鳴才有共識,有共識才能在國際舞台上與人溝通,而有文化才能讓產品獲得共鳴、讓品牌取得尊重。

去年赴巴黎時,有幸與集美博物館的館長會晤,目的是洽談展務事宜,不經意聊起了老莊思想、相談甚歡,從一位法國學者身上感受到對東方文化的熱忱,我也倍感喜悅,會晤結束時,館長不但親自叫車、送我上車、還替我支付了車費,這在國際禮儀中是少有的經驗,我想,這就是文化與國際語彙能傳遞的力量。如同孔子周遊列國時,希冀將仁心禮義傳之諸國的急切,文化創意產業在國內已經發展多年了,相信我們也有著共同的夢想,那就是以文化的力量,帶我們到任何心之所嚮的所在。 (作者是法藍瓷總裁暨亞太文化創意產業協會理事長)

【2010/03/24 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