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4/06/02 01:48:50瀏覽924|回應4|推薦31 | |
有眼不識泰山今年五月中旬,天主教教宗方濟各訪問聖地耶路撒冷時,與伊斯坦堡的東正教總主教 (亦譯"牧首") 巴爾多祿茂(Bartolomew;義文為Bartolomeo)會面。
不禁想起1996年三月我參加一個天主教的朝聖團,那天我們在羅馬「城外聖保祿大殿(Basilica di San Paolo fuori le Mura)」參加彌撒,感恩祭結束後,走到教堂外典雅莊嚴的四合院迴廊庭園中,這庭園以金色馬賽克螺旋形廊柱著名。記得當時在眾多觀光客中,有一群穿著東正教(希臘正教)黑色教袍的教長團體,其中有一位頭戴黑色高帽的離我最近。在台灣我們是幾乎看不到這樣的教士的,強烈的好奇心讓我驅前與他問候,並且禮貌地請求與他拍照。他稍微遲疑了一下,很嚴肅地對我和我身邊的一位義大利神父說:「我是巴爾多祿茂。」神父回答說:「就只拍一張相片呢!」他沉思片刻,請我們稍候,過不久來了一位高雅的中年女士,他站在我們兩位女士中間,然後示意那位神父按下快門。這張照片應該還在我的相簿中。 多少年過去了,偶而聽過東正教總主教「巴爾多祿茂」這名字,先生總揶揄我說:「妳還跟他拍過照呢!」我卻從不覺得有什麼大驚小怪的,也沒再在電視新聞或報章雜誌上看過這總主教的面貌。直到前幾天看到教宗與這位東正教總主教巴爾多祿茂會面的新聞時,不禁驚叫:「天哪,真的是他,東正教的"教宗"! 想當年我和那位義大利神父還真是有眼不識泰山啊!」將近二十年的時光過去,我仍然記得他的模樣,沒錯,是同一位巴爾多祿茂。去維基百科查資料,他1991年已就任東正教的牧首,全名是「巴爾多祿茂一世」。所以,我請求與他拍照時他已是東正教最重要的人物,難怪與陌生的東方女性一同拍張照片會那樣謹慎。而我呢,也確實是有眼不識泰山!(2014/05/31)
天主教教宗方濟各與伊斯坦堡東正教牧首巴爾多祿茂一世在聖地耶路撒冷會面。(照片取自梵蒂岡新聞) 附錄參考資料:(節錄自維基百科)
當君士坦丁大帝於330年將拜占庭作為羅馬帝國的新都城後,這個城市的主教很自然地成為了大公教會內部的第二號人物,其地位僅次於「老」羅馬的主教(即教宗)。在遷都後不久,主教被升格為都主教。許多世紀以來,教宗們反對君士坦丁堡主教獲得這種地位,因為這將改變基督教會業已形成的等級制度。但是在381年,第一次君士坦丁堡公會議宣布了如下信綱:「君士坦丁堡的主教在羅馬主教之後,亦享有首席的尊榮,因為君士坦丁堡是新羅馬」。教宗達馬蘇斯一世和格列高利一世拒絕承認這個信綱,這一舉動極不尋常且受到了質疑和譴責——普世公會議是應該對整個基督教世界都具有約束力的。儘管面臨如此尖銳的反對,君士坦丁堡主教的地位卻在拜占庭帝國各皇帝的恩遇下變得越來越重要。在451年的加爾西頓公會議上正式確立了君士坦丁堡牧首的轄區(包括小亞細亞和色雷斯),也確立了君士坦丁堡在各地教會中的地位僅次於羅馬。教宗良一世拒絕接受這個教令,指責它非法並且無效,因為這一決定是在教宗特使缺席的情況下作出的。6世紀時,主教的官方名稱是「君士坦丁堡總主教,新羅馬,及普世牧首」。 在中世紀,君士坦丁堡牧首們完全受制於拜占庭帝國的皇帝,這使得他們的地位最終變得無足輕重。歷任皇帝經常干預教會事務,他們實際上可以任意廢立牧首。許多皇帝甚至任命宦官擔當牧首之位。相比之下,羅馬教廷卻成為一支獨立和不受世俗統治者控制的強大力量。在俄羅斯正教會成為東正教世界最大的教會之後,東正教最重要的人物就是莫斯科牧首了。 在君士坦丁堡於1453年陷落之後,奧斯曼帝國的蘇丹們一度控制了對君士坦丁堡牧首的任命。但是今天的土耳其政府僅僅要求牧首承認自己是一個土耳其公民,並且允許伊斯坦堡市的東正教會自主召開教會會議來選舉牧首。 現任君士坦丁堡牧首是巴爾多祿茂一世。他因為積極參與環境保護運動而被人們稱為「綠色牧首」。 |
|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