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社論
因為一支「經濟動能推升方案」宣導短片遭到YouTube下架及網友圍剿,行政院擬要求發言人辦公室全體員工成立臉書粉絲網頁,希望利用網路強大的傳播效果,扭轉低迷聲望。政府試圖改善政策宣導方式,用心良苦,但若弄錯方向,最後勢必徒勞無功。
政府施政關乎人民利益,高層首長言行更動見觀瞻,很容易成為各類媒體報導及評析焦點,一項讓人民有感的政策,一席感動人心的講話,媒體自會廣為報導宣傳,用不著政府再花大錢作宣導。然而,政府若要推廣一項新觀念,或要說明攸關人民利益的政策執行細節,或要避免敏感政策受到可能的扭曲或誤解,則透過適當的文宣,也可強化施政效果、補政策之不足,亦不待言。
但是,馬政府對文宣的認知顯非如此,很多高層首長似認為國內媒體環境不利於「只會做事、不會宣傳」的行政團隊,因而在回應外界對政府施政批評時,往往是以加強文宣為重點,施政品質好壞反成次要之事。這種錯誤心態更加拉大政府和人民間的距離,讓文宣變成反效果。
就以行政院傾全力宣導的「經濟動能推升方案」為例,其相關內容幾乎是彙整各機關已在進行的各項施政計畫,內容龐雜,既無新意,又無重點,招致各方批評並不意外。然則,行政院若要作政策宣導,首要之務是找出真正的「牛肉」,核算一下近期內要有多少預算配合,須修改多少法規,可達成何種預期效果,再配合製作文宣,才能讓人民有感。但是,日前推出的文宣卻毫不理會外界對該方案「無感」的批評,只想從畫面吸引注意,內容卻不知所云,如此輕忽民意豈能不引起反感,被網友痛批「史上最爛」文宣,可說咎由自取。離譜的是,還有政府高官以該文宣達到「引人注意」的效果自我安慰,更讓人民看扁官員的無知。
事實上,近月政府民意支持度一路下滑,關鍵在於施政不得民心,絕不是因為政策宣導不力。如油電雙漲基本上是反映國際能源價格上漲,民眾豈會完全不了解,但選舉時緩漲,選後卻不顧油電雙漲對物價及民生衝擊,又無力改革中油、台電的重重弊端,只想掏人民荷包解決問題,這如何能夠被接受?像這樣讓人民有強烈反感的政策,加強宣導恐只是徒增惡感而已。
又如政府去年為軍公教加薪三%,且承諾要提高勞工基本工資,但行政院卻否決勞委會提高勞工月薪二六七元的建議方案,致引發勞工不滿。日前行政院又刪除勞工保險條例修正案中仿公保所增列有關政府負最終支付責任的條文,勞委會報告又指出民國一一六年勞保基金可能破產,因而導致廣大勞工的恐慌,更牽扯出政府厚待軍公教人員,卻歧視勞工,讓階級對立及世代矛盾的爭議愈滾愈大。政府施政缺乏前後一致原則,又未顧及勞工感受致無端釀成危機;面對危機又因應遲緩,讓捲入爭議的勞工、軍公教、農民皆成輸家。類此因政府本身失能而製造施政危機,豈是藉文宣塗脂抹粉可以改變人民的負面印象?
政府重視網際網路的強大傳播效果,有意透過臉書等社群網路加強政策宣導,固無可厚非,但社群網路本質上是私人間溝通平台,並透過人際關係串連結合成社群力量,將具有感染力的思想、情感、創意對外放送,因而成為弱勢者、反政府者宣洩不滿及形成集體意見的主要場域。社群網路上對馬政府近期施政的各種批判及嘲諷,早已形成強大網路民意;縱以馬總統臉書粉絲逾一百四十四萬人,亦無助扭轉低迷聲望。政府搞不懂社群網路的特質,又不深究網民對施政不滿的根源,卻想藉公務人員成立臉書軍團引導網路民意,無疑是捨本逐末,不足成事。
我們要提醒行政團隊,施政最忌自我感覺良好,將種種負面評價歸諸政策宣導不足,是弄錯方向,搞錯重點。虛心檢討施政缺失,體察民意脈動,用心施政,讓人民有感,才是扭轉低迷聲望的良方,也才是最有力的政策文宣。
美國大選即將投開票,經濟狀況仍是左右選局主因。景氣低迷、外貿預算雙赤字攀升、貧富差距擴大,都對現任政府極為不利。各項問題中尤以貧富對立,其原因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其後果已撕裂美國的今日與未來。它的重要性可能遠超乎誰主白宮。借鏡美國的同時,我們發現台灣的近況相當神似,實在不能不多加警惕。
美國最富百分之一人口,擁有全國百分之四十的財富。近三十年來,收入最高的百分之一美國人所得成長一倍;收入最高的百分之零點一美國人資產成長兩倍,而中產階級的收入則停滯不前。強調階級流動、人人都有機會的「美國夢」已經變成神話。
美國已成先進國家中最不均者。有識之士如諾貝爾得主史提格里茲(Joseph Stiglitz),早就警告當局若任由貧富矛盾激化,美國將走向分裂社會,且與第三世界經濟體愈趨相似,貧富不均問題終將對富人造成反噬。
美國不均度已經持續惡化幾十年。導致不均度上升的原因,大約可從雷根政府撤銷對金融部門的管制,以及賦稅系統累進幅度的下降為其濫觴。雷根的繼承者繼續走相同的路,以致於今天頂層百分之一富人,大概只繳所得的百分之十五,其平均稅率遠低於中等所得者。另外,目前資本利得稅竟比薪資稅率還低,所謂資本利得又常是投機獲取的利潤。換言之,美國的稅制偏袒用錢賺錢的富者,對於以勞力賺錢的中下階級則極不友善。
最不合理的是,財團賺錢時大呼政府管制應該鬆綁,遇有蕭條不景氣時又呼籲政府紓困。真正是「把利潤私有化,把損失社會化」,不公不義莫此為甚。
回頭檢視台灣,近年貧富差距拉大,廣義失業狀況(含無薪假、非志願性半職等)嚴峻,都是絕無僅有的。台灣社會雖沒出現「占領華爾街運動」,貧富族群也尚未尖銳對立,但是今天如不積極解決,明天就會後悔。
縮小貧富差距之道,經緯萬端,本文無法盡述。我們最急於呼籲政府的是,堅持稅制改革,為所當為;最急於呼籲企業的是,調高員工薪資,利人利己。
台灣稅收占GDP比率只有百分之十二左右,不但遠低於歐美國家,也低於南韓。號稱資本主義櫥窗的美國,其稅收占GDP比率從頭至尾都高於「奉行三民主義」的台灣。再看經濟結構、發展方式與台灣極度相似的韓國。一九九五年之前,韓國稅收占GDP的比率都低於台灣。但是一九九六年之後,情況完全相反。稅收比率較高的韓國政府,令世人留有勇於任事的印象;稅收比率偏低的台灣政府,似乎瞻前顧後,左支右絀。
台灣的稅收比率偏低且每況愈下,可能與選舉頻繁有關。政黨為爭選票,競相減稅,置政府權責與公義分配於不顧。一九九六年起每四年一次的大選,似乎影射著稅收比率下滑的節奏。尤有甚者,稅收的所得重分配效果照說應該高於政府移轉支出之效果。但是近年來台灣的所得重分配,大多仰賴政府移轉支出,而不是稅收。蓋因民主政治之下,發錢容易,收稅難。
明年元旦才要上路的證所稅,近日就被部分立委提案,企圖併入證交稅。股市冷、不景氣是提案者的藉口。相對於大量失業家庭,能夠投資股市者實在是幸運兒。稅率的高低實在與景氣、競爭力無關。請看高稅率的北歐國家,經濟既有活力,貧富差距又小。如何解決失業的急迫性與正當性,遠高於調動尚未上路的證所稅。財政部好不容易才通過上路的證所稅,絕對不該棄守。
企業主如果願意以長遠眼光,主動減少利潤,為員工加薪,不僅可激勵員工生產力,更可增加全體內需。當年美國汽車大王亨利福特給員工加薪,就是要他們認真工作並且買得起福特汽車。
包括索羅斯和巴菲特,已有數百人聯名發起百萬富豪愛國增稅方案。他們說「美國善待我們,提供一個讓我們成功的基礎。現在我們要回饋,使這個基礎更堅實,也讓別人可以像我們一樣成功」。
但願台灣的富豪和企業家,也有這份氣魄與擔當。富者加稅,企業為員工加薪,立刻縮減貧富差距,也為明天的經濟復甦添加柴火。
關鍵的一周——中美兩國未來走向的觀察
經濟日報╱社論】
|
2012.10.31 02:09 am
|
下個星期,或有可能是歷史上相當不尋常的一周:11月8日,中共舉行十八大,進行換屆,除了權力的交接,也可能意味著執政風格與執政路線的調整;早兩天的11月6日,美國舉行總統大選,爭取連任的歐巴馬,與挑戰歐巴馬的羅姆尼,兩人在經濟政策、國防政策及外交政策各方面都存在著極明顯的不同。有趣的是,無論中國與美國,最後的結果都因諸多不確定因素而充滿懸念,所以,是關鍵的一周,其過程與結果,或都將影響未來歷史的走向。
先談美國。迄目前為止,歐巴馬跟羅姆尼兩人的民調支持度都十分接近,甚至還互有領先,雖然總的看來,歐巴馬似乎稍占上風。由於美國總統選舉制度採取的是各州的選舉人制度,贏者全拿,因此在總民調支持度相當接近的情況下,所謂的搖擺州就成了勝負的關鍵,現在這些州的情勢多數仍不明朗,所以結果不易預測。
兩人之中,誰最終脫穎而出,在美國今後的執政方向上會有很不同的意義:一、貨幣政策:歐巴馬連任成功,當然一仍舊貫,不論聯準會主席柏南克是否續任(其任期到2014年1月),估計不會有本質性的改變;但如果是羅姆尼勝出,一再批評柏南克量化寬鬆貨幣政策的他,屆時選擇一位通膨鷹派取代柏南克將不令人意外,此即意味著貨幣政策將出現巨大調整,對股、債、金市及全球經濟都會產生深遠影響。二、財政政策方面,雖然誰勝出都將面臨財政懸崖的麻煩,但由於在量化寬鬆政策上有不同的取捨,因而也會牽動到財政政策的走向。羅姆尼一旦當選,小政府的旗幟還是會比較鮮明的。三、國防與外交方面,關注焦點是中國政策,一般認為羅姆尼比之歐巴馬對中國可能更為強硬,但其中也有不確定的因素,因為前者也不排除會受到更多來自戰略家季辛吉及前副國務卿佐立克的影響。總之,對美國及全球而言,充滿不確定因素的11月6日,是一個不折不扣的關鍵時刻。
再談中國。30多年的改革開放,在經濟上取得一枝獨秀漂亮成績的同時,貧富差距、環境汙染、維穩壓力及貪汙腐敗,也顯示了現有的執政思維與作為已到了不得不改弦易轍的地步了,這是歷史賦予中共十八大的使命,中共新一代領導人的安排也讓人們看到了這種可能性,但問題是,古今中外最難的就是改革,因為它牽涉到意識形態的分歧與既得利益集團的抗拒,十八大也難例外。
發生在十八大舉行前9個月的王立軍事件,即是一個既有意識形態分歧(唱紅打黑的極左路線挑戰現行的形左實右路線),又有既得利益集團抗拒(以太子黨及官二代為代表)的典型例子,最終綜合體現在赤裸裸的權力鬥爭之上。王立軍事件發生迄今雖已半年有餘,但各方的博弈角力似乎未嘗稍歇,甚至不排除在最後一刻奮力一搏的可能。日前美國《紐約時報》大篇幅刊載大陸總理溫家寶家族的財富,即折射了極左陣營及相關既得利益集團對改革派的巨大反撲。最終結果如何,不誇張地說,不到11月8日十八大舉行那一刻,誰都沒有把握斷言。
不過,作為一個觀察的參考架構,以下幾個方面還是值得關注的,十八大在這些方面的最終決定,或可給人們對十八大之後中國的改革前景提供研判依據:
一、中共最高權力機構中央政治局常委是否從現有的9人縮編為7人;
二、「政治報告」有關體制改革尤其是政治體制改革的表述;
三、中共中央軍委主席是否援用江澤民模式由胡錦濤續任兩年。相關結果極可能將對市場造成相當衝擊。
當然,從一個更大範圍看,11月6日與8日的結果,也必然對今後全球兩強--中國與美國的互動關係構成不可忽視的影響。
【2012/10/31 經濟日報
全文網址: 關鍵的一周——中美兩國未來走向的觀察 | 社論 | 意見評論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OPINION/OPI1/7466525.shtml#ixzz2ArXpLxJU
Power By ud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