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難以分割的人生 只快樂十四天 說起計程車 夫妻相守74年 秘訣5個字 第二人生不遠求‧回響篇/感謝曾經擁有
2014/08/03 10:02:49瀏覽186|回應0|推薦0

 

 

 

難以分割的人生

http://udn.com/NEWS/OPINION/OPI1/9053858.shtml

亞洲第一對成功分割的連體嬰忠仁、忠義,弟弟張忠義昨天結婚了。婚禮賀客盈門,新郎以獨腳帥氣擁抱新娘,卅八年走到這一步,多不容易的一天!

當年那場分割手術,許多民眾一定記憶猶新:兩個坐骨連體的孩子,在台大醫師的巧手下被解開,成為兩個能獨立行動的男孩。但成功的手術,也意味忠仁和忠義必須以殘缺的身體迎接人生的挑戰。兩兄弟先寄住露德之家,再隨著保母更換遷徙,然後自謀生計,賣彩券、賣口香糖、做key-in,進清潔隊。卅多年崎嶇艱難的成長歷程,恐怕不是一般民眾所能想像。

事實上,忠仁、忠義童年時重回原生家庭的希望破滅後,這對分割成功的連體嬰,就成了彼此的命運共同體。儘管當年的手術無法給他們最完美的器官分配,兄弟身體一弱一強,但這麼多年來他們相互扶持,相互打氣,彼此照顧,也學會對自己的先天缺憾幽默以對。他們糾纏的軀體分開了,但他們的人生難以分割,兩人始終結伴而行。直到這天,忠義結婚另組家庭,也未必是兄弟分手的轉角。

當年實施連體嬰分割手術時,台灣社會其實有過一番爭論:分割是尊重生命,還是讓兩個生命受苦?這是個考驗人類的信仰與意志的問題。如果不分割,兩人可能活不過五歲;如果分割,兩人要帶著缺憾的身體面對漫長的殘酷人生。值得慶幸的是,台灣不僅有先進的醫療技術,有多元的社會支持體系,更有這對不向逆境屈服的兄弟,足以回答當年的大哉問:分割是正確的,受苦的生命也是值得的!

忠義結婚,值得恭賀,也為當年的醫學奇蹟新增了注腳。這對兄弟有過低潮又能振作,曾經失足又回到正道,這是比常人倍加艱難的人生。

【2014/11/09 聯合報】

 

 

 

林中斌╱只快樂十四天
【林中斌】
2014/08/04
 
出版業巨子,享樂主義龍頭,單菲力(Felix Dennis)最近走了,享年六十七。

西方媒體競相報導,並回顧白手起家的他,大膽、多彩、成功的一生。近年,他的男性雜誌Maxim銷路兩百五十萬份,知識分子雜誌The Week銷路五十七萬份。他乘坐私人飛機、遊艇。擁有廣大莊園,在那植樹一百萬株。出版八本暢銷詩集。從事慈善事業。獲許多成就獎。

他透露:曾在十年內花了一億美金,同時維持十四位女友。因為:「只要天上可飛、海上可飄、床上可樂的,沒必要買,租用既可。」

他快樂嗎?

他說:「所有創業富豪心深處,藏了把冰製的刀片,冷酷絕情。」他又說:「我喜歡致富。可是,賺錢,然後賺更多的錢,只是安撫內心的魔鬼,並不能獲得快樂。」

什麼使他快樂?他說是些簡單的事,而且偶爾才發生:「樹林裡獨行、全神貫注構寫艱難詩句、安靜的與老友品酌一瓶葡萄酒、或餵食一隻流浪貓。」

財富不等同快樂。也許錢多的大亨才如此說,一般人民呢?

卡達是中東產油小國。百年前是個非常貧窮的國家,現在一人一年平均收入十萬美元,相當於三百萬元台幣,世界排名第一。人民享有免費教育、免費醫療、免費水電、住房有補助、保證有工作,然而財富讓他們失去了快樂。離婚率高達四成,超級肥胖的人占三分之二。小孩幾乎都由外勞帶大,父母和兒女失去親情。一位住在卡達的美國學者說:卡達人值得同情,他們幾乎已喪失所有重要的東西。

也許廿一世紀的人類,隨物質生活的改進,快樂變成飄忽在林中的花香,或霎那劃空的彩虹,難以掌握。

這難道只是現代人所中的魔咒嗎?

不然。讓我們跳上時空隧道列車,回到十世紀的歐洲。

拉曼三世(Abd Al-Rahman III,公元八九一至九六一)是當時西班牙最有權威的國王兼回教教主。廿一歲承繼寶座,統治半世紀。文治武功鼎盛,生活奢華。他臨終回顧一生:「我在位五十年,征戰勝利,週邊太平。人民愛戴我,敵人懼怕我,盟友尊敬我。財富、榮耀、權力、歡樂,隨叫隨到。人間所有的福氣,毫不缺乏。我仔細計算,這一生我所享有純粹、真實的快樂日子:一共十四天。」

華府智庫美國企業研究院院長卜盧瑟(Arthur Brooks)博士針對這句話指出:拉曼三世的問題不是快樂少,而是不快樂多。我們以為:快樂和不快樂是相反的,其實是一體兩面。比一般人快樂的人,也可能比一般人不快樂。

腦部研究顯示:快樂中樞和不快樂中樞,一左一右,它們在構造上是相通的。有一個心理問卷探測我們快樂和不快樂的指數。卜盧瑟自我檢驗後發現:在他年齡、性別、職業、教育程度的族群中,他屬於頂級快樂的人,但他不快樂指數也偏高。在一篇備受引用的評論裡,他深入的探討(A. Brooks, 〈Love People, Not Things〉 New York Times July 18, 2014)。結論是:「拉曼三世和達賴喇嘛都對了:只要有慾望,就會有痛苦。」

如何避免?他說:追求名望、財富、感官滿足,只能短暫添補內心的空虛。但是永遠不夠。然後必然要更多。形成惡性循環。

愛物多於愛人,必導致痛苦。
愛人多於愛物,才獲得快樂。

「說來容易,做來難。我們需要勇氣去克服驕傲,需要力量去愛家庭、朋友、同仁、上帝、陌生人、甚至敵人。」(作者為華府智庫美國企業研究院前專任學者及亞洲部副主任,曾任我國防部副部長)


【2014/08/04 聯合報】@ http://udn.com/

 

說起計程車
【余光中】
2014/08/05
 
1
有一天在台北,上了一輛計程車。

我報了目的地,司機悶聲不應。一路上他橫衝直撞,牢騷不絕,忽然遷怒於一輛機車,逼人不留餘地。上橋時緊貼著石欄,逼得機車緊急煞車,幾乎造成車禍。當時他正火爆,我不敢貿然規勸,終於,目的地到了。一百出頭的車資,我付他整二百元,並說:「辛苦了,免找了。」他很意外,答我:「這麼好呀!」我說:「這世界上還是有人對你好的。」

當天下午,又上了一輛計程車。這次的司機斯文多了,一路開得很規矩。紅燈亮了,他及時停車,從座底抽出一根棍來,原來不是棍,是一枝七孔笛。他悠悠吹起來。在市囂四圍之中,車內這一嫋笛韻顯得分外清揚,直到紅燈轉綠。他回頭對我一笑,說:「等紅燈太無聊,不吹白不吹。」我答說:「這麼好呀!」

2
有一次吾妻我存從外面回家,對計程車司機說了目的地。「左岸啊,」司機說,「聽說余某某就住在那裡。」我存說,「我好像也聽說過。」

3
1992年9月,英國文藝協會策畫了一個「中國作家聯訪團」(Chinese Writers on Tour),受邀人為張戎、湯婷婷、北島與我。我在香港半夜上機,次晨一早抵達倫敦。出了加德威克機場,一大堆人在外面接客。接我的是一個計程車司機,手持小牌一面,上書Mr. Yu Kwang-chung。我跟著他上了車,一路無話,終於抵達英國文藝協會訂好的旅館。真正的主人第二天才出現。

待客之道台灣和大陸是周到多了。新加坡某國際活動邀我出席,我的飛機抵埠時,也只有計程車司機去接,將我交給旅館後,就揚長而去了。我在旅館房間內什麼開會手冊或留言都沒有。當地的文友,最熟的是王潤華,便向厚厚的電話簿查他的宅電,毫無收穫。終於悟出他的大名該是粵語拼音的Wong Yun-wa(其實仍不正確),才算抓住了一個人。

香港也差不多。十多年前,由勞工局出面辦了一個書展。我應邀而去,事後送我搭機回台的,只是一輛計程車,不見一位主人。從此我不再參加香港書展。

4
計程車難以電召或街候的都市,旅客都視為畏途。有一次我們夫妻和幼珊要乘火車送季珊從巴黎去翁惹(Angers),在街頭的計程車站候車,經歷一小時而不見車,我們心焦之餘,又念上下火車更多折騰,索性就近向一家租車行租了一輛車,乾脆上了西征的長途。

在溫哥華也一樣,我們三代九人,訂好去阿拉斯加看冰川的郵輪,規定下午五點以前必須到碼頭報到。我們集中了行李,在季珊公寓樓下久等電召的計程車不至,一點辦法也沒有。

還有一次在莫斯科參加國際筆會,街頭根本找不到計程車,大家正要絕望,俄語教授歐茵西說,且跟我來。她只一伸手,就攔下一輛私家車,講起價來。於是大家都上了車。原來俄國人自己駕車,只要不急於趕路,也願意停下來賺一點外快。

最不便的是澳門。澳門有許多好處,但搭計程車不在其列。原來澳門地小路窄,車程多為短程,計程車又少,司機滿不在乎,在乎的是遠來的賭客,據說計程車司機每載一名客人去賭場,都有賞金。所以我們旅澳門一月,「出無車」之苦真是嘗夠了。鍾玲帶我們從澳門渡海到香港,一上岸就看見計程車排長龍在等乘客。鍾玲說:「真是幸福!」


【2014/08/05 聯合報】@ http://udn.com/

 

 

 

 

不平靜的台灣 同心度難關
【午後熱評】
2014/08/01
 
最近兩周台灣很不平靜。澎湖空難才過,昨晚高雄也不幸發生嚴重氣爆,傷亡慘重;不只造成受難者及家族苦痛,所有生活於此的人,同感沈重。寶島台灣最美麗的風景是人,人的性命卻經常在人的疏忽下犧牲;很多人心裡都很納悶,意外為什麼會發生? 真的無法避免悲劇一而再重演嗎?在急如星火的救災黃金時間,我們能夠多做些什麼?

高雄昨夜可怕的氣爆意外,出現災難電影才有的人孔蓋炸飛、道路轟毀崩陷的畫面,目前已知24人死亡、271人輕重傷;守候現場的媒體傳回最新的新聞訊息及照片,看到惡夜竄出火光、居民及經過的路人無辜受難,四處奔逃,災區附近醫院傷患及原來住院的病人慌亂疏散的場景,即使鐵石心腸,也會傷心不捨。

氣爆事件的驚悚恐怖不亞於復航空難,意外的死傷人數尚無法確知,造成氣爆的地下管線複雜,也難以判斷成因;一旦涉及賠償及人命刑責,各單位、在附近埋設管線的相關公民營單位,更可能互推皮球。因此,立案追蹤究責,是在緊急救難後,必須趕快進行的。

所幸,台灣民間社會在此危難中,再度發揮互助及可貴的人溺己溺精神。高雄的大眾銀行讓受災戶可延後房貸繳款,宏碁公司率先捐款後,鴻海與台塑等企業也跟進;馬政府此次反應也算快,從昨晚成立緊急應變中心,不斷更新事故死傷人數及提供事故訊息;而台北市長郝龍斌也致電高雄市長陳菊,願意提供支援,更停止施放大稻埕七夕煙火,全國上下以救災為先。

這次的不幸,我們希望各界捐棄政治立場及成見,切忌毫無意義與道理的相互指責;災難降臨是不分藍綠,沒有貧富及階級的,唯有同心,台灣才能共度危難。天佑高雄!

●編輯部小啟

現代社會資訊量日益龐大,但聯晚篇幅有限,每感版面不敷使用。今天起,聯晚社論將轉型,每天針對重大新聞推出「午後熱評」,取消新聞加油站單元,增加新聞報導篇幅。同時也將規畫新的評論專欄,周一至周五針對財經趨勢推出「財經快評」,周五在國際版推出「國際點評」,期能提供讀者更完整的資訊服務。
【2014/08/01 聯合晚報】@ http://udn.com/

 

夫妻相守74年 秘訣5個字

http://udn.com/NEWS/MAINLAND/MAI2/8843188.shtml

這是家中能找到的夫妻倆唯一的合影。
圖/擷自中新網

8月2日是七夕節,在寓意愛情的「成都相思村」金堂縣轉龍鎮紅豆村,村裡年紀最大的唐賢武夫婦,用74年相互攜手的婚姻生活,演繹出一段「平淡是真」的愛情故事。

華西都市報報導,1940年在親戚的介紹下,20歲的唐賢武和19歲的唐王氏相識,戀愛三個月後步入婚姻。74年中,他們共育有三女一子(其中兩個女兒已離開人世)。兒子唐良四眼中,父母一生都在清貧與操勞中度過,「去過最遠的地方,就是妹妹出嫁的高板鎮。」房間的牆壁上,掛了張兩人的合影。是1984年夫妻倆辦第一代身分證時,順便在相館中照的。「說來難免有些悲傷,我爸媽這輩子就只有這張合影。」

唐賢武念過幾年私塾,還能寫一手好字。在唐良四的記憶中,唐賢武喜歡歷史,對各個朝代均有研究,最愛的書是《三國演義》和《水滸傳》。唐良四說,母親沒有念過書,甚至連自己的名字都不會寫,「爸爸講歷史時,媽媽就在旁邊織衣服,時而抬頭微笑」。

患有白內障的唐賢武爲老伴梳頭,這是他每天必做的功課之一。
圖/擷自中新網

據報導,唐良四說,「爸爸近年來患上白內障,視力明顯下降,嘴巴也啞了。」母親仍喜歡和父親說話。唐王氏喜歡嘮叨過去的事情,不能說話的丈夫就閉目聆聽,唐王氏沒得到回應,還會在丈夫面前耍小孩脾氣。

而唐良四說母親工整的白發,全是爸爸給梳的。三年前,唐王氏的手部關節開始發痛,不能自己打理及腰的長髮。第二天一早,唐賢武便摸出藍色的塑料梳子,開始給妻子梳起髮來。因為看得不清晰,唐賢武打理得格外認真。怕梳痛老伴兒,速度總是慢悠悠。

報導指出,曾有很多人曾慕名前來討教父母的婚姻秘訣。唐良四都用了五個字來回答——體貼和陪伴。唐良四說,「他們的婚姻對我影響很大,我都快70了,從未見兩人紅過臉。」他有四個子女,而自己總愛搬出爺爺奶奶的婚姻生活說教,「希望孩子們懂得,婚姻不過就是細水長流和平淡是真」。

【2014/08/01 世界日報

 

 

第二人生不遠求‧回響篇/感謝曾經擁有

http://udn.com/NEWS/READING/X4/8845566.shtml

 

兒女們非常擔心我蝸居在家,一再催促我外出活動。半年後我才在他們強迫之下回到瑜伽教室……

圖/LucKy wei

數月前,退休聯誼會旅遊結束時,一位老同事拉著我的手說:「我好高興,妳臉上終於有了笑容,而且顯得更年輕、更有活力!妳有好長一段時間都不跟人說話,只會搖頭、點頭,那副萬念俱灰的神情,把人嚇壞了……」

另一扇窗無限寬廣

六年前,外子因公過勞,導致舊疾復發,住院一個半月就撒手西歸。我雖然驚慌失措,但是面對高齡喪子的八十六歲婆婆,卻只能故作鎮定,強忍著不敢當面掉淚,夜夜躲在房裡啜泣。

那時我幾乎足不出戶,因為最怕看見老夫老妻扶持著在街道上漫步,這畫面讓我感到椎心之痛啊!

兒女們非常擔心我蝸居在家,一再催促我外出活動。半年後我才終於在他們強迫之下,回到瑜伽教室,老師看著失魂落魄的我,婉言相勸:「生命的旅途中能夠遇到真愛的伴侶,是何等幸福!可是,一旦他先離開了,妳不可以成日怨嘆『失去』這麼多,而是要感謝曾經『擁有』那麼多。」

我一再回味這段話,是啊,歷時三十六年的婚姻,雖然經濟上總是捉襟見肘,而且兩人都有疾病的陰影籠罩著,但我們總是咬緊牙根一起奮鬥、互相勉勵、不離不棄,還曾互約來生再結連理。冷靜想想,我已經夠幸福了,還要苛求什麼呢?

我決心要振作起來,不成為家人的負擔。首先,把被我冷落多時的大烤箱重新啟動,女兒和媳婦看到我「復活」了,爭先幫我購買各式各樣的烘焙食譜,大大提升了我的鬥志。我每天忙著嘗試種種新配方,做出不同口味的糕點,不但家中老少得以開心享用,空虛的心靈也在這些小小成就中得到少許的滿足。

在報上看到寫作研習班的招生廣告,我毫不猶豫就報名參加。每周一次聆聽作家們的演說和教學,偶爾還有當場習作,引發了我的強烈興趣,這是老天爺打開另一扇門,帶領我來到一座花團錦簇的秘密花園,等著我進去一窺奧妙呢!

心田喜獲雨露滋潤

研習班之後我又「插班」進入寫作私塾班。上完第一堂課,我告訴家人:「今天,我簡直像個幼稚園的小孩誤闖進大學教室去旁聽。老師和每位學員都是高手,我真是嚇著了。」他們很緊張地問:「媽,怎麼辦?您要退出嗎?還是要換個班呢?」我連著搖頭:「錯、錯、錯!你們以為老媽會打退堂鼓嗎?這可是千載難逢的機緣呢,我一定要把握良機,好好向她們學習。」

說得容易,做起來可是困難重重!我來自農學院,少與文學接觸,肚子裡沒有幾滴墨水,腦子裡記不了幾個成語或詩詞。每個月要交一篇習作,構思和遣詞用字總要絞盡腦汁,常常坐在書桌前和電腦大眼瞪小眼,呆坐半天卻毫無進展,一賭氣乾脆落跑。不一會兒,女兒就說話了:「還在看電視,您的作業完成了嗎?」聽聽這語氣,分明是當年的我再版啊!不敢偷懶了,只得快快再回去腦力激盪一番,有兒女在旁監督,倒也是一股推力。

我深深愛上寫作,堅持要在這條蜿蜒曲折可又遍地花開的路上,一步一步慢慢前進。去年,台北市婦女閱讀寫作協會精選會員的作品,集結成一冊《我和一枝筆在路上》;今年,聯合報副刊精選集《愛的圓舞曲》,我的習作都忝列其中,真是莫大的鼓勵。

如今,我仍繼續參加各式讀書會,聽達人現身說法,他們的閱歷和經驗讓我乾涸的心田喜獲雨露滋潤,變得生機蓬勃,這「第二人生」,即使踽踽獨行,也不再孤單、不再感傷了。

【2014/08/03 聯合報

 

( 時事評論兩岸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geshela&aid=15706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