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綠島首位女醫師報到 黃達夫/多用心、多動腦 建立醫病關係 遺憾!奉獻台灣51年 盼不到身分證 別成雙重國籍巧門
2014/03/14 10:15:27瀏覽445|回應0|推薦0

 

 

一波三折 綠島首位女醫師報到 

 

 

陳姷頵得知綠島缺醫師毫不猶豫申調,昨天報到,成為綠島首位女醫師。
記者李蕙君/攝影

都市不缺我 偏鄉需要我

數十年來,一直只有男性醫師願意前往的綠島,昨天出現首位女醫師陳姷頵(讀音又君),主修核子醫學的她,如願前來綠島的過程曲折。

綠島鄉長李數奼說:「鄉民知道有醫生要來,高興極了,而且還是位女醫師,大家更好奇,更要珍惜!」

卅八歲、未婚的陳姷頵,是陽明大學醫學系公費生,主修核子醫學,畢業後七年來都在都會區大醫院服務,擁有核子醫學專科醫師資格。一個多月前,得知綠島衛生所兩位醫師同時請調,毫不猶豫申調。

「在都會區不缺我,到偏鄉更能發揮所學。」受過家醫、婦產科訓練的陳姷頵,原以為到沒人願意前來的綠島「應該是水到渠成」,沒想到因為她的核子醫學專長波折橫生,卡了一個多月才心願得償。

一開始是台東縣衛生局長盧道揚「很懷疑」;盧道揚坦言,就是因為初見「核子醫學」四字,直覺「她來綠島有用嗎?」

直到和陳姷頵面談後,發現她還有其他專長,且個性樂天開朗,有助醫病關係的提升,「這樣的醫師很適合到離島服務」。

盧道揚說,陳姷頵過了他這關,申請到綠島服務的公文,在衛福部跑了一個多月沒結果,他百思不解,打探後才知道衛生福利部捨不得放人,認為這種專長的醫師來綠島「大材小用」,要她到醫學中心。

陳姷頵最後與盧道揚相約到衛福部,面見部長邱文達,才獲得首肯,綠島一個月來的醫師荒終於有解。

陳姷頵笑說,從未到過綠島,人事案還沒確定前,就先和家人到綠島認識環境、了解醫療狀況及需求;「那裡好美」、「我到綠島衛生所服務,一定要讓軟、硬體都提升才行。」

陳姷頵說,比起醫學中心或都會區醫院,「偏鄉更需要我」,也達到公費培育的目的;綠島醫療資源與資訊難免因離島受限,她會利用假期北上不斷充電,希望能成為綠島居民健康守護者。

【2014/03/07 聯合報】



全文網址: 一波三折 綠島首位女醫師報到 | 綜合 | 國內要聞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5/8531395.shtml#ixzz2vtoZhPXy
Power By udn.com

 

黃達夫/多用心、多動腦 建立醫病關係

 

 

【聯合報╱黃達夫】

舉世聞名的神經學泰斗,醫學哲學作家奧立佛.薩克斯(Oliver Sacks)說,《慢療》(God’s Hotel:A Doctor, a Hospital, and a Pilgrimage to the Heart of Medicine)是一本極重要的書,它指出現代醫療根本的問題,是一本人人必讀的好書,個人深有同感。

個人50年行醫的歷程,見證了醫療科技的突飛猛進。近年來資訊科技的發展、大數據的搜尋及分析技術的創新、與基因體的研究,毫無疑問的,即將為世界帶來個人化精確醫療的未來,使醫療更貼切更有效。確是一件非常令人振奮的事。

然而,在創新科技不斷地帶動醫療進步的過程中,醫療費用也加速地上升,當醫療費用倍數增長時,「降低成本,提升效率」就變成20世紀後期醫院管理的顯學,而逐漸迷失了醫療的本質。

了解病情 有效益醫療

就在這時,《慢療》作者史薇特醫師提出了「反效率的效益」(The efficiency of inefficiency)的觀點,並以真實的故事闡述,花時間去了解病人與病情,看起來似乎是很沒有效率,其實是最有效益的醫療。

史薇特醫師指出,過去20多年在美國,因為效率與利潤的考量,醫師看診的時間不斷地被壓縮,平均大約只剩下10分鐘,其中有3分鐘時間花在處理電子病歷,結果與病人溝通與檢查病人的時間只剩下7分鐘,雖然絕大部分的醫師,真心想多了解病人,但是,等病人爬上診察台時,就只剩下4分鐘了。

病人需求 以慢療掌握

此問題在台灣更為嚴重,多半連身體檢查都省略了。因此,史薇特醫師在此書中所說的「慢療」,就是強調要花時間與病人建立親密的關係。此關係一旦建立,醫師才能掌握病人真正的需求,進而提供病人最適切的醫療照護,結果就會好。病人滿意,醫師也有成就感,這種療癒的關係是互惠互利的。

她又說,當容許醫師有足夠時間去照顧病人時,醫師就能夠好好發揮在醫學院所學到的知識與技術,以及在住院醫師訓練時所養成,詳實詢問病史、周延的身體檢查、耐心與病人家屬溝通、仔細研讀病歷、與其他醫師討論病人的病情、為病人找尋資源等基本功,她認為這才是醫師工作的本質。當醫師花了時間去走過這樣的標準作業程序後,就會完全了解病人身心靈的需求而感到得心應手。

詳問病史 做完整檢查

作者的心聲引起我巨大的共鳴,我一直很慶幸自己,是在1960年代完成我的醫學訓練。在那個時代還沒有SONO、CT、MRI、PET等高科技儀器。所以,醫師做診斷的主要依據,就是病史與身體檢查。我們就養成詢問詳實病史、做完整身體檢查並花時間推理、深思的習慣。進入高科技的時代後,我們就能善用而不濫用高科技,結果,不但診斷更正確,還能夠節省很多醫療資源。

醫療科技 善用不濫用

所以,近年來,我一直很認同管理策略大師麥克.波特(Michael Porter)提倡把創造價值當做首要目標的醫院管理新策略。雖然,史薇特醫師是從臨床醫師角度與自己親身經驗體認到「反效率的效益」的理念,波特教授則以管理學角度提出為病人追求最高價值,就能夠達到用最低成本獲得最佳結果的醫院經營理論。

到頭來,科技只是工具,資訊只是數據,何況人不是機器,而是有情緒、有思想、有感覺、有自我修復力的有機體。如果醫師花多一點的時間與病人建立關係,多用心、多動腦,而不盲目地濫用高科技檢驗及輕易用藥,就能提供既經濟又有效的醫療。

(本文作者黃達夫為和信治癌中心醫院院長)



全文網址: 黃達夫/多用心、多動腦 建立醫病關係 - 健康名人堂 - 醫藥中心 - udn健康醫藥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503151#ixzz2vtoxvsgh
Power By udn.com

 

 

遺憾!奉獻台灣51年 盼不到身分證
【記者周宗禎、李順德╱連線報導】
2014/03/16
 
美籍神父甘惠忠,創立台灣第一個立案心智障礙者照護機構,造福弱勢孩童半世紀;早把台灣當自己的家,死也要死在台灣的甘神父,雖然有永久居留證,但他最想要的,是一張台灣身分證,成為真正台灣人,多年來卻無法如願。

棄他國國籍 才能歸化我國

依國籍法須先放棄他國國籍,才能申辦歸化我國,未完成歸化前依法無法取得國民身分證,內政部要提案修法依個案狀況審核發證,甘惠忠昨天下午得知感到欣慰,他說,自己年事已高,希望國籍法修正案能儘早通過,讓他能早日拿到期待多年的身分證。

甘惠忠民國五十二年來台,發現台灣民眾不知如何照顧發展遲緩兒童,讓人心疼,他創設台灣最早立案招收心智障礙者的台南「瑞復益智中心」,廿多年前還率先推動早療服務,陸續創辦高雄樂仁啟智中心、台南玉井德蘭啟智中心、中華民國啟智協會、伯利恆文教基金會等心智障礙者療育機構。

「愛台灣的家勝過一切」

年近八十歲,甘惠忠大半生奉獻給台灣,近來屢向友人抱怨「為什麼不能給我一張身分證?」他父親自愛爾蘭移民美國,家人仍保有美、愛兩國國籍,祖德難忘,政府若能同意他不必放棄原國籍,就能擁有身分證,他會非常開心。

他說,他有三個家:美國、愛爾蘭和台灣,但愛台灣的家勝過一切,台灣人愛助人,愛幫人,是最美的風景,他要為這片土地繼續奉獻心力。

甘惠忠兩年前領取醫療奉獻獎時,曾當面向總統馬英九抱怨沒有身分證,馬英九聽了嚇一跳,雖最後給他永久居留證,但他真正要的,是一張台灣身分證,當個真正的台灣人。

賴清德:先頒榮譽市民證

台南市長賴清德說,甘惠忠對台貢獻良多,足為市民表率,沒身分證不合理,市政會議已通過頒給他榮譽市民證,他會擇期親自頒給甘神父。

內政部戶政司長張琬宜昨天也表示,將依行政院長江宜樺指示鬆綁外籍人士歸化留台的條件,若認定對國家殊勳及國家所需人才,可同意保有雙重國籍,不需放棄原國籍,即可取得中華民國國籍;內政部也開始研議,未來立院審查國籍法修正草案時,內政部會提出版本。


【2014/03/16 聯合報】@ http://udn.com/

 

 

觀察站/嚴把關 別成雙重國籍巧門

 

政府有意修法,以例外許可方式,讓對我國有殊勳或是我國所需人才的外籍人士,可在保有母國國籍下,同時擁有我國國籍。這是兼具人性及前瞻性的修法思考,卻也必須注意把關,以免因浮濫而失去「特許」的意義,甚或淪為有心人士獲取雙重國籍的巧門。

依我國國籍法規定,他國人民未放棄原國籍情形下,無法取得中華民國國籍;世界許多國家都有類似的規定,這項法律並無任何不合理之處,也不應隨便就為「例外」而動搖。但碰到像甘惠忠神父這等對台灣有貢獻,卻不認為擁有台灣永久居權已足夠的外籍人士,就會促使政府為他們特別修法破例。

不過,台灣偏遠地區、弱勢族群受惠於這些無私奉獻外國人者多矣,加上各領域有意到台灣服務的許多外籍高階人才,讓他們有機會歸化我國,也有其積極意義。面對全球化的趨勢,各國無不盡其可能進行搶人才大戰,給這些即將來台貢獻所學的優秀人才歸化便利,也有助國家打這場搶人才大戰。

儘管因甘神父的特殊、個人案例,讓政府認真思考修法放寬國籍法的現有規定,但行政與立法兩院在提案修法時,如何建立一套不隨便放水,過程必須嚴謹的審核機制,更是修法過程中,需嚴肅把關。

【2014/03/17 聯合報



全文網址: 觀察站/嚴把關 別成雙重國籍巧門 | 甘神父盼身分證 | 國內要聞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S1/%E8%A7%80%E5%AF%9F%E7%AB%99%EF%BC%8F%E5%9A%B4%E6%8A%8A%E9%97%9C%20%E5%88%A5%E6%88%90%E9%9B%99%E9%87%8D%E5%9C%8B%E7%B1%8D%E5%B7%A7%E9%96%80-8551919.shtml#ixzz2wBcHS6wO
Power By udn.com

 

 

總檢討「不要碰一個修一次」

 

 

美籍神父甘惠忠身分證案,國民黨立委吳育昇表示,政府的移民政策、外籍人士歸化制度已經到了總檢討的時機,內政部應該提出一套有立法核心價值的修法方案,不能再碰到一個案就修一次法。

曾接觸甘惠忠的民進黨立委陳亭妃表示,修國籍法緩不濟急,甘神父案應以專案、特例方式處理。

吳育昇說,與甘神父類似的案例多如牛毛,但政府往往「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他曾在質詢時提到一案例,有位就讀台藝大舞蹈系的德國籍女大學生,一家六口在台居住多年,卻只有父親取得永久居留權,其他家人依親居留,但她畢業後若暫時沒有工作,就得被遣返德國,因此向移民署陳情。

對甘神父個案,內政部擬修法承認對國家有特殊貢獻的雙重國籍者,吳育昇說,此修法方向可行,但審查標準必須確立,否則每個外籍人士都認為自己是「有特殊貢獻」或是「國家所需人才」,標準不明恐使天下大亂。

民進黨立委尤美女表示,除了國籍法可設特別條款外,也可考慮「榮譽公民、榮譽國民」的概念,讓有特殊貢獻者以特例方式取得身分,她將持續關注此案,並找內政部研議,考慮以個案處理。

【2014/03/17 聯合報



全文網址: 總檢討「不要碰一個修一次」 | 甘神父盼身分證 | 國內要聞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S1/%E7%B8%BD%E6%AA%A2%E8%A8%8E%E3%80%8C%E4%B8%8D%E8%A6%81%E7%A2%B0%E4%B8%80%E5%80%8B%E4%BF%AE%E4%B8%80%E6%AC%A1%E3%80%8D-8551918.shtml#ixzz2wBc5g0zl
Power By udn.com

 

 

甘神父:不給我身分證 就是當我外人

 

美籍神父甘惠忠右手拿著借來身分證說「給我這個就好」,左手上的永久居留證與健保卡統統可以不要。
記者周宗禎/攝影

「台灣不給我身分證,代表仍當我是外人。」

美籍神父甘惠忠照顧台灣身心障礙兒五十一年,想拿中華民國身分證卻不可得。他說,身分證或許用處不多,但有了它,讓他感覺受到這個國家的認同與肯定。

拿不到 「這也是種歧視」

甘惠忠大半輩子在台灣,照顧台灣人,更想終老台灣;許多新住民想當台灣人卻拿不到身分證,台灣未公平對待想保有祖籍的新住民,「這也是種歧視」。

甘惠忠說,台灣常拿香港比較,但他在香港教會的同事入港籍都能保有祖籍,「別忘了香港仍在中國大陸之下」;拿不到身分證,他總覺得台灣仍當他是外國人。

「身分證 拿到就能落地生根」

「身分證還是有用啦,拿到就能買房買地,可以落地生根。」他笑說,最近想買一小塊地耕作,還得找朋友當人頭,「我住在台灣可能比多數台灣人還久,為什麼不給我身分證?」

甘惠忠近年除持續關照弱勢遲緩兒,還致力「族群融合」,他強調,他說的「族群」指的是台灣社會仍常漠視、歧視的弱勢族群,「唯有食衣住行都融合在一起,才能消弭各種不平等待遇」。

內政部要提案修法「很欣慰」

甘惠忠因嚴重貧血走路很吃力,但仍在第一線服務;昨天看到本報報導內政部表示要提案修法,依個案狀況審核發證,甘惠忠感到欣慰,但也擔心自己的年紀已大,健康狀況不佳,「恐怕會被台灣的立法效率打敗」。

【2014/03/17 聯合報】  



全文網址: 甘神父:不給我身分證 就是當我外人 | 甘神父盼身分證 | 國內要聞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S1/8551935.shtml#ixzz2wBbm6qek
Power By udn.com

 

 

( 時事評論人物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geshela&aid=11717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