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7/06/07 13:09:14瀏覽1432|回應0|推薦0 | |
兩女性戰車駕駛報到!全女性戰車時代將到來? https://udn.com/news/story/10930/2446454?from=udn-referralnews_ch2artbottom 2017-05-06 11:51聯合報 記者洪哲政╱即時報導 國防部青年日報社今天披露,陸軍M60A3部隊現已訓練出首批下部隊的女性戰車駕駛何憶詩下士與黃䕒慧一兵。若搭配國防部日前披露目前在陸軍裝甲542旅戰車1營戰車女性射手的丘佳靜,以及即將在今年挑戰裝甲訓的陸軍官校裝甲兵科的康嘉馨、何玟倩兩名準裝甲女性少尉,外界正在觀察:陸軍會不會有整輛都是由女性官兵操作的戰車出現? 作為國防部喉舌的青年日報,今天以頭版頭條的大篇幅,報導兩名女性戰車駕駛何憶詩下士與黃䕒慧一兵,同時以圖文呈現:「從戰車保養到搬運重達26公斤的彈藥,她們都能自己來,絲毫不輸給男性官兵」。 青年日報報導,談起女性駕駛戰車最需克服的地方,這兩位女戰駕兵異口同聲說:「踩煞車。」何憶詩指出,戰車在煞車時,最佳的氣壓數值(PSI)約是750至900之間,但要從零踩到900,「需要耗費很大的力氣」,對於一般女性來說,相當不容易,甚至要用兩腳並踩,但也因為這樣經常被糾正。 該報導中,黃䕒慧也表示,受訓時第一關就是要踩煞車,合格後才能進階到其它科目訓練,如果煞車踩不過,教官就會要求學員到旁邊「練腿力」;當時不只有女生踩不過,「很多男生也和我們一起加強鍛鍊」,其費力程度可想而知。 目前陸軍戰車部隊已有女性的射手兼副車長、戰車駕駛,尚缺女性戰車車長。今年中即將畢業掛階的陸軍官校4年級學生康嘉馨、何玟倩,是國軍首批選擇裝甲兵科的官校生,6月畢業在即,隨即將挑戰近8個月的裝甲分科教育,學習駕駛陸軍M-60A3與CM11戰車。如此,部隊就能有女性戰車的完整編制。陸軍M60A3部隊現已訓練出首批下部隊的女性戰車駕駛,圖為黃䕒慧一兵(右)。圖片來源:青年日報社分享 即將在今年挑戰裝甲訓的陸軍官校裝甲兵科的康嘉馨(左)、何玟倩(右)兩名準裝甲女性少尉。圖片來源:翻攝康嘉馨、何玟倩臉書網頁分享 青年日報報導,從戰車保養到搬運重達26公斤的彈藥,女性官兵都能自己來,圖為黃䕒慧一兵。圖片來源:青年日報社分享 陸軍M60A3部隊現已訓練出首批下部隊的女性戰車駕駛何憶詩下士(左)與黃䕒慧一兵(右)。圖片來源:青年日報社分享 青年日報報導,從戰車保養到搬運重達26公斤的彈藥,女性官兵都能自己來,圖為何憶詩下士。圖片來源:青年日報社
新聞幕後/裝甲建軍思維很敏感 輪式「黑熊」很無奈 https://udn.com/news/story/10930/2489958?from=udn-referralnews_ch2artbottom目前陸軍已採用30鏈砲版的雲豹甲車(如圖),但對雲豹105公厘戰砲甲車暫裹足不前,倒是海軍陸戰隊想建案採用。記者洪哲政/攝影分享 軍用輪型裝甲車延伸出的砲車,任務和履帶型的主力戰車不同,前者用於地面作戰時,支援步兵作戰中直射火力、進行強襲攻堅的任務,後者則用於進行地面決戰。目前美、日、中共,都已有輪型戰砲甲車研發並服役,具備快速機動的強勁火力,國軍至今則還尚未跟上腳步。 裝甲車衍生出有砲塔的砲車,美軍稱之為「機動砲車」,日本則稱之為「機動戰鬥車」,共軍稱之為「輪式突擊炮」,我國防部軍備局則定名為「戰砲甲車」,用以跟履帶型的主力戰車區別。因為我國陸軍裝甲兵心目中的「戰車」,向來有非「履帶型戰車」不可的建軍堅持。 國防部軍備局早在民國97年就研製出配備105砲塔的第一代雲豹甲車,但當時以「輪型戰車」向陸軍裝甲兵學校推薦時,卻遭到嚴拒,相關推介人員被兵監將領寒著臉送客。因為此事牽涉兵科建軍傳統的思維敏感。 裝甲兵心目中的「戰車」,傳統都是以履帶推進,不是用輪胎跑的;長年來陸軍裝甲兵科心目中建軍首選,就是要換裝美軍M1A1或A2的艾布蘭主力戰車,拒絕其他輪型甲車進化而來的砲車影響裝甲「血統」,國軍輪型砲車發展與應用因此停滯至今。 國軍擁有近千輛履帶型主力戰車,包括M60A3與CM-11,除了陸軍裝甲旅外,也分配給陸軍機步旅;海軍陸戰隊戰車營早年原使用M41輕型戰車,2010年起也使用M60A3。但履帶車行進委實緩慢,為了運用台灣道路資源,陸軍機步旅與憲兵裝憲營近年開始換裝輪型的雲豹裝甲車。 但近年漢光演習兵棋推演發現,陸軍機步旅固然換裝了時速可達100公里的雲豹裝甲車,但整體機動性卻仍然沒有提升,執行跨區增援出現困難,原因就是被只能跑32公里的M60A3履帶戰車拖住;講究快速機動的陸戰旅,面對笨重複雜的主力戰車,一樣也面臨這個問題。 美軍為解決這個問題,因此創建出「史崔克旅」,將機步旅的載具換裝輪型裝甲車,並以8輪105公厘機動砲車(MGS)取代履帶戰車,讓機步部隊跑起來。 而為克服陸軍裝甲兵的建軍思維的敏感,國防部軍備局因此改弦易輒,捨去「輪型戰車」的名詞,將具備主砲塔的輪型裝甲車,正名為「戰砲甲車」,與「主力戰車」作出區別,避免冒犯裝甲兵非履帶戰車不可的思維。建軍上陸軍裝甲旅仍使用地面決戰需求的履帶主力戰車,但也試著推展輪型戰砲甲車,希望汰除機步旅的履帶主力戰車。 雲豹105公厘戰砲甲車在被網友封為「黑熊」計畫,在網際社群中具有一定討論度。兩棲裝載版的雲豹二代戰砲甲車雖獲得陸戰隊青睞,但海軍5年兵力整建計畫委實是樓閣之聲,能否在海軍重重造艦計畫中突圍尚未可知;近年陸軍經常赴美軍史崔克旅見學,面對這類共軍已經投產服役的輪型戰砲車,能否獲得國軍採用,受到關切。日本防衛裝備省官網公佈研發中新型13式機動戰鬥車(MCV)的應用模式。圖/翻攝自日本防衛裝備省官網分享 美軍「史崔克旅」,將機步旅的載具換裝8輪裝甲車外,也以8輪105公厘機動砲車(MGS)取代履帶戰車。圖/翻攝自美國陸軍官方網站分享 日本防衛裝備省公佈的新型13式機動戰鬥車(MCV),同樣配備105公厘主砲。圖/翻攝自你好台灣網www.hellotw.com分享
國防部軍備局首度證實 新型雲豹甲車存在 https://udn.com/news/story/10930/2509269 軍方傳稱,二代雲豹與第一代比較,主要改良了轉向、懸吊避震系統與外掛裝甲,同時也增加了武器選項,外型也類似芬蘭Patria AMV 8輪甲車。圖/翻攝自芬蘭Patria 官方網站分享 國防部軍備局上午證實,軍備局209廠目前確以「科研案」為形式,研改出一款外型改變、轉向系統與承載能量提升,且外加全車環景監視系統選項的雲豹甲車,但軍備局仍定義其為「衍生型」,而非軍中基層所稱的「二代」。雖然軍方內部規劃將在8月台北航太展展出此車,但軍備局說,此案還在呈核,尚在規畫中。 根據國防部今年2月函送立法院的「國軍生產及服務作業基金『傳統武器彈藥性能提升研究發展規劃』案書面報告」,內容即詳載國軍計畫以雲豹甲車為基礎,研改成各式戰甲車型,包括新式155公厘M114輪甲式自走砲、81、120迫砲擊砲車、輪型救濟車及近期被定名為戰砲甲車的「輪型戰車」。 根據書面,被基層稱為二代雲豹甲車的科研案,是結合「新型81公厘車裝迫砲武器系統研製案」在106至108年耗資1億零9百萬元軍事投資預算進行「新式迫砲車研製」。 報告指出,「為建構陸軍新式155公厘榴砲武器系統,軍備局運用關鍵技術能量,整合國軍現役M114拖曳式榴砲及八輪甲車,將手動油壓驅動系統提昇為自動化電伺服控制系統,並搭配自力開發之射擊指揮控制系統,發展具有數位化及機動化之新式155公厘M114 輪甲式自走砲,強化陸軍機步旅砲兵『三軍聯合截擊作戰與跨區作戰』等戰術運用之火力支援,期滿足陸軍戰演訓需求與殲敵之作戰能力」。 報告同時表示,國軍「因應未來不對稱作戰型態及精兵政策,刻規劃進行『輪型迫砲車(106-108 年)」研製,搭載81公厘自動化迫擊砲,採模組化設計,亦可換裝120 公厘口徑迫擊砲,具備自動化觀瞄及彈道解算系統,可減少操作人員,降低人力負荷,提昇命中率;另整合八輪甲車持續進行各衍生車型系統開發,包含「迅馳專案裝步戰鬥車(30 公厘鏈砲車型)」、「輪型救濟車」及「輪型戰車」等,以提升機動戰力」。 軍備局上午表示,這輛搭載81迫砲的新式雲豹迫砲車,就是媒體報導所謂「二代雲豹」,但若是二代,則可能須擴及引擎、機械、裝甲材質的大幅變化,所以就軍備局的定義而言,正在209廠組裝研改的這輛雲豹迫砲車仍屬於「衍生型」。 軍備局表示,這輛新型的雲豹81迫砲車目前是以「科研案」來運作,以209廠自已申請的預算經費進行研改。軍備局證實,這輛雲豹不但外觀改變,人員進入的隔間、結構也都有所研改,但動力底盤沒有改變。 軍備局並強調,雲豹甲車下一個重要階段,應是搭配30公厘鏈砲車型的「迅馳專案裝步戰鬥車」,81迫砲車型則須視軍種需求進行推介。 本報日前報導,「軍車國造」將有新進展!國防部軍備局209廠將計畫為海軍陸戰隊設計打造適合兩棲登陸艦裝載的105公厘雲豹二代戰砲甲車;該廠研發的國軍雲豹二代裝甲車,今年8月就會在台北航太展亮相。 海軍陸戰隊有兩個營、60輛雲豹二代戰砲甲車的需求。對此,海軍司令部證實,因應敵情威脅與作戰需求,已將陸戰隊武器裝備籌獲,納入海軍5年兵力整建計畫。 由於外界對此有不同解讀,記者上午求證國防部,結合書面資料,軍備局作了上開答覆。而據了解,這輛209廠的新型雲豹迫砲車組裝進度已達70%以上。陸軍第1批284輛配備遙控40榴彈槍塔的雲豹裝甲車CM-32/33,今年就會完成接收。記者洪哲政/攝影分享 國防部函送立法院書面資料說明雲豹甲車研改案。資料來源:「國軍生產及服務作業基金『傳統武器彈藥性能提升研究發展規劃』案書面報告」、記者洪哲政/翻攝
老砲加雲豹甲車 國軍37年前作過類似研發卻不理想
2017-06-06 14:44聯合報 記者洪哲政╱即時報導 https://udn.com/news/story/10930/2507297?from=udn_ch2cate6638sub10930_pulldownmenu 媒體報導,國防部軍備局研擬新一代國造自走砲,有意以國造雲豹裝甲車為底盤,裝載國軍已服役30年的155公釐M114榴彈砲,藉此讓原本須仰賴車輛拖曳的榴彈砲,得以提升機動力。不過,國軍在37年前其實作過類似的研發與組合,但結果不理想,全案遭撤銷。 台海安全研析中心主任梅復興透過臉書評論表示,希望此事只是構想。他說,國軍37年前就做過將M114裝在重量差不多的M108底盤上的XT-69實驗原型,但測試結果並不理想。 他認為,如若軍備局「為賦新詞強說愁」硬要搞一個以雲豹為底盤的自走榴彈炮車的話,那還不如參考南非跟美國合作研發的Stryker T7 105公厘自走榴炮,採用BB增程彈的話,射程可是高達32公里,超過M114的兩倍。 而根據記載,民國68年南非開發出先進的G-5 155公釐榴彈砲,射程可達30公里,我國有意引入,但南非無意提供我國授權生產資格,且生產報價極昂貴,聯勤202廠因此派出參訪團赴南非以目視記憶的克難方式偷師,藉由一位陳笏上校參與,以逆向工程仿造出XT-69原型砲,並在民國70年的國慶閱兵中,把仿造的砲裝在M-108自走砲的底盤上參與校閱,南非一度抗議,但因無法提出我方抄襲證據,不了了之。 但XT-69許多設計細節問題未能解決,性能大打折扣,除最大射程仍無法突破30公里外,砲管鋼料與發射藥問題也始終無解,最後開發案於民國73年結案,停止開發量產停止,全案遭到撤銷。 而國M114式榴彈砲是美軍1942年服役的裝備,最大射距為14.6公里,我國是在韓戰後接受美國軍援獲得,曾參與823砲戰,國軍並在民國65年據此仿製出65式155公厘榴砲。155公釐M114榴彈砲。 記者程嘉文/攝影分享 民國70年的國慶閱兵中,我國以逆向工程仿造出XT-69原型砲,被裝在M-108自走砲的底盤上參與校閱。圖/翻攝自www.army-guide.com分享
雲豹裝甲車裝70年老爺砲?國防部:只是構想 https://udn.com/news/story/10930/2506716?from=udn-referralnews_ch2artbottom 雲豹裝甲車。記者程嘉文/攝影分享 媒體報導,國防部軍備局研擬新一代自製自走砲,以國造雲豹裝甲車為底盤,裝載國軍現役的155公釐M114榴彈砲;讓原本必須靠車輛拖曳的M114,得以提升機動力。 軍方在這次漢光演習後,提出「濱海決勝」的概念,主張集中陸海空三軍的火力,在濱海區域間滅來犯敵人。但由於M114是二次大戰期間研發的火砲,射程比起新一代的155公釐榴砲相去甚遠,因此「雲豹+M114」是否能符合國軍的新戰術,備受外界質疑。 今天國防部發言人陳中吉在例行記者會上,證實確實曾有「雲豹+M114」的構想,不過他強調「只是構想」,仍然必須考慮使用單位的作戰需求,才能決定是否進一步研發、量產,所以目前說價格、數量等,都為時尚早。 M114於1942年問世,倍徑比(砲管長度/口徑)是24.5,最大射程為14.6公里;相較之下,新一代155公釐自走榴彈砲,倍徑比往往達到39甚至52,使得射程大幅推進。 日前媒體報導,國軍有意採購美軍新一代的155公釐M777拖曳榴彈砲。M777強調輕量化、便於運輸。若與M114相較,重量由5800公斤降為4200公斤,砲管倍徑由24.5增為32.8,最大射程由14.6公里增加到24公里,如果使用增程彈可達30公里,使用M982導引砲彈可達40公里。美軍陸戰隊的M777榴彈砲,據傳國軍有意購買。圖/美軍資料照分享
空軍防空指揮部成軍暫緩 國軍三大機構競逐關鍵將額 https://udn.com/news/story/10930/2506525?from=udn-relatednews_ch2 2017-06-06 09:23聯合報 記者洪哲政╱即時報導 空軍原定6月將轄下飛彈指揮部與防砲指揮部整合為「空軍防空指揮部」,7月正式成軍;但此舉遭國防部下令暫緩。據了解,主因是防空指揮部指揮官中將編缺,暫喬不定將額。民進黨執政下國防體系重整,正在磨合中。 國軍的中將編缺是固定的,要新提升部分單位指揮官編制,由少將提升為中將,就要挪動現有中將將額編缺。但國防部目前計畫提升指揮官位階、將原少將提升為中將編制的單位,除了有空軍防空指揮部外,還有駐美軍事代表團,而近期預定成軍的「第四軍種」通資電軍,指揮官也是中將編缺。國防部要「擠」出3個中將缺額,就要有其他中將主官的高司單位,必須降編繳出缺額。 據了解,國防部已將中科院院長、法律事務司司長的中將主官編缺收回,找到兩個中將編缺,但第3個編缺還在協調,可能鎖定國防部整評司。 這關鍵最後一個中將缺額,目前還在協調中,時程趕不上空軍防空指揮部成軍的腳步;由於通資電軍是民進黨國防藍皮書的重要主張,而駐美軍事代表團牽涉對美軍購,兩者有提升位階的優先性,在第三個中將將額未喬定下,防空飛彈指揮部成軍因此暫緩。 據了解,空軍近期全力推動飛彈指揮部和防砲指揮部合併作業,下令雙方需合併的指揮機構本月起要開始搬遷,布好通聯線路,下旬將就定位要成軍,部隊因此人仰馬翻,全力從事搬遷作業,但突然奉令暫緩,基層愕然,不明所以。 據了解,被視為綠營國防改革指標的通資電軍指揮部,也預定在7月成軍,這3個單位何者先就位?就取決於相關將額資源分配,孰者為重?尚待軍方磨合。空軍在合併飛彈和防砲指揮部一事相當積極,早在飛指部仍屬參謀本部時,就在今年官版月曆上將兩個指揮部主力裝備置於同一頁,合稱「防空英豪」。記者洪哲政/翻攝分享 國軍通資電戰力,集中在國防部電訊發展室與參謀本部資電作戰指揮部。圖為軍方負責衛星訊號中繼的天頻車。記者洪哲政/攝影分享 中華民國駐美軍事代表團位於華盛頓特區的威斯康辛大道上。 圖/翻攝自Google MAP分享 空軍飛彈指揮部所屬的愛國者3型防空飛彈。記者洪哲政/攝影分享
|
|
( 時事評論|國防軍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