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網路社群裡的贏家和輸家〈感謝電小二推薦〉
2010/11/24 20:49:33瀏覽1873|回應13|推薦68
引用文章Google 有那麼大的本事嗎?

你身邊有多少人使用臉書呢?

這幾天周圍的人一直催促我申請臉書帳號,我依然沒有行動。
連某一個出版界的朋友說,如果我想重回筆耕生活,申請臉書可以拓展我的網路社群關係,也可以達到更多人際互動。

啊,人際互動,部落格還不夠嗎?
我覺得部落格的互動已經讓部落客樂趣無窮了,還需要更多其它的平台嗎?
對於喜歡文字書寫的人而言,太多的人際互動會不會失去了沉澱自我的空間呢?

與其說臉書可以帶來人際互動,不如說它是一個類似個人的行銷平台吧?甚至是藉由它來傳達一種訊息或理念,然後再透過這個平台完成「大家告訴大家」的資訊快速流傳的目的吧?

我周圍擁有臉書帳號的人,大概是九成左右。
剩下沒有使用臉書的那一成小眾人口,就是嬰幼兒、年長者、或對科技應用產品完全不感興趣的人,或包括像我這樣保持觀望,遲遲還沒申請的慢半拍「古早人」。

朋友們告訴我:「妳趕快申請臉書啦!這樣我們就可以每天看看對方在做什麼?而且還可以每天分享心情,更棒的是,妳還可以找到一堆多年不見的老朋友。」

朋友們喜孜孜的神情,彷彿他們已經掌握了全世界。

這我就要想一想,我會想找到誰?誰又會想找到我?
還是免了吧!不要找到也好,避免無端困擾‧‧‧‧‧‧我心裡笑道。


說一個有趣的事。

前幾個月,我一個朋友告訴我,她在臉書上偶然「遇到」了初戀情人。
對方忽然丟出來一聲問候:「好久不見了,妳好嗎?」
分手多年之後,這樣一句看似稀鬆平常的問候語,頓然像一粒小石子投進她十多年來平靜的心湖。

我的朋友剎時在電腦前呆坐數分鐘,一陣天人交戰之後,她決定不予回應,就讓這段舊情自此消失,不再復燃。

「我真的沒想到會在臉書遇到他,當時真的是嚇到了!」我的朋友反覆說著。


她說她和初戀的情緣糾葛是『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呀!

我笑說,『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呢!

曾經深愛的人,因為種種因素分手了,如今猛然出現,自己說是心湖已靜的人,還會被嚇到,這究竟是為了啥?

我心裡想著,她的心是真的平靜了嗎?如果是真的平靜了,又何需在意這顆偶然投入心波的石子呢?

我頑皮的朗誦並改編了徐志摩的《偶然》跟朋友笑鬧道:


『我是臉書裡的一粒小石子
偶爾投入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訝異,
更無須歡喜──
在轉瞬間消滅了蹤影。

你我相逢在臉書的平台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記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這巧遇時互放的光亮! 

我把徐志摩的詩改成臉書的偶遇了,真是對大詩人不敬啊!
只是,不知為何腦海裡就這麼浮現起這首詩來。

我甚至覺得在網路上的情感交會本來就是一種偶遇。

無論是遇到老朋友、新朋友、或舊情人,總之所有的舊愛新歡,在打開電腦的剎那遇到他或她,那是心靈的感動也是惜福感恩,但在關閉電腦之後,就不必太執著了,畢竟網路人生是『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太過執著就陷於泥沼了。

不過,我不贊成另一個朋友說的一句話,她說:「在網路世界裡不必太認真,誰認真誰就是輸家。」

保護自己固然沒錯,真誠以待才是與人互動的基礎。
所有的欺騙行為都是緣於初始的心態不正確和不良的目的性。

如今網路社群如此蓬勃發展,幾乎人人有部落格,人人有噗浪,人人有臉書,甚至skype、msn、即時通都已經成為最簡便的傳達工具了,如果還執著在誰認真誰就是輸家?那麼,我想,這句話的意義應該是指男女之間的情感互動吧?

真的會是輸家嗎?

我身邊不乏在網路上談感情而結婚的佳偶。(親戚中有三對,朋友裡就有兩對)

也許有人會質疑這樣的例子有多少?
嗯,未來我會徵得當事人同意,撰文書寫他們的情感事件簿,他們的愛情故事說起來可是很精彩呢!

不過,他們之所以會透過網路而結合,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因為真誠以待,一開始就沒打算欺騙對方,透過網路各種交流工具,藉以了解對方和深入對方的心靈,繼而漸漸有了默契,之後見面,雙方還算投合,就開始網路之外的互動交往了。

我常想,未來下一代透過網路而結婚的比例應該是會大幅上升。

就拿流行好一陣子的國內最大交友社群網站《愛情公寓》來說吧,那是年輕人最愛流連的交友社群網站。

這是由四個高中同學,在23歲這年集資一百萬開始的創業成功案例,雖然他們也曾經遇到困難和阻撓,但經過不停的努力,和了解網路交友社群的廣大市場,讓他們搶進了商機。

網路世界裡沒有輸家,會輸的是太過相信網路是生活的一切,而忘記網路不過是一個資訊交流的平台。

只有善於運用網路、讓網路更便於生活應用的人才是贏家。

~~~ 蘋果蘇打 2010. 11. 24 ~~~



參考連結:http://mag.udn.com/mag/digital/storypage.jsp?f_MAIN_ID=319&f_SUB_ID=2941f_ART_ID=259932
參考連結: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01124/16/2hqtr.html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gary313&aid=4632178

 回應文章 頁/共 2 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corinna
等級:5
留言加入好友
科技~
2011/02/11 18:04

我喜歡使用科技, 小孩也加我為聯絡網,

利用網路方便和趣味是贏家~

沉迷網路而不知抽離是輸家~

吧?!

蘋果蘇打(gary313) 於 2011-02-12 16:12 回覆:
妳說的讓我想起一個朋友說的話:在網路裡,誰都不必太認真,認真了就是輸家!

雖然我並不完全贊同,不過也有幾分道理。

BigMac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好文!
2010/11/27 16:42

這是我看過您寫的最好的一篇。


本部落格榮獲「全球華文部落格大獎」教育應用類初選入圍

蘋果蘇打(gary313) 於 2010-11-27 23:44 回覆:
BigMac消失好一陣了,很高興見到你。:)

謝謝你的誇獎!


麵線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臉書? 不是我能懂的
2010/11/26 14:46

我也有臉書的帳號, 唯一用到的一次是去連署送電腦到偏遠小學, 就沒再上過了. 

一群不認識的人在妳的頁面上, 說得好聽是有朋有隨侍在側, 說難聽是有人隨時窺伺.

經由臉書把朋友的朋友的朋友的朋友......連結在一起, 友誼的定義可能會改變吧!

好難懂, 我喜歡單純一點的.

蘋果蘇打(gary313) 於 2010-11-26 14:59 回覆:
我也喜歡單純一點。:)

我也覺得這樣連來連去,朋友的朋友的朋友的朋友‧‧‧‧‧‧實在好複雜,恐怕自己都搞不清楚有多少朋友了?

我也懷疑這樣連來連去,看來看去,會不會形成一種另類的窺伺?


Pamela巧手潘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re
2010/11/25 21:16

我也有在Facebook申請帳號

可是到現在還不知怎麼玩哩

做一個部落格就耗費我不少時間了

根本沒時間再玩臉書

蘋果蘇打(gary313) 於 2010-11-26 01:09 回覆:
聽說很多人喜歡在臉書種菜,可是,光在部落格「種文字」就很忙了,好像也沒太多時間種菜吧?所以,我就不申請帳號了。

Jacaranda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不是啦!
2010/11/25 19:19
我因工作關係,科技的東西接觸較早,所以不是因為兒子而上臉書。不過,有一天兒子把我加入朋友,我才發現原來小學低年級的小朋友都上臉書了,雖然臉書開帳號有年齡限制,可以這些小朋友都知道如何規避。小朋友多半是為了玩線上遊戲上臉書,而玩久了也會開始抬槓、分享影片、照片。許多父母都還沒有小朋友在科技方面的知識,所以需要靠學校、教育部提供指引。

此地曾經發生少女在臉書上被偽裝成流浪動物之家的人,以參與週末義工活動,後被殺害,故家長都比較擔心,學校也加強學生隱私及如何在臉書上自保,比如說,只加入自己認識的人為友及隱私設定等。

我個人對臉書在隱私權上的政策非常感冒。自從臉書在多國發生隱私曝光及犯罪問題後,其在隱私設定上改善很多,但是,大家不要忘了,臉書儲存了你所有放在上面的資料,放得越多留下的足跡就越深,而且都成為臉書賺錢的資本。

我對臉書創辦人最感冒的是:他顛覆原有的隱私權概念,企圖用大家的隱私賺錢。可悲的是,許多人因此着迷,因此,隱私的概念正在被侵蝕之中。幾十年後,「隱私權」可能成為歷史名詞!
蘋果蘇打(gary313) 於 2010-11-26 01:05 回覆:
小朋友還願意把媽媽加入臉書,代表你們母子感情很好。:)

臉書的隱私問題,也是我考慮不想加入的原因,聽說這個問題在幾年以後(似乎不用等很久)就會產生「後遺症」了。

當然,有人說也可以使用暱稱,甚至不需要貼相片,可是那似乎又失去了「臉書的精神」
?我的朋友們都說,多數人還是會以個人相片和真實姓名在臉書活動。

「如果用暱稱,那就失去了樂趣啦!」他們是這樣說的。
臉書就是這樣精明,他們給你網路社群的樂趣,卻不保護你的隱私。

吶吶溪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冗長回應,請見諒
2010/11/25 14:29
「三月不知肉味」,「餘音繞樑,三日不絕」,當真能讓我們了解那音樂有多美嗎?聆聽德弗札克的「新世界」真的能取代親身站在西部大草原的感受嗎? Joyce Kilmer 有篇名為「Trees」的短詩,最後兩句廣為流傳:
Poems are written by fools like me,
But only God can make a tree.
當訊息從一種媒介轉換成另一種時(比如用文字形容音樂,或以音樂形容感受),一定會有某種程度的「失真」,也就是訊息的損失;人們很習慣以想像力來填補那段空缺而不會特別指出這樣的「想像」其實並不「真實」。從技術上的定義來看,數位化的資訊其實人類並不能了解,因為全部都是 0 與 1;我們必須重新把數位化的內容轉換成人類能夠理解的符號(文字,影像,聲音)。換言之,我們在螢幕上或是電子書上看到的字從符號的角度來看,和被印刷到紙張上的字毫無差別。
試想一個問題:如果我是個作家,費盡心力的寫了本小說(或是詩),當我發現讀者必需從手抄仿古紙本閱讀我的作品時才會有所感動,我想我其實會很難過。因為那代表了我的文字本身並不能真的和讀者溝通交流,讀者必須要藉由外加的效果來「助興」,這對作家而言應該算是羞辱。
手寫的信讀來更為感人真正的原因不是電郵太虛擬,而是寫信的人透過細心挑選的信紙、信封所傳達的心意;就像日本料理為什麼會注重器皿與料理的搭配。因為我們習慣性的認為手寫比打字困難(我媽絕不同意這種說法),電郵「太方便」,所以總覺得手寫信誠意比較大。當然這麼分析不能說毫無道理,但是難道一封非常認真「打」出的電郵比不上一封敷衍了事的手寫信嗎?
人其實很聰明的;短短的寫一句「新年快樂」然後用電郵或簡訊發給六十八個「朋友」絕對感動不了任何人。相對的,就算是用電郵,但是很慎重的把每一位朋友當成獨立的個體細心的寫上問候與關懷話語,對方絕對能感受。人類並不會淪為網路的奴隸,而是淪為「感官」的奴隸;網路只是人類尋找感官刺激的另一種媒介。人類還在學習如何與這個新媒介相處,如同當初學習如何在產業革命下的新社會定位自己。
網路虛擬的程度和我們能感受到的世界的「真實」程度一樣;色聲香味觸法可當真「實在」?
蘋果蘇打(gary313) 於 2010-11-25 15:28 回覆:
非常感謝您的長篇回應。:)

所謂身歷其境,凡事要能親自領略,親臨現場,更能感受生命的意境。
無論是音樂的呈現,或是繪畫,乃至大自然的體驗,親臨感受當然是比起經過媒介轉換更具「震撼力」啊。

如今拜科技之賜,我們可以在電腦上分享他人的旅遊影音,可以分享他人的漫畫創作,可以分享從部落格傳來的優美歌聲,各種媒介使我們快速接收到朋友的喜、怒、哀、樂,所以有人會說,科技是人性的,只有冷漠的人心才是讓科技變得冰冷疏離。

我幾乎不曾用同一句話發簡訊給不同的許多人,就算是同一句新年快樂,我也會稍加修飾,寄給每一個朋友,雖然辛苦,但是誠意十足。
同樣的,我也很少寄發電子賀卡給朋友,我喜歡用文字表達,也許寫一首詩,也許寫幾句祝福的話,就如同您說的~~~

人其實很聰明的;短短的寫一句「新年快樂」然後用電郵或簡訊發給六十八個「朋友」絕對感動不了任何人。相對的,就算是用電郵,但是很慎重的把每一位朋友當成獨立的個體細心的寫上問候與關懷話語,對方絕對能感受。


也許如此,就可以取代手寫信所帶來的喜悅吧?:)

ellen chou 雨僧笑立爾雅階前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been there, done that.
2010/11/25 10:13
受邀加入, 索然而退, 無關輸贏
蘋果蘇打(gary313) 於 2010-11-25 11:42 回覆:
很多人都是受邀加入。我是受邀許久,遲遲未加入。(怕自己沒空「經營」)

DEMOer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重新定義
2010/11/25 10:10
吶吶溪真是嚴謹,切確地說,
應該是數位科帶給人們疏離感。
數位化的資料怎麼看都是不真實的。

數位化的影像、聲音、語言文字無法完全比擬實體,
味道(氣味)、口感、觸感無可取代,
心靈的悸動更不可能將之數位化。
( 眼耳鼻舌耳意,色聲香味觸法。)

真如版主所說,
現代人能善用網路讓生活更便利,會是贏家,
但稍一不慎就可能從贏家淪為奴隸,
電腦網路的奴隸,數位科技的奴隸,
若淪為奴隸,毋庸置疑,就不會再是贏家了。


蘋果蘇打(gary313) 於 2010-11-25 11:40 回覆:
若成為電腦網路的奴隸,那就形同被電腦綁架了!

NJ過客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網路社群
2010/11/25 09:57

我有MSN Skype Facebook

但現在只活躍在UDN

其他只保留用於看同學的相片 或聯絡用  但採預約制


蘋果蘇打(gary313) 於 2010-11-25 11:37 回覆:
嘩!採預約制?好酷呀!

我也是只活躍在UDN,因為這裡有趣多了。:)

Jacaranda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沒上臉書
2010/11/25 07:38

妳沒有損失啦!

我上臉書也是被朋友拉的

自從兒子也上臉書 就發現許多父母 都是因小孩上臉書後 不得不上!

哈哈!


蘋果蘇打(gary313) 於 2010-11-25 11:35 回覆:
聽說很多媽媽上臉書都是為了孩子。

你也是喔!

我先生偶而也會上臉書「偷看」一下兒子與朋友的互動。
(我們家就只有我沒臉書)
頁/共 2 頁  回應文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