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7/04/09 20:21:19瀏覽959|回應1|推薦29 | |
獲得教育部邁向頂尖大學計畫補助經費的十二所大學,為使偏遠地區成績優異的高中畢業生有機會進入一流大學,今年首度辦理繁星計畫招生,推行後,獲得各界熱烈的迴響,此項計畫除了拉近城鄉學生的就學機會外,亦見證了教育負有照顧弱勢學子的社會責任,可謂令人稱許。 因此,為使大學教育更能發揮社會公平正義的理念,近來傳出教育部有意以推展社區大學的方式,要求各大學釋出部份名額招收鄰近社區的弱勢學子就近入學,但問題是台灣的大學向來是以競爭式入學作為篩選準則,倘真要實施門檻式入學,則有違大學招生自主的辦學原則,亦會造成排擠現象,此番政策推行與否,則有待進一步的研究與斟酌。 基本上,就近入學的作法猶如美國社區學院的概念,由某些地區大學負責辦理社區學院,以社區學生為招生對象,然台灣目前並無任何一所大學辦理社區學院,因此要徵得學校的意願,並強化其專業、就業導向的特色,方有實現就近入學的可能,但現在多數的大學是屬於研究型、教學型或綜合型取向的學府,假若要發展成社區大學,恐怕得先加強與業界產學合作的交流,或者鼓勵技術校院系統轉型成社區學院體系,也不失為一個方法。 從照顧弱勢的角度來推展大學社區化的政策,就當前的大學教育現況來說實不可行,一來是因招收鄰近弱勢學子就近入學後,如何確保學生的學習適應情況與在校競爭力?二來則是多所大學皆有其主要發展定位,若要被迫遵循社區招生計畫,焉不違反大學的辦學主體性?故總而言之,大學社區化除非有學校自願辦理,且具有專業、就業方面的專門發展取向,否則難以保證部份研究型或教學型大學不會因此受到影響。 |
|
( 心情隨筆|雜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