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13/03/28 09:54:53瀏覽5065|回應25|推薦49 | |
1 我是受惠於南 儘管去年 然則當時我是不知道的,只憤慨於如果連馬英九如此正直,如此苦心孤詣的國家領導人,都難力挽狂瀾,都還不能矯正貪墨之時弊、風氣之日趨邪惡,某也何人,不如閉門潛修算了。 一直要到幾天後,我在閉關中才感念到南老交代眾弟子的遺言:「把小朋友照顧好,不能放掉佛法傳承,必須把學校辦好,至少我以後再來讀時,要辦得比現在更好。」 南懷瑾西歸了,臨終仍不忘倒駕慈航,可也正因此標致著一個時代的終結,臺灣從此有禪無師了。 2 講臺灣的習禪風氣,不始於1950年代的各寺廟,也不是1970年代台灣書市忽焉掀起的,大學生人手一本的鈴木大拙禪學譯本,而是南懷瑾在1955年的創辦禪七法會,此後20年一共舉辦了七次,這才慢慢把禪七、菁英禪三的風氣普及於臺灣各叢林。 現在,讓我們回顧六十年的臺灣佛教各宗派傳承,如今已然老邁的星雲、惟覺都是「臨濟宗」,幾年前比南懷瑾先一步故去的聖嚴老法師則是「曹洞宗」,乃慈濟的證嚴,固為印順導師的弟子,反倒與禪無關,基本是屬於民初太虛大師的法相唯識宗法脈。至於1986年預知時至而往生的廣欽法師,早年固以習禪而開悟,但到了臺灣後則終生弘揚淨土。 由此我們大約可以知道,即便叢林習禪,大約也是對內而不對外,只針對出家弟子,極少向在家民眾開放。 等到1984年南懷瑾離開臺灣後,雖有聖嚴法師在1990年代的陸續於農禪寺開辦「菁英禪三」〈我參加過一次〉,卻僅只於結緣的佛法皮相介紹,於生死解脫之道了無相涉。 實在講,這也是聖嚴的不得已,彼時錢淹腳目,大抵會去習禪者,不少是慕其聲名而去的,法師不能不勉施法雨甘露,試圖結個佛緣。 但不管如何,真正接軌唐宋的禪風,則已隨著南懷瑾而遠去了。 3 臺灣有禪無師。 但這句話最早的出處,是來自臨濟宗開山祖師臨濟義玄的師父黃檗希運。據《碧巖錄》第11宗公案載: 黃檗和尚示眾云:「汝等諸人,盡是噇酒糟漢,恁麼行腳,何處有今日?還知大唐國裡無禪師麼?」時有僧出云:「只知諸方匡領徒眾,又作麼生?」檗云:「不道無禪,只是無師。」 看,這段師徒對話是不是不儘寫出今日臺灣寺廟各為其主、臺灣政壇和媒體相互吵成一團的歪風? 如果有看不懂這段文言文的,請容我譯成白話,如下: 黃檗和尚這一天來到殿上,對著眾弟子厲斥道:「你們這幫人,在我看沒有一個不是吃了酒甕殘渣的醉漢。如果帶著這種不知死活的狀態到處參訪學佛,何時才能做到真正修行的地步啊?你們可知如今的大唐,哪裡還有禪師?」 當時只見一位門人站出來,問道:「師父,您這話就不對了,如今我們國內不是有許多方丈都在帶領徒眾修禪嗎‧怎會講沒有禪師?」 黃檗和尚答道:「對,我沒講大唐國無禪,但實在沒有可以以心印心的禪師。」 3 什麼是禪? 禪,不只是經典上所解釋的「靜慮、靜思惟」,不是的。如果非要如此解,則禪就只能停留在口頭禪的層次,一般所講的禪是死禪,死在文字下。 真正的禪風,是無所不在的。禪在一花一葉之上,禪在柴米油鹽間,禪在你坐捷運時的上下車之間。禪是世間法,也是出世間法。 既然如此,政治是世間法,禪也存在政治間。 禪,是活潑生命力的展現,問題只在我們可否掬取此瓢一水飲。臺灣,如果一直這樣有禪無師,生命力就會越來越萎縮。 這是當前臺灣社會的重大問題,我們都有責任處理,絕不可旁貸。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