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12/19 10:17:00瀏覽4618|回應24|推薦53 | |
2010年,在出版世人矚目的《大設計》後,史蒂芬‧霍金回顧起自己68歲的一生,告訴前來訪談的記者,年輕時他父親最希望的就是霍金家的這個兒子,可以專攻醫學。 「結果陰錯陽差,我17歲那一年進了牛津,本來念的是自然科學,最後卻轉到劍橋,上起太空物理學、宇宙學的課程來。」 也因為這一轉變,得以讓他接觸彭羅斯所發展的「奇異點理論」,更讓他自此追隨彭羅斯, 「幸好我轉到物理學這邊來了,」史蒂芬‧霍金因此自嘲,「否則我就算當了醫生,看看我現在這樣子,怎麼可能行醫?」 這是因為早在1963年,年僅21歲的霍金正準備在他一生的「黑洞志業」雄圖大展時,卻被診斷出患有身體必然日益萎縮的「肌肉萎縮性側索硬化症」。醫院的主治大夫甚至警告這位年輕科學家,你的日子不多了,頂多只剩兩年可活。 如今史蒂芬‧霍金70歲了,足足多活了47年。 儘管他這輩子都被困坐在輪椅上,身體各項器官都萎縮、硬化成他的容貌扭曲、手指不能動彈,乃至完全失去語言功能,好幾次差點讓死神奪走自己辛苦締創的豐功偉業。但他依然活得比一般正常人更硬朗、更精采,從而成為世人所尊敬、崇奉不已的宇宙學大師。 試想,倘若不是他在輪椅上提出令人驚豔的「黑洞理論」,美國的電腦學界、科技大廠,又怎麼可能會聯手幫他做出一套可以「一動念頭、自動發聲」的語音合成系統,讓他的輪椅成為「電腦科技椅」? 如果年輕時代的史蒂芬‧霍金,不從醫學轉入物理學,這一切都不會發生,沒準科學家多年後在黑洞偵測到的「霍金幅射」,還不知道那到底是什麼鬼玩意兒。 想想看,1959年,時僅17歲的史蒂芬‧霍金,就像今天臺灣的所有大學生一樣,不過就是個不甚出奇的年輕小伙子而已。然則,一個改變,不但救了他的性命,也改寫了整部人類物理史。 然則,你可知道在霍金上牛津、劍橋的那個年代裡,正是英國最蕭條、最荒蕪的歲月,校舍不但老舊,可供學生讀書、研究的硬體設施更是乏善可陳? 可當時的英國學界,不會像我們現在的臺大校長李嗣涔、世新大學校長賴鼎銘,一開起「全國科技會議」,就嚷著大學財務不能不鬆綁,大學生的學雜費一定要漲,非漲不行,否則校方撐不下去了。 換句話說,在這場科技會議中,我們唯一看到的是學界大吐苦水,大學校長活像個乞丐般的伸手死要錢。似乎財務不鬆綁、學雜費不調高,他們就沒有能力為臺灣栽培科技人才,要怪只能怪行政院和教育部不給他們錢,不讓他們有機會向學生家長搶走更多的錢。 問題在漲了學雜費,幹什麼用?讓教授、老師的薪資增加,讓校方有能力興建新大樓,擴充硬體設施,把校園蓋得更漂亮?或者,讓大學生可以坐在最先進的電腦教室裡啃雞腿,玩線上遊戲,當低頭族,再讓他們高嚷「反媒體巨獸」,宣稱面對權力,禮貌不是最高價值嗎? 上述這些光怪陸離的現象,正是李嗣涔、賴鼎銘這等大學校長所幹出來的下三濫鳥事,可我們迄今何嘗看見李校長出面道過歉,為沒教好學生而自責過的? 要錢,這幫大學校長跑第一名,一旦學生出了事就躲的躲、逃的逃,簡直跟綠營政客都是一個模子塑造出來的。恕我不客氣的講,如此師道淪落,光用錢砸,只知拿錢填這滿是貪婪心機的無底洞,漫說不可能栽培得出人才,就連大學生做人的基本道理,都不可能教得好。 然則,臺灣教育界的墮落,正是在於「校園民主」,以致整個校園媚俗成風,不是老師取媚於學生,就是老師夥同學生用之脅迫校長,乃至更有都三十好幾歲的人了,還賴在大學裡不肯走出來。 請問,我們是不是在用錢養一堆教育界懶骨頭,和學界廢物? 如果大學不能把學生教好,最起碼教他們「老實做人」的話,哪怕政府砸下以億元計的經費進去,到頭來只能是肥了貪婪無度的假學者、偽教授,以此教出來的學生能不是辱罵教育部長、假裝著表演吃牛糞,用之當張花冠的貼身親信,再偷錄她的手機?或者像黃創夏這種臺清大教出來的「高材生名嘴」,整天不是玩造謠,就是只會玩抹黑馬總統的無恥技倆? 如果大學不重品德教育,校園民主當然會流於校園民粹,校長 人才,不是用錢砸出來的,是用心,用「老實做人」一步步打磨、砥勵出來的。光是只會死要錢的校長,當然只會教出死要錢的學生,對長輩不禮貌的學生,無視道德、文化之可貴的學生。 要不,問問郭台銘、張忠謀和林百里這些科技界的大老板吧,哪個不是做黑手、端盤子,做出來端出來的? 所以,臺灣要談改變,要談栽育國家人才,萬萬急不得。在我看來,昨天的那場科技會議,都是治標不治本的只能流於形式。因為不把青年學子教會如何「老實做人」,一切都是在浪費時間做白工。 嫌時間太多,是不是?請先看看史蒂芬‧霍金的一生努力,我們要求的並不多,先讓所有大學校長學他在輪椅上至少坐一年,再來談人才如何培育吧。 至於大學生們,問問自己吧,有這種不怕艱苦的志氣嗎?沒有的話,別說突破了,你們憑又什麼想拿22K,有這份能耐嗎? ● 註:大學校長在科技會議上死要錢,新聞詳見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S10/7576301.shtml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