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蔡英文忘了秤體重?孫子兵法計篇〈2〉
2010/06/24 09:37:23瀏覽4830|回應33|推薦40

兵聖孫武老先生說:昨兒個咱們講完「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這句話,就是告訴大家,在民主時代,選民若真的要當家作主,就得先把當家作主的智慧和本事,學起來再說。

要知道,選戰視同作戰,有時是以一對一,有時又是以一對二、對三,乃至以一對多,也是常有的事。所以在我們春秋末期發生的大大小小戰爭,多的是打到最後,才發現自己竟是莫名其妙的在打一場爛仗。瞧,這和你們如今流行的民主選戰,能有多大差別?

職是之故,我就必須請大家注意本文的題目──為什麼叫「計篇」?篇,一望可知其義,不談。那什麼是「計」呢?設若有人認為,我這篇專指打仗用的「計謀、計策」,那只是略盡其餘,未中核心。可真要一語道穿,說實在的,我寫兵法的原意,哪裡是想故弄玄虛,無非是把我對於軍事作戰的看法,見解和經驗,做一總整理而已。

要知道啊,我幫吳王闔閭,率領部隊殺進殺出的那段歲月,是近代史學家公認的青銅器時代,又是冷兵器年代。 一般測度時間往往利用「沙漏」這種容、儀器,或者看天上太陽偏移的角度、方位為定。

可要是餓了得吃、渴了,不喝水不行,怎麼辦,我們拿什麼東西裝?還別說,我們當然沿襲古代殷商老祖宗的習慣,使用「鼎」來當烹煮工具。家裡鼎越大、越多的,代表身份越尊貴,此所以「天子九鼎,公侯以降,分別減次」

因此,「計」的原始意義,就是在計算鼎有多少份量,沙漏到底流瀉了多少光陰。其始也,我寫〈計篇〉,哪裡是開宗明義的在大談特談計謀、計策,早得很咧。

論我的本意,旨在提醒,國家要發動戰爭之前,得先掂掂自己有少稱頭、多少行情,多少份量, 這正是為什麼我反覆提講「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的道理。

軍戰,既是如此不可等閒視之的掉以輕心,民主選舉,就可以嗎?當然不行。在選戰中,朝野兩黨的互相攻防,身為旁觀者、投票仲裁者的選民,腦筋也要夠清醒,別跟著站在一旁亂插花的媒體窮攪和,搞到自己明明是看戲的,卻變成唱戲的,搶著龍套幹,那就真的是一場混戰和混帳了。

不可不察也。

這個察,其實也就是「計」,掂掂自個兒有多少份量,包括在選戰中能講什麼話,做什麼事,乃至該不該插手。

我們就以民進黨的黨主席蔡英文為例吧,前天她去台南打算擺平自家人內鬨,事先有沒有「計一計」呢?顯然是「不計此算」也。

她或者以為,只要自己頂著黨主席的「頭銜」和「光環」,和許添財市長見個面,講些那日「天打雷劈,老天示警」的迷信屁話,興許人家就會賣她個面子,把在黨內初選受到不公平對待所結下的樑子,二話不說就輕易化解,從此死心塌地的出馬幫賴清德助選。

想得可真美,不是?

結果,前晚一場長達兩小時的「英財密談會」,她前腳笑吟吟的向媒體大吹法螺,誇耀自己擺平了發生在台南縣市的這場黨內風暴,已經圓滿結束。黨中央那邊更是趕緊搶著拍馬屁的對外宣揚蔡主席的「彪炳戰功」,果然是大師一摸頭,市長大人就點頭。

可這牛皮還吹不到兩小時呢,許添財就馬上向前去採訪的記者大發牢騷了,抱怨他現下的處境竟是「被追殺到想安寧都不得片刻安寧」,只是見個面,就指望他為賴清德輔選?時間還早嘛,沒門。

那麼,蔡英文會不會因此覺得大失顏面呢?不會的,因為她再度人間蒸發,躲得不見人影,該煩惱的,是發言人蔡其昌的事兒。

由此可知,蔡英文是不知道自己在許添財的心目中,究竟有多大份量的,更不清楚對方的不滿所在,是既不計己,又不計人,也就難怪她會大栽跟頭,在全國選民面前丟人現眼。

而這是身為選民的「不可不察」之處 ──別被蔡英文這個空心稻草人給矇了。再怎麼講,蔡英文在出發前,肯定忘了給自己磅磅體適能和體重。

而這正是往後我們要講的,在選戰中不可不察,不可不搞清楚的「五事」中的第一事──道也。

蔡英文自失其「道」的下場,當然是讓她在老許跟前,跌個鼻青眼腫。不然,她還能有什麼好果子可吃的?

●註:孫子兵法計篇原文:

孫子曰: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經之以五事,校之以計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法,五曰將。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ganghu999&aid=4159769

 回應文章 頁/共 4 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迷津慈航渡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毛澤東的成功,基礎在於當時國人對蔣介石的失望上的。
2010/06/24 12:50
  這話我部份同意 , 但絕對不能等於"被毛澤東打敗了,他的治國治軍能力顯然是出了問題。"

就像國民黨有時被民進黨在選戰中打敗 , 不能等於"
治國治軍能力顯然是出了問題"

老蔣抗戰勝利後
就是知道勵精圖治,努力建設現代制度,先是復員 , 裁軍 , 與民休息 , 但是共產黨堅持不解除武裝,還發動武裝奪權。你想想 , 現在中國大陸境內 , 中共會容許有另一個政黨擁有私人軍隊嗎 ? 而且這個私人軍隊是服從外國命令行事的,中共會容許嗎?

再說蔣中正的戰後治國與中共,看這篇柏楊回憶錄的內容

人民解放軍堂堂皇皇進入北京,街上擠滿了人群,一半以上是大學生,當然也有小市民,可是他們跟站在兩旁看熱鬧的國軍的殘兵敗將一樣,臉上充滿了疑懼。那絕對不是一個萬人空巷以迎王師的場面,但卻是年輕學生們長久盼望的日子。他們在街頭興奮的奔跑,扭著秧歌,還在旁邊用口琴斯斯文文的伴奏(秧歌是東北農村插秧時的民間簡陋舞蹈,跳起來時,你說它有多醜,它就有多醜,那是一個絕對上不了台面的舞蹈)。可是,共產黨既然提倡它,它就成為青年們的光環,很多學生乘著還沒有塗掉國徽的國軍十輪大卡車,在街上奔馳高歌。

  就在東單,突然間一個國軍少校軍官在馬路上把魚貫而進的車隊攔下,抓住駕駛座右座的兩個大學生,一面哭,一面咒罵:

  「你們這些喪盡天良的大學生,政府對你們有什麼不好?當我們在戰地吃雜糧的時候,你們吃什麼?雪白的大米、雪白的面粉、肥肉。可是,你們整天游行,反飢餓,反暴政。你們飢餓嗎?八路軍進城那一天起,你們立刻改吃陳年小米,連一塊肉都沒有,你們卻不反飢餓,今天還這個樣子的忘恩負義,上天會報應的,不要認為會放過你們。」

讓大學生吃白米飯的國民黨,換來的是被抗議被趕下台,被趕到台灣

讓大學生上山下鄉做苦工的共產黨,大學生們不僅不敢反抗,還感恩戴德痛哭流涕

上聯:關門密商分稅金
下聯:說情喬事都擺平
橫批:國 會 之 王
銀正雄(ganghu999) 於 2010-06-24 12:55 回覆:

呵呵,沒完沒了。

有些人的回憶是不可靠的,就以你引的為例,他有在現場嗎?親耳聽到那少校軍官罵的?像不像小說?


桢之干
等級:6
留言加入好友
呵呵
2010/06/24 12:46

我高中以前,所有大陸的書籍,說起國軍的湯恩伯、薛岳、胡璉、黃百滔等等後來共軍手下的敗將,都說他們是草包,不會打仗。

這些年大陸老老實實的看待抗戰歷史了,才知道這些人都是抗戰的名將,都是取得了重大勝利的,都是為中國作了很大的貢獻的。

當年內戰已經過去了,那是中國人打中國人,希望不要再發生,僅此而已。

銀正雄(ganghu999) 於 2010-06-24 12:50 回覆:
沒錯,史實也是會修正的。

桢之干
等級:6
留言加入好友
心氣平和點
2010/06/24 12:34

毛澤東和蔣介石都死了好多年啦,都是歷史人物了,點評一下,各自有各自的看法和角度,沒啥大不了的。

毛澤東做的混帳事情不少,蔣介石也遠非完人。

抗戰和抗戰勝利的時候,蔣介石是全世界包括全中國公認的“中國領袖”。可是他卻被毛澤東打敗了,他的治國治軍能力顯然是出了問題。

當年湯恩伯、杜夷(代字)明、傅作義、孫作人、胡璉、陳明文等等,哪個不是和日本軍隊打得死去活來還能取勝的驍將?他們面對的日本軍隊會比共軍戰鬥力弱不成?為何此一時彼一時?老蔣在抗戰勝利後,沒能盡快判定侷勢和治理好國政,是他失敗的重要原因。

毛澤東有他的長處。在他正順風順水的時候,郭沫若一篇《甲申三百年祭》引起他的驚覺,就要求內部必須拋棄革命成功就享福的觀點。老蔣抗戰剛勝利的時候,若知道勵精圖治,努力建設現代制度,而不着急消滅共軍,今日之中國會如何,誰說得明白呢?

毛澤東的成功,基礎在於當時國人對蔣介石的失望上的。 

銀正雄(ganghu999) 於 2010-06-24 12:41 回覆:
楨之干兄,這是歷史公案,就求同存異吧。

迷津慈航渡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是他扯到蔣公的
2010/06/24 12:28
不能讓這種積非成是的言論到現在還亂傳 , 不認識蔣公 , 就別扯蔣公

要扯毛澤東怎樣我完全沒意見 , 但扯到蔣公身上 , 只要並非真實 , 那我就不能容忍了

上聯:關門密商分稅金
下聯:說情喬事都擺平
橫批:國 會 之 王
銀正雄(ganghu999) 於 2010-06-24 12:40 回覆:
你也不認識毛澤東啊,得,放下吧,蔣公也不會喜歡你老把他背在身上。

小浪(來台第七代閩南人)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你想吵架,到別處去吧。
2010/06/24 12:24

9494

沒頭沒腦的胡亂PO文。

:)


為了長照永續經營
請多多吸菸做公益
銀正雄(ganghu999) 於 2010-06-24 12:26 回覆:
是啊,亂來一氣。

迷津慈航渡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給楨之干
2010/06/24 12:17
你要講毛澤東如何 , 我沒意見 , 畢竟他沒領兵打過一天仗 , 但是你扯到蔣中正 , 那就太過頭了。

你是有什麼根據 ? 你有研究過蔣中正如何打仗嗎 ? 蔣中正在東征北閥其間 , 都是親自領兵打仗的 , 在勦共戰爭期間 , 第三次勦共與第五次勦共, 他也是親自領兵 , 可不是只會坐在安全第方出張嘴 , 他這種常赴前線指揮的習慣 , 才會出現張學良 楊虎城挾持蔣中正的西安政變。

到了抗戰時期 , 初期抗戰最大規模的會戰-武漢大會戰, 蔣中正也是親自坐鎮武漢行營 , 仗打了五個月 , 他與蔣夫人都是最後一批登上飛機離開武漢的 , 飛離武漢後 , 是飛往哪裡 ? 不是四川 , 先飛衡陽, 後飛長沙 , 在下一個戰場進行兵力部署與調配。

大陸民眾對蔣中正完全不了解 , 都以為他只是另一個毛澤東 , 事實上 , 蔣中正是真正的英雄, 與毛澤東這樣的X類是完全不能相提並論。



上聯:關門密商分稅金
下聯:說情喬事都擺平
橫批:國 會 之 王
銀正雄(ganghu999) 於 2010-06-24 12:22 回覆:

你想吵架,到別處去吧。

銀正雄(ganghu999) 於 2010-06-24 12:25 回覆:
怪哉,人家只講兵法,你也能拉到蔣公頭上,存心惹事嗎?

銀正雄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轉貼今日聯合報報導
2010/06/24 12:08
民進黨大台南選情鬧內訌,黨主席蔡英文前天晚上緊急南下滅火,黨中央昨天表示,分裂危機已解除;但相關說法隨即被台南市長許添財賞了一耳光,表示自己「睡一覺都忘了」。

前天蔡英文與許添財懇談兩個小時,民進黨發言人蔡其昌轉述,許添財表示如果民進黨需要,願投入輔選工作。但昨天許添財被媒體追問時,卻語帶保留表示「輔選還言之過早」,記者再問「是否有表態不脫黨?」他答,「睡一覺都忘了」。 

許添財之友會及台南縣後援會幹部近三百人,昨天在台南縣東山鄉聚餐,許添財雖未出席,但送來「團結忍耐」中堂,會場瀰漫主戰氣氛;會中決議,一旦許添財要參選大台南市長,一定全力相挺。

許添財昨天繼續砲轟黨中央,表示他初選時被嚴重抹黑,至今沒人道歉,支持者告訴他,「這次初選不是看誰的功夫好,而是看誰敢下重手」。他說,他向蔡英文反映,蔡也做了筆記,但他不相信蔡英文會正視,「她是聰明人,很有辦法迴避」。

對脫黨參選傳聞,許添財未正面回應,只說,「皇帝不急、太監急什麼?」「有人寫好劇本,我不一定要照著演」。

東山鄉代會主席陳清輝說,民進黨初選不公,他不鼓勵許參選,但許參選,他一定支持到底。後壁鄉代會主席廖文振更嗆,「沒許添財,還有郭添財(國民黨大台南市參選人)」。


語冰夏蟲
等級:6
留言加入好友
被蔡英文蒙蔽?
2010/06/24 11:55
要是這次真的讓她蒙蔽贏了年底大選的話
那些被蒙蔽的人不如去找塊豆腐撞死自己算了

看看那位女士從ECFA辯論失敗之後到目前為止的言行

我非常鄭重的懷疑
她是不是有嚴重的「更年期」症狀?


PS:我對女性並沒有什麼歧視的意思,而且男性其實也有更年期




銀正雄(ganghu999) 於 2010-06-24 12:04 回覆:
我真覺她其實是草包,可怪了,台灣傳媒硬是視之為高人一等,其低劣若此。

桢之干
等級:6
留言加入好友
北宋、南宋之滅亡
2010/06/24 11:25

北宋最牛逼的一次是伐謀伐交,是聯合金國滅了遼國。可是金國經此聯合作戰,看破了北宋的腐敗、無能和軍隊的懈惰,結果就順手把北宋滅了,兩個皇帝去坐井觀天。

南宋最得計的一次伐謀伐交,是聯合蒙古滅了金國。同樣是被蒙古看破了其無能的本質,也順手把南宋滅了,陸秀夫背著一個孩兒皇帝跳了大海。

上兵伐謀,這話要好好掂量。自己把自己給治理好了,才有資格說這話的。否則,北宋、南宋之滅亡就不是故事,是要兌現到自己身上的新鮮事。

銀正雄(ganghu999) 於 2010-06-24 11:29 回覆:
兩文拜讀,你這話說得真好。

桢之干
等級:6
留言加入好友
孫子兵法
2010/06/24 11:17

孫子兵法說: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

讀中學的時候有這篇,老師講解“上兵伐謀”,說那個謀是計謀,是廟算,是決勝於千里之外。

現在我不這樣認為。我覺得那個謀,應該是國家的整體戰略。包括一個國家的經濟力量、政治清明度、組織機搆和人心士氣以及軍備勢力。修國治、明法度、振人心、強軍備、建同盟,這才是“謀”,是“大謀”,是“陽謀”。

整天坐在屋子裡邊,算計些隂謀詭計,自以為高明,要決勝於千里之外,還自以為上兵,這樣的例子,歷史上多啦。

北宋的皇帝,就喜歡看前綫將領寄囬來的方略,還以為自己在廟算;蔣介石和老毛打仗的時候,也以為自己在廟算。這樣的廟算,無不如辛棄疾《京口北固亭懷古》說言:

元嘉草草,贏得倉惶北顧。

上兵伐謀的大勝,有史以來莫過於美國整得蘇聯解體。靠經濟、政治、盟國和軍事壓迫,就活活的拆散了一個帝國。“伐謀”如此,方是上兵。

頁/共 4 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